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六强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2012-01-30齐爽,董行
齐 爽,董 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上获得前六名的意大利、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德国女子排球队的进攻能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查阅世界杯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有关女排比赛的数据和资料,阅读排球技战术方面的书籍、文章,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1.2.2录像观察法采用电视录制的方法,对第11届世界杯女排六强意大利队、美国队、中国队、日本队、巴西队、德国队的所有比赛进行录像。每队11场比赛,其中,有15场比赛在六个队之间进行,总场次为51场。通过反复观看比赛,统计相关数据,并与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资料进行比对。
1.2.3统计分析法首先对获得数据进行换算。按照“率=次数/总数”分别计算出“发球得分率”、“发球失误率”、 “扣球得分率”、“扣球失误率”、“拦网得分率”、“拦网失误率”等。按照“效率=(得分数—失误数)/总数”分别计算出“发球效率”、 “进攻效率”、“拦网效率”等。使用Excel 2003等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采用分类、归纳、比较、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发球相关指标分析
2.1.1发球方式分析发球不仅是整个排球比赛技术链的开始,也是整个球队对对手发动进攻的开始。“拼发球是每球得分制实施以后,伴随着得失分结构的变化而越演越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发球、接发球相对平衡的局面,促进了发球技术的提高”[1]。现阶段女子排坛在发球方式的分配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量采用大力跳发球,发展为适量运用和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来运用大力跳发球、跳飘球和站立式飘球。可见,女子球队在发球这个环节上开始注重稳定性和攻击性的平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六支队伍当中,有8.3%的采用大力跳发球、76.7%的采用跳飘球、15.0%的采用站立式飘球。各队在发球方式的选择上主要以跳飘球为主,其次是站立式飘球,最后是大力跳发球。可见,各队都更加重视发球的进攻性和稳定性的平衡。但是,美国队在发球方式的分配更为合理,首发阵容中两名主攻采用大力跳发球,两名副攻和接应二传采用跳飘球,二传采用站立式飘球。这样在比赛中使对手不易把握接发球的节奏,因为每种发球方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在比赛中,要想提高发球的攻击性须使本队运动员的发球方式多样化。单一的发球方式会让对方运动员在比赛中逐步适应。
表1 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前六名各队上场运动员发球方式
2.1.2发球效率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大力跳发球方面,巴西队占有优势,发球效率为-0.9%;中国队居中,发球效率为-5.7%;美国队和德国队失误率较高,发球效率分别为-9.6%和-11.1%。由于大力跳发球的失误率高,运动员不好掌握,所以很多球队都减少了此种发球方式的运用。
表2 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前六名各队使用不同发球方式的效率
在跳飘球方面,各队都表现出较高的得分率和发球效率。意大利队发球效率为0.2%,说明意大利队在跳飘球的运用上效率很高;其次是美国队、中国队和德国队,发球效率分别为-0.4%、-0.1%和-0.3%;日本队和巴西队跳飘球的发球效率略低,分别为-1.7%和-1.8%。但日本队全队都采用跳飘球,说明日本队整体发球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各队都以跳飘球为首选的发球方式,因为跳飘球在进攻性和稳定性上的相对平衡,既保持了一定的发球进攻性,又减少了相对的失误。
在站立式发球方面,中国队和巴西队的发球效率都为1%,但中国队有三人使用此种发球方式,说明中国队在站立式飘球方面的能力很强;美国队和意大利队在站立式发球方面效率较低,分别为-1.3%和-0.7%。但意大利队中有四人使用站立式飘球,在飘球上的效率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球队的发挥(见表3)。
表3 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前六名各队发球效率
总体来看,意大利队得分率和失误率都不高,但发球效率-0.3%是最高的;中国队、日本队、巴西队、德国队的发球效率基本相同。美国队的发球效率最低,因为其更加注重发球的攻击性,但以较高的失误率为代价。
综上所述,中国女排应在保持站立式发球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大力跳发球和跳飘球的发球效率。在注重稳定性和攻击性平衡的同时,要结合球队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发球计划。争取在各个轮次的发球方式上有所变化,使对手不易把握接发球的节奏。
2.2 扣球相关指标分析
