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

2012-01-31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27期
关键词:弥漫性凝血因子羊水

徐 毅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郑州 450012

产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快而且病情一般较严重。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很复杂,这是由于多种疾病共同作用下所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1]。产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是造成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孕妇的急危症之一,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抢救,否则会危害产妇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进行临床的分析,以及其治疗抢救方案的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从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孕产妇共8721例,其中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有24例,其并发率为0.28%。其中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24例孕妇中,其中初产妇有10例,经产妇有14例,产妇年龄在17~37岁。孕妇的怀孕周期大于38周有13例,在28~37周的有9例,少于28周有2例。其中产前发病有3例,产时发病的有21例。

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有:有20例的产妇出现阴道的出血,并且并没有凝血倾向,出血量在1000 mL以上,平均出血量为2140 mL。另外还观察到患者的皮肤出现瘀斑,并且牙龈出血不止,针孔处有渗血现象。并且出现呼吸困难、寒战等。其中有7例出现了出血性休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在75×109/L,血浆的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正常值,而且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血浆的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得到阳性结果。

1.2 治疗方法

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治疗方法为对原发疾病开始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早取出病因。并且要及时补充血容量和使用凝血药物。可以采用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给予患者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其首剂量为25 mg。将25 mg的低分子量肝素注入5%的500 mL的葡萄糖溶液中溶解后进行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凝血时间等调整剂量和滴速。在此基础上,要给产妇输入血液补充其血容量,并且要为产妇补充凝血因子。为产妇注入新鲜全血外,还需要给予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帮助产妇补充被消耗或是降级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避免出现出血性休克,并且要纠正患者可能出现的酸中毒等症状,同时需要纠正患者的电解质的紊乱,开展对症治疗。

2 结果

全部24例产妇均抢救成功,没有死亡病例,胎儿情况,新生儿存活有21例,宫内死亡有1例,死产有2例。其中患者在开展治疗前后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x±s)

可以根据上表看出,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明显有所改善,说明使用肝素和补充血容量等联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1 不同诱因的DIC患者治疗情况

2.1.1 严重妊高症 有6例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严重的妊高综合症所引起的。患者在进行治疗,补充血容量、降压等治疗后终止妊娠。所有6例患者均进行剖宫产,其中有2例患者由于血流不止而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所。

2.1.2 产后大出血 有5例出现产后的大出血,其中有3例为阴道产,2例为剖宫产。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以补充血容量为主,并且均采用肝素作为凝血剂。

2.1.3 胎盘因素导致DIC 7例患者由于胎盘因素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其中包括3例胎盘前置、4例胎盘早剥。在进行输血和补充纤维蛋白原的治疗下,终止妊娠。其中有4例为剖宫产,2例为引产,1例为阴道顺产。其中有3例由于所有止血治疗均不起效而进行子宫切除术。

2.1.4 羊水栓塞 有2例患者出现了羊水栓塞。给予患者吸氧、抗休克、抗过敏并且及时解除产妇的肺动脉的高压情况,并且进行扩容治疗。其中有2例需要剖宫产。

3 讨论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产妇在妊娠时其机体处于高凝血的状态,大量的凝血活酶存在于胎盘和羊水中。因此在分娩的过程中,出现有大量的凝血活酶被释放,使得产妇的血管内皮受到损害[2]。导致发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危因素有很多。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其高危因素有:羊水栓塞、胎盘前置和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和严重妊高症等。

羊水栓塞是由于羊水中的大量的凝血物质和纤溶激活酶进入产妇体内后,使其机体血液的高凝状态瞬间改变为纤溶状态。治疗由于羊水栓塞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需要及早开展抗过敏、抗休克等的治疗,并且及时供氧和解痉[3]。胎盘早剥。由于胎盘剥离导致的蜕膜的组织因子释放进入产妇的血液循环中,使得凝血系统被激活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时有效阻断促凝物质进一步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并且补充新鲜全血、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是治疗的关键[4]。妊高症: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降压处理,并且及时开展抗凝治疗。产后出血会导致一系列的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和等被破坏,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此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

除了要及时切断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外,抗凝治疗是阻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环节。采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开展抗凝,使得凝血因子被进一步的消耗。其主要的机制是一直凝血因子的活性,抑制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从而食道凝血酶活性降低。还可以醋精纤溶活性等[5]。但在使用肝素的时候,对于肝素使用的剂量需要有准确的掌握,低分子肝素由于相对于普通肝素,用药较为安全,因此临床上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治疗更为广泛。

综上,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危害和病情严重,并且发生DIC的产妇一般会并发有产科合并症。因此在围生产期,对于出现DIC的高危因素应该予以重视。并且在产期要做好各种产期检查,观察产妇在生产前的生命体征。若发现DIC时要根据产妇并发的原因以及产妇的自身条件,合理选择治疗的方案,并且及时阻断促凝物质进行产妇的血液循环,切除致病因素等,并且在低凝期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1] 马春平,李宏.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4):48.

[2] 庞金荣.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0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15):1764.

[3] 汪丽,李力,俞丽丽,等.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的l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13):1292.

[4] 苟文丽,朱秋玲.引产与催产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5):260.

[5] 刘青云,吴紫玉,徐成康.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22-1224.

猜你喜欢

弥漫性凝血因子羊水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妊娠晚期羊水过少临床分析
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对围产儿的影响分析
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采取有效方案治疗体会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