APP下载

96例改良式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术腹腔粘连临床观察

2012-01-31宋国志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14期
关键词:新式网膜腹膜

宋国志

贵州兴仁县医院妇产科,贵州兴仁 562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8月再次剖宫产术患者96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式剖宫产组(改良组)56例和新式剖宫产组(新式组)40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平均孕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法参照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并加改进,具体步骤如下:①选择部位是位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3~4cm处,采取横直切口长12~15cm,然后切开皮肤;②于前鞘切开1~2cm,正中部位切开皮下脂肪2~3cm,横向剪开腹直肌筋膜层与皮肤等长,向两侧钝性分离脂肪层;③两侧腹直肌间粘着部位用血管钳自从正中分开,术者与助手各用食、中指重叠后向两侧拉开松懈腹直肌;④充分暴露腹膜,并在薄透处纵向剪切一长10~12cm的切口,暴露子宫下段;⑤选择膀胱腹膜反折下1~2cm处,并与子宫下段2~3cm处正中横切,缓慢破膜吸尽羊水,同时不下推膀胱,并钝性向两侧撕开,使子宫切口长延长至10cm,娩出胎儿;⑥待胎盘自行剥离后娩出,宫腔用纱布擦拭2次;⑦子宫切口浆肌层用可吸收线连续锁边,并用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膀胱反折腹膜;⑧腹膜用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⑨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前鞘;⑩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共3~5针。

1.3 观察指标

肉眼观察两组术中腹腔粘连情况[2],将其粘连结果分为4级。Ⅰ级:无粘连;Ⅱ级:轻度粘连,腹膜与部分网膜粘连,部分网膜与子宫粘连,腹膜与子宫粘连;Ⅲ级:腹膜与子宫体广泛粘连或是膀胱与子宫粘连;Ⅳ级:肠管与子宫粘连,膀胱与子宫严重粘连;Ⅲ、Ⅳ级为重度粘连。

2 结果

再次剖宫产术中粘连情况两组相比,改良组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新式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具体数据请见表1。

3 讨论

术中观察两组腹腔粘连主要是腹壁与大网膜、子宫前壁、膀胱后壁发生的粘连,本研究结果中,改良组腹腔粘连发生率为35.71%,新式组为72.5%。两组的差别在于重度(Ⅲ,Ⅳ级)粘连的发生率,改良组明显低于新式组。

新式剖宫产术与旧式相比,其优点是可以减少腹膜边缘组织缺血、坏死及炎症的反应及缝线异物刺激反应,是由于其不缝合脏壁层腹膜及膀胱返折腹膜,但胎儿娩出腹壁松弛、腹腔空虚,被撕开的腹膜没有缝合,腹膜切口成游离状态,尽管手术中牵拉腹膜断端尽可能互相靠近,撕拉的切口参差不齐,创面粗糙。术后搬动、产妇翻身活动及膀胱重力的牵拉作用,以及手术后常规在腹部按摩子宫等,均会使破口处的腹膜及膀胱返折腹膜移位。破口加大,过多的粗糙面暴露在腹腔中,大网膜向破口处游移,造成腹腔的粘连。

表1 两组术中腹腔粘连情况比较

改良式剖宫产术的特点:①采用撕拉法分离腹直肌、膀胱反折腹膜、皮下脂肪、子宫肌层及壁层腹膜。使行走其间的神经、血管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的保留下来[3]。②腹膜改为纵向剪开入腹,腹膜切口边缘整齐,创面光滑不粗糙,有利于切口对合。③缝合膀胱反折腹膜与脏壁层腹膜,减少了术后粘连及疼痛。④缝合腹膜,使解剖层次清楚,形成腹腔内的光滑面,组织层次准确对位,减少筋膜与腹腔相通及被撕粗糙面广引起同类组织爬行生长造成的粘连。

改良式剖宫产术是在新式剖宫产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达到了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美观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采用了纵向剪开腹膜入腹及术后缝合膀胱返折腹膜与缝合脏壁层腹膜的方法,使解剖层次清楚,形成腹腔内的光滑面,组织对位准确,有效地减少了粘连的发生、减少粘连范围及减轻粘连的程度,大大减少术后的风险,值得全面推广!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2]陈俊辉,陈熙.再次新式剖宫产30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0):1090-1091.

[3]王虹.38例改良式剖宫产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医学,2003,5(6)

猜你喜欢

新式网膜腹膜
耦合华服与新式中装之门襟设计创新探究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传统盛宴礼仪×新式古典设计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
网膜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