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动态变化模型研究

2012-01-30李长沙廖金琳林锦福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比赛

李长沙,廖金琳,林锦福

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也是运动竞赛的表现内容,对竞技能力的挖掘是运动训练学者们最热衷于探讨的问题。

田麦久先生认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1]熊焰博士认为,通过运动训练获得的竞技能力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主观条件,而成为一种自身具备的实实在在的力量。他把这种在竞技方面所具备的实在力量称为竞技实力[2]。钟秉枢认为,竞技实力是指与夺取比赛胜利直接相关的客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形态、机能水平,以及心理、智力水平来体现)、主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来体现)而形成的综合力量。按存在的状态可分为现实实力、可能实力和潜力(潜在实力)[3]。竞技能力通过人作为载体在系统中存在表现的形式,我们可以理解为个体的竞技状态。既然是状态就可以用相关参量来表征,一般用体能、技能、战术、心理、智能的相关数据表达。给定这些参量一组数值,就是给定该系统的一个状态,这些量的不同取值代表不同的状态。除此之外,影响竞技状态的还有一些环境参量,诸如对手的发挥、裁判的尺度、天气条件等。[4]综合以上对于竞技能力相关理论的论述,我们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现实比赛中的具体表现,并且会受到对手的发挥、裁判的判罚、赛场环境、天气气候及观众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竞技能力结构的动态变化模型——“金字塔模型”的建立来解释在比赛过程的动态变化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1 对竞技能力结构“双子模型”的思考

日本学者根本勇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5]“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我国学者刘大庆研究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为其他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所弥补或代偿,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进而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均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均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并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田麦久先生将它们称作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见图1)。“双子模型”之间的关系正如田麦久先生形容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它的建立形象地描绘了竞技能力各要素整体与融合的关系。[6]

图1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图

“双子模型”虽然反映了竞技能力各要素整体与融合的关系,但却是静态条件下的竞技能力结构的模型。笔者认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在现实比赛中的具体表现;并且会受到对手的发挥、裁判的判罚、赛场环境、天气气候、观众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用“双子模型”就无法全面的解释竞技能力在比赛过程的动态变化中内在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因此理论的有限而产生的“争议”与“窘困”只能通过实践后的理论创新来解决。[7]

2 竞技能力结构的金字塔模型

运动员竞技成绩的获得过程就是把运动员的体能、心理能力、智能水平糅合,通过技术、战术为载体,向社会证明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过程。按照钟秉枢等人的研究,运动竞赛的过程就是人体的可能实力向现实实力的转化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如果双方不是在一个基础平台上,且具有一定的差距,尚未等自己的可能实力完全转化,比赛就已经见分晓,竞赛就显得没有意义。[3]

通过对我国优秀110米栏选手刘翔2011年以前五次跑入13秒大关时与对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除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出现过较大优势领先对手外,其余的成绩差距并不大,特别是刘翔在瑞士洛桑打破世界纪录时的成绩是12秒88,第二名阿诺德的成绩是12秒90,第三名的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秒02,连第四名的罗伯斯的成绩也达到13秒04,因此赛后教练孙海平在接受专访时特别提到“比赛中,对手都跑得非常好,高手高水平的比赛,造就了这一切。”[8]而在国内的比赛中,因缺少具有相当竞争水平的选手,刘翔最好的一次成绩是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上创造的13秒09,而第二名史冬鹏的成绩是13秒38,第三名的成绩是13秒48。

表1 刘翔成绩与对手成绩对照表(2011年以前)

运动员只有在具有相同竞争水平的平台上竞赛才具有竞争性,才能凸显竞技的本质;优秀运动员也只有在具有相同竞争水平的平台上的竞争才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以运动员竞技能力动态结构模型的建立,首先是基础平台的建立。只有在体现相应竞技本质的竞赛中,才能说明竞技能力各因子的关系。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之初,顾拜旦先生曾认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政治、超经济的增强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价值的凸显与人们对竞技项目专项属性的认识使得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越发激烈。邢尊明、姜立嘉认为:在实力相当的几方竞争时,竞争最关键的核心制胜因素便发生了迁移。由比赛的现实竞技实力转化为对自身各项现实能力的智能化、机动化的调控、分配、利用和即时发挥上。这种现实实力的高效发挥需要队员有一个适宜、稳定、机动、坚韧和智能型专项性的比赛心理内环境。它直接体现为运动员的比赛心理能力。[9]贺璐敏通过对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的研究后指出:像奥运会这样的综合性比赛,其比赛的特点是:比实力、比心理、比竞技能力储备、比临场指挥、比实战能力的转化。[9]所以说在技、战术达到顶尖水平的今天,高层次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心理技能的较量。[11]我们也常常将优秀运动员在高水平的赛场上无法真正的发挥归结为“克拉克现象”,从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此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比赛中心理状态的破坏而导致行为的失常。[12]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奥运冠军杜丽在冲击首金失利后,立即从奥运村搬回到了北京射击场,熟悉的家——没有电视、电脑、电话,队友的对她“保密”成绩,杜丽要做的就是平复心情,专心训练,备战后面的比赛。通过及时的心理调整,杜丽在五天后重夺奥运金牌。

