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发展软环境 再创发展新优势
2012-01-30傅陆平
□文/傅陆平
提升发展软环境 再创发展新优势
□文/傅陆平
前面的标兵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绍兴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提升发展软环境,再创发展新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绍兴市靠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凭着灵活的体制机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和活力,取得了不凡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特别是当前面临宏观调控、要素制约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前面的标兵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绍兴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提升发展软环境,再创发展新优势。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简政放权是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释放内在活力的有效途径。按照“少优联快”的标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审批前置条件清理和规范工作,积极开展政府部分职能向行业协会商会转移试点改革,完善重大项目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实施产业建设工程竣工、测绘图审(规划、建设、建管)联合服务、联合验收制度,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包括市直开发区)的关系,扩大越城区在土地管理、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国土、规划权限,建立财权与事权基本匹配的市对区财政体制;扩大市直开发区管理权限,实行市级部门委托开发区履行辖内管理职权,授予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公司土地一级开发职能,市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扶持资金额度可直接切块各开发区支配,同时建立绩效挂钩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县与镇的发展活力,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加强扩权强县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真正做到能放则放。落实强镇扩权措施,以中心镇培育和小城市试点为载体,赋予中心镇发展决策、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和检查特许等行政管理事项及权限,切实增强中心镇发展自主权,加快把中心镇培育成为中小城市。
进一步加强扶持,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在政策上、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控制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推进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增加电力供应,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生产,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热电企业顶峰发电;强化金融和土地保障,探索建立企业化运作的联合产权交易所,开展“未上市股份转让”试点工作。严格新增用地产业准入门槛,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停止向一般传统制造业供地,同时做好内部挖潜,通过存量盘活、增量争取、占补平衡等多种手段,做好内部挖潜,加大土地保障力度。加大多元化融资力度,树立全社会融资理念,推动银行融资、上市融资和社会融资有机结合。争取市外、境外金融机构信贷,努力为本地企业融资腾出空间。加强银企协作、银政合作,及时学习借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让出空间。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每年确保全市2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建立并及时运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成长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每年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增贷款额不少于25%。支持越商创新创业,制定出台激励政策,激发越商创业创新,镜湖新区规划“越商总部基地”,在滨海新城建立“越商产业园”,推动外地越商项目回归。绍兴市越商拥有市外企业6万家以上,资产超过1万亿元,资源很庞大。组建绍兴市越商促进会,抓紧推动异地联谊会、商会等网络建设,广泛发动在外人员以各种方式支持家乡建设。召开越商大会、组织举办针对越商的项目推介等合作交流平台,推进内资招商。以税收和用地为核心,积极研究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总部回归,鼓励异地越商参与绍兴市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类公司等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建设;引导跨区域大企业积极开展梯度转移、兼并重组,把好的项目留在绍兴。
进一步优化整合,全面提升发展平台竞争力
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开发区是承接大项目、好项目的主平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加快研究整合、利用国家级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绍兴高新区这两个“国字号”开发区品牌效应,进一步理顺开发区运行机制,推动各级开发区更好地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继续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改造提升,不断提高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的功能。完善中心城市“一心、三片”空间结构,加快建立规划协调、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管理联动的中心城市共建机制,全面推进中心城市各片区的路网连接,强化中心城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整合公共资源的能力。科学谋划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统筹推进越城、柯桥、袍江片区发展,扎实推进镜湖新区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建设迪荡湖工程。统筹嵊(州)新(昌)集约发展,全面实施《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嵊新区域集约发展“七大工程”。加快诸暨、上虞中心城区建设。抓住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这个国家战略重要机遇期,努力打造绍兴“浙江海陆联动发展示范区”,做强滨海新城绍兴海洋经济发展主平台,完善跨区域滨海新城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开发建设体制,力争把绍兴滨海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的特色产业基地、浙江海洋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先发区块,打造成为具有江南风貌和滨海风光的大城市新组团。
进一步加强培养,努力打造人才队伍新高地
确立“人人是发展环境”的理念,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树立干部良好精神状态。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违反规定的行为。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努力造就一支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建立跨区域人才联盟。坚持人才发展优先投入政策。重点要打造“两个品牌”、实施“三项计划”。打造“两个品牌”,就是要把“330海外英才”计划打造成我市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品牌,通过创设富有实效的工作举措和活动载体,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取得重大进展;要以举办“名士之乡”人才峰会等多种人才合作交流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打造绍兴人才科技教育合作交流的品牌平台,突出强化新兴战略产业人才智力保障这个重点,在创新活动载体、加强科技合作、扩大峰会影响上下功夫,大力引进一批经济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努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实施“三项计划”,就是要通过实施“院士专家柔性引进”计划,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进一步打造富有绍兴特色的“院士经济”;通过实施“人才强企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重点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国际化;通过实施“能力提升计划”,统筹抓好大学生“村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工作的成效进一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优势。
进一步优化服务,致力营造良好发展软环境
促进行政服务提能增效。在转变理念上下功夫,广泛开展执政为民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在改进方法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在治理“庸、懒、散”上下功夫,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着力解决一些干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在防范形式主义上下功夫,从严控制会议规模、规格和费用,巩固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成果,大力减少发文数量,提高办文效率,切实改进机关文风。在落实行政问责上下功夫,对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优化企业服务。着力加强企业服务和管理,深入开展“双服务”、“企业服务年”、“进村入企”大走访和“走访企业、破解难题”等专项行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行重大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落实项目联系、难题协调、督查通报制度,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全面推行以单位用电、用地、排污、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排序配置社会资源的做法,优先保障重点企业、大项目好项目的用地、用电和资金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加快债券发行进度,做大直接融资规模;创新项目运作模式,通过适当提高投资回报率等方式,推动政府性项目更多采用BT、BOT等模式,为企业银行融资腾出空间。着力缓解融资难问题,完善银行业考核办法,鼓励银行让利企业;引导银行积极向上争取信贷额度,增强银行吸储能力和放贷能力;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规范信贷行为,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不法行为。研究制订减轻企业负担具体措施,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作者为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