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2012-01-30耿延敏巫国贵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动机课外体育锻炼

耿延敏,于 芳,巫国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太原、大同、运城三城市15所中学13~15岁超重肥胖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测量身高、体重,采用BMI=体重(kg)/身高2(m)进行计算,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2]进行筛查(见表1)。超重肥胖检出人数共405人,问卷编制预测试80人,男女比例不限(见表1)。

表1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成果3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采用座谈的形式征求部分学校体育专家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本研究的意见。

1.2.3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标和需要遵循社会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共16个题目,主要围绕超重肥胖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感受,参与项目、锻炼持续时间、锻炼次数等问题进行设计。

(2)问卷信度效度检验。采用表面效度法和重复测试法[3]对问卷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抽取山西省15所中学超重肥胖学生405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77份,有效回收率为93.1%。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5软件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引起初中生超重肥胖的原因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82.5%超重肥胖初中生认为自己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与膳食结构不合理;57.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足是导致自己肥胖的主要因素;20.2%的学生认为与遗传有关。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引起自身肥胖的原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表2 引起初中生超重肥胖的原因(可多选)

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是引起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的主要原因[5]。中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业任务远远大于西方国家,中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课堂上和课桌前,而难得的休息时间又被学生用来看电视和玩网络游戏,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因此,超重、肥胖初中生在自己肥胖原因认识方面还应该得到科学的引导,提高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2.2 超重肥胖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学特征

2.2.1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或内在力量。实质上是学生的一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在主观上以对学习的意向或愿望的形式被体现着。[6]由图1可以看出,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在首位的是升学需要,其次是减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好玩寻找快乐。

调查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元的,但升学需要是其主要动机,该动机的形成与我国的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初中生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时间比较紧张,但为了体育成绩不影响升学总成绩,部分超重肥胖生也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图1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动机

2.2.2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内在动机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态度[7]。

表3 超重肥胖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喜欢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39.7%的超重肥胖初中学生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体育锻炼;34.2%的超重肥胖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一般;35.8%的超重肥胖初中生对体育锻炼根本不感兴趣。由此可见,缺乏体育锻炼兴趣也是造成初中生肥胖的原因之一。

2.2.3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体育锻炼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充分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二是学到了新知识,明白了新道理;三是在技术上要有所提高;四是在运动中与同伴相处和睦、愉快。[8]因此本研究把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分为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快感、体育锻炼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体育锻炼过程中提高了运动技能、体育锻炼过程中能与同伴和睦愉快相处四部分进行调查。表4显示,14%的学生认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获得快感;3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学到新知识;29.1%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运动技能;27.8%超重肥胖学生认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和同伴和睦相处。

调查结果说明仅有少数超重肥胖初中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三分之一的超重肥胖初中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与同伴和睦相处,学到了新知识并且提高了运动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要保证超重肥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切实地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格,让超重肥胖学生真心实意地喜爱体育、理解体育。

2.2.4超重肥胖初中生对参加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表5显示,46.7%超重肥胖学生不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56.2%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增进健康和减肥的主要方式;78%的学生不认为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58.6%的学生不认为体育锻炼能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呵护往往多于对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致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怕苦怕累。这与家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没有从小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一定关系[9]。家长对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未来健康“买单”没有认真思考和行动。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最好在学校平平安安,从主观上不希望孩子参加过多的体育锻炼,回家后,孩子坐在书桌或者电脑桌前,根本不去锻炼。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体育锻炼行为。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表4 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表5 超重肥胖初中生对参加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

2.3 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

2.3.1锻炼项目的选择超重肥胖初中生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依次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足球、健美操、舞蹈、韵律操、跳绳、踢毽子、游戏、田径类(见图2)。球类运动项目是肥胖初中学生的首选,因此学校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弹性的设计[10],多安排一些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项目,以调动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图2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2.3.2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由表6可以看出,57.3%的超重肥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为每周一次;10.3%的每周参加两次课外体育锻炼;26%超重肥胖学生甚至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说明超重肥胖初中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频率较低。《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中明文规定,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多数学校并未达到些要求。

表6 超重肥胖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

2.3.3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从表7可知,20.4%的超重肥胖初中生每天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30min;67.9%的超重肥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只有30min;11.7%的超重肥胖学生活动时间仅为30min~60min。绝大多数超重肥胖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0min,也就达不到通过体育锻炼有效刺激身体的目的。

表7 超重肥胖初中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2.3.4参与课外体育竞赛情况课外体育竞赛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11]。由表8可以看出,67.9%超重肥胖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32.1% 的超重肥胖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课外体育比赛。但在实际参与时,仅有35.3%的超重肥胖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见表9),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

表8 你喜欢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吗

3 结论与建议

(1)超重肥胖初中生把自身肥胖的原因归结于营养与膳食结构不合理,说明对引起自身肥胖的原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还不全面。因此,应重视对超重肥胖初中生进行健康与保健知识教育。

(2)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元的,但升学需要仍是主要动机。在情感体验方面,只有少数超重肥胖初中生能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多数超重肥胖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因此应根据超重肥胖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激发体育锻炼动机,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

(3)绝大多数超重肥胖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多选择球类项目,但频度过低,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未能达到60min的要求。说明超重肥胖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消极,自我锻炼能力差。因此,培养其自我锻炼意识是当务之急。

[1] 秦佩华.少年肥胖,越来越令人忧心[N].人民日报,2008-7-15.

[2]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3] 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祝友容.中学生肥胖发生率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素质教育,2005(2):46~49 .

[5] 教育部体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 卢向阳.山西省中小学生健康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88~91.

[9] 汤华.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初探[J].教学探索,2005(1):56.

[10] 毛振明,赵力,潘绍伟.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 黄晓丽,李可兴.湖南省肥胖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价值取向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2):98~101.

猜你喜欢

动机课外体育锻炼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动机不纯
转动小脑瓜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