运动智能是指运动员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在脑与体的信息交流中,有意识支配本体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13]前面提到的“对自身各项现实能力的智能化、机动化的调控、分配、利用”和“比竞技能力储备、比临场指挥、比实战能力的转化”都是对人体必须具有强运动智能的解释。例如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对方来球的力量、速度、旋转、轨迹、落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合理的反应。由于性格内向,奥运冠军王励勤成长之初经常在关键比赛中出现“短路”现象,教练将它归结为不善于用脑,运动智能差。在通过教练组的反复教导与强化练习后,王励勤解开了心结,提高了专项运动智能,最终达到个人事业的巅峰。在高松,杨渝晴的研究中则更是将“灵活合理运用高难度技术的能力”排在了优秀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14个因素中的第一位。[14]

可以说在具有一定基础平台上的竞技比赛,主要是比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在“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中只是静态的、不分主次的提出了竞技能力各因子的整体与融合的关系,却忽视了竞赛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性。与“双子模型”相对应,本文根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比赛实践中因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所起的作用,设计了运动员的“金字塔模型”。在这模型中,存在一个基础平台与塔尖,而这个基础平台的结构是由运动员的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组成;而在这平台之上,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则是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见图2)。

图2竞技能力结构金字塔模型图

如金字塔模型所揭示的,竞技能力诸因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能、技能与战能水平构成的基础平台,而良好的体能与心理能力是技能、战能发挥的基础,反过来技术的不合理应用与战术的受限会导致无谓的体能消耗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运动员比赛即人体的可能实力向现实实力的转化过程中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对手的发挥、裁判的判罚、季节气候、场馆实施及观众等,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水平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随着比赛的进行,人体生理与心理能耗的增加,即人体与外界之间产生正熵流;当生态系统的运行处于无序状态或者说失衡时,生物就有可能实现突变进化。[15]当人体竞技能力各因子相互作用产生变化的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人体竞技能力系统所构成的金字塔就会从渐变到发生突变,从而引起金字塔的倾斜甚至倒塌。

3 金字塔模型提出的实际意义

金字塔模型的建立比较直观地展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人体竞技能力结构水平构成的本质出发,揭示了诸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形象说明了各因子在运动员创造运动成绩时所起的作用。为我们在训练中理顺各因子关系,合理安排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为运动员赛前状态调整提供有效参考;为我们在比赛中区别对待,临场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竞技能力各因子间及个体因子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探讨,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时期、特定时期的不同任务有针对性的科学安排训练内容,促进各因子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目的。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对手的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比赛策略,在比赛过程中主动促动对手金字塔模型发生突变,进而引起金字塔的倾斜甚至倒塌,从而获得比赛的胜利。

4 结论

(1)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现实比赛中的具体表现,并且会受到对手的发挥、裁判的判罚、赛场环境、天气气候及观众等因素的影响。

(2)运动员只有在具有相同竞争水平的平台上竞赛才具有竞争性,才能凸显竞技的本质;优秀运动员也只有在具有相同竞争水平的平台上的竞争才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基础平台是竞技运动的本质体现。

(3)在具有一定基础平台上的竞技比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

(4)竞技能力诸因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当人体竞技能力各因子相互作用产生变化的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人体竞技能力系统所构成的金字塔就会发生突变。

[1] 田麦久,刘大庆,熊焰.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3~6.

[2] 熊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3] 钟秉枢,高峰,董进霞,等.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文社科指导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4] 蒋国勤,罗艳蕊.竞技能力相关概念释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59~62.

[5] (日)根本勇著,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6]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 张建华.对当前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9(10):6~10.

[8] 新浪体育.专访孙海平刘翔师徒:斗志被激发出来,太完美了[EB/OL],(2006-07-12)[2008-11-4].http://sports.sina.com.cn/o/2006-07-12/09152336380.shtml.

[9] 邢尊明,姜立嘉.现代竞技体育主导比赛心理能力项群化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6):45~48.

[10] 贺璐敏.对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719~721.

[11] 邱芬,姚家新.现代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48.

[12] 王新胜,顾玉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3] 杨银田.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智能量化指标体系的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55~58.

[14] 高松,杨渝晴.对优秀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2):11~14.

[15] 谭长贵.论系统有序运行的普遍规则[J].湖南社会科学,2002(3):7~11.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比赛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