2.2.1扣球进攻效率分析扣球是排球技术中攻击性最强的一项技术,也是球队得分的主要手段,是取胜的关键。得分率是衡量一个球队扣球能力的重要指标。失误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支球队扣球的稳定性。它与得分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分析球队扣球能力的重要指标(见表4)。
表4 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前六名各队进攻效率
从表4可以看出,第11届世界杯女排六强进攻效率有三个明显的层次:第一层次,意大利队和美国队,进攻效率分别为34.7%和35.0%;第二层次,中国队和日本队,进攻效率分别为32.7%和31.4%;第三层次,巴西队和德国队,进攻效率分别为29.5%和29.9%。层次的划分与本届比赛的运动成绩成正相关。然而,即使在同一层面上的队伍,其进攻特点也不相同。比如,意大利队注重进攻的稳定性,其失误率是各支队伍中最低的;而美国队更注重进攻的凶狠,其得分率是各支队伍中最高的,但是以较高的失误率为代价。由于不同球队的进攻风格不同,球队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特点出发,合理安排进攻。争取在保证较高得分率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失误率,使两者保持平衡。
2.2.2扣球进攻点的分配情况进攻点的分配体现出一支球队进攻的灵活性,是体现其进攻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进攻点的分配上应根据球队的风格,注重进攻点的层次分布,既要突出球星的重要位置,又不能使其进攻点过于集中。第11届世界杯女排六强进攻点的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前六名各队进攻点分配情况
意大利队进攻点的分配明显呈现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主攻Costagrande,总共进攻380次,进攻效率37.4%;第二层次分别是接应二传Basetti、副攻Gioli和主攻Del-Core,分别进攻194次、190次和171次,进攻效率为28.9%、40.0%和19.9%;第三层次是副攻Arrighetti,进攻103次,进攻效率47.6%。主攻Costagrande的进攻效率远远高于其他五支球队的主攻,副攻Gioli的进攻次数在全队排第三是其他五支球队中没有的。从进攻点的分配上可以看出意大利队的进攻特点:建立在以主攻Costagrande为主要得分点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快攻战术,不断提升副攻的作用。
随着现代排球理念的不断完善,欧美和亚洲特点之间的界限已经被冲破,高快结合、立体进攻成为每支球队的必经之路[2,3]。美国队接应二传Hooker总共进攻319次,进攻效率42.0%;两名主攻分别进攻200次和196次,进攻效率为27.5%和25%;两名副攻分别进攻138次和87次,进攻效率为51.4%和46.0%。可见,美国队注重接应二传运动员的进攻作用,结合欧美和亚洲打法,强攻与快攻互补。接应二传和副攻运动员的高进攻效率,也是保证队伍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中国队以两名主攻为主要进攻点,惠若琪进攻347次,进攻效率27.4%,王一梅进攻288次,进攻效率22.9%。在两名主攻位置的进攻分配上基本平衡;在接应二传位置上,张磊进攻237次,进攻效率33.8%,中国队接应二传的作用有了新的变化,但进攻形式多以前排快攻或与副攻组成的集体进攻为主,基本无后排进攻;两名副攻分别进攻196次和112次,进攻效率为43.9%和40.2%。中国队在场上基本形成了多个进攻点,但各点都不突出。
日本队的进攻点分配明显呈现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两名主攻,分别进攻365次和360次,进攻效率33.2%和30.8%;第二层次是接应二传和两名副攻,分别进攻126次、123次和92次,进攻效率为24.6%、41.5%和23.9%。可见,日本队过分依赖两名主攻,忽视了接应二传的作用。但其两名主攻较高的进攻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日本队的进攻能力。
巴西队和美国队在进攻点的分配上基本相同,以接应二传Sheilla为主要进攻点,进攻338次,进攻效率23.7%;两名主攻分别进攻265次和140次,进攻效率27.9%和7.9%;两名副攻分别进攻132次和123次,进攻效率46.2%和31.7%。可见,巴西队虽在进攻点的分配上与美国队基本相同,但其进攻效率远远低于美国队。其主攻Marianne的失误率高达20%,进攻效率仅为7.9%。全队进攻效率低是导致巴西队失败的原因。
德国队以主攻老将Grun和接应二传Kozuch为主要进攻点,两人进攻次数分别为330次和323次,进攻效率为27.6%和22.9%;其次是主攻和两名副攻。德国队最主要进攻点主攻Grun在场上是主要接发球运动员,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其进攻的发挥;接应二传Kozuch的进攻效率是此位置六支队伍中最低的。关键时刻缺少得分手,是德国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女排在场上基本形成了多个进攻点,进攻效率基本稳定,但各点都不突出。在主攻位置上,两名主攻能保证一定的进攻能力,但发挥不稳定,与意大利队和日本队的主攻相比,表现出“强攻不强”的特点,应加强主攻的定点进攻能力。在接应二传方面,虽然其作用由以前的以防守为主转变为防守和进攻并重,但并未完全将其解放出来;进攻形式多以前排快攻或与副攻组成的集体进攻为主,应加强后排进攻能力。在副攻方面,两名副攻的进攻能力稳定,应加强副攻的作用,多打跑动进攻。全队在整体上应加强“全面型”和“立体化”的进攻战术,发挥亚洲球队快速多变的技战术特点。
2.2.3主力运动员对球队扣球进攻波动的影响一支球队比赛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队中主力运动员发挥的影响,但由于各队在进攻点上的分配不同,主力运动员发挥的好坏对球队整体的影响程度也是或轻或重(见图1至图6)。
图1 Costagrande与意大利女排队进攻效率对比曲线图
图2 Hooker与美国女排队进攻效率对比曲线图
图3 惠若琪与中国女排队进攻效率对比曲线图
图4 EBATA与日本女排队进攻效率对比曲线图
图5 Sheilla与巴西女排队进攻效率对比曲线图
图6Grun与德国女排队进攻效率对比曲线图
从图1至图6可以看出,六名第一进攻手的进攻效率都有较大的波动,但意大利队和巴西队进攻效率相对稳定,说明其受第一进攻手的影响相对较弱。尤其是意大利队,表现出“多点开花”和高进攻效率的进攻特征。美国队、中国队、日本队和德国队在第一进攻手的进攻效率和全队进攻效率之间的一致性表现较为突出(除去第一进攻手未上场场次),曲线升降基本相同,且起伏较大,说明这四支队伍的第一进攻手对全队进攻效率有较强的牵制,全队不能做到“多点开花”或者说在面对强有力的对手时不具备“多点开花”的实力。美国队在四场接应二传Hooker未上场时,全队进攻效率为-0.4%。中国队应加强各个进攻点的能力,不能过于依赖第一进攻手。在第一进攻手进攻受阻时,其他各点能够完成有效的进攻,保证全队的进攻效率。
2.3 拦网相关指标分析
拦网是排球比赛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球队防守反击的开始。“拦网不仅可以将对方的进攻拦回、拦起、减轻本队后排防守的压力,而且可以将球直接拦死,使之成为比较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外,还能给对方扣球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起到削弱对方进攻锐气、鼓舞本队士气的作用”[4]。因此,拦网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比赛的胜负。
从表6可以看出,意大利队和中国队在拦网方面占据优势,拦网效率分别为-7.3%和-8.6%。中国队的拦网得分率最高为21.0%,但失误率高于意大利队。意大利队拦网的得失分较平衡,拦网效率最高。研究认为,意大利队在提高拦网技术的同时,对其他各队尤其是世界强队的进攻打法进行了更为有效的分析。日本队和巴西队有待提高,拦网效率分别为-12.5%和-12.8%;美国队和德国队的拦网实力也有待提高。一支球队想要在拦网上占据优势,除了加强本队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能力外,还应对对手的进攻打法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提高拦网效果。
表6 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前六名各队拦网效率
研究认为,以上对发球、扣球和拦网的评价都只是从一个侧面说明排球比赛的制胜规律,而影响排球比赛最终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各因素之间互相联系,共同作用。当然,发球、扣球与拦网效率的提高会对比赛整体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
3 小结
(1)在发球方式的选择方面,各队都更加重视进攻性和稳定性的平衡,六支球队多以跳飘球为主,美国队的分配更为合理,但失误率过高。在发球训练中应结合球队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发球计划,争取各个轮次的发球方式有所变化,使对手不易把握接发球的节奏。
(2)在扣球进攻效率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意大利队和美国队;第二层次,中国队和日本队;第三层次,巴西队和德国队。训练中应从球队自身特点出发,合理安排进攻,争取在保证较高得分率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失误率。
(3)在扣球进攻点的分配方面,意大利队在保证主攻和接应的同时,注重了副攻的作用;美国队和巴西队重视接应球员的进攻作用,充分发挥了接应球员灵活多变、隐蔽性强的优势;中国队进攻点灵活,但各点都不突出;日本队过多依赖两名主攻,忽视了接应的作用;德国队在关键时刻缺少主要得分手。
(4)在主力运动员对球队扣球进攻波动的影响方面,意大利队和巴西队的进攻效率相对稳定,受第一进攻手的影响相对较弱;其他四支球队受第一进攻手的影响较强。因此,训练中应加强各个进攻点的能力,不能过于依赖第一进攻手。在第一进攻手进攻受阻时,其他各点能够完成有效的进攻,保证全队的进攻效率。
(5)在拦网方面,意大利队表现比较稳定,其它球队有待提高。想要在拦网上占据优势,应在加强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还应对对手的进攻打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拦网效果。
[1] 洪国康.中国男子排球队与世界强队进攻能力的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117~121.
[2] 黄依柱,彭建肆,彭志军,等.21世纪世界6人竞技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分析[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2):76~78.
[3] 张欣.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兼析亚洲排球落后的原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71~72,74.
[4] 郭亮.排球比赛中战术进攻拦网浅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4):86~87.
[5] 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第11届世界杯排球赛官方网站[EB/OL].http://www.fivb.org/EN/volleyball/Competitions/World cup/2011/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