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颈椎病100例

2012-01-30黄其兵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通督颈项椎动脉

黄其兵

(云南省景谷县中医医院,云南 景谷 666400)

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颈椎病100例

黄其兵

(云南省景谷县中医医院,云南 景谷 666400)

目的:评价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0.26%,好转率为9.74%,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74.52%,好转率为25.48%,总有效率为100%,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颈椎病能明显缩短病程,提升治愈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新疗法。

颈椎病;疏经通督针刺法;针灸疗法

笔者自2009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颈椎病10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病理分型:①颈型:枕颈项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②神经根型:颈项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

常、肌萎缩、肌力减弱、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③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颈椎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1.2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200例患者均为本科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00例,颈型35例,神经根型40例,椎动脉型25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最小为32岁,最大为80岁,平均年龄50.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1 a。对照组100例,颈型32例,神经根型42例,椎动脉型26例;男52列,女48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50.3岁;病程最短45 d,最长为20 a。所有患者均经颈部X线摄片或CT检查确诊,并排除脊髓内、神经丛、神经干病变。2组病例在病情、性别、年龄、病程上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取主穴:大椎、颈三穴(天柱、膀胱经上天柱穴直下各1寸、2寸)(双)。配穴:①肩背痛配大杼、肩中俞、肩外俞、肩井。②枕后头痛配风府、脑户、玉枕。③上肢麻木酸痛配肩髃、曲池、合谷。④头痛配太阳、率谷、印堂。⑤头晕配风池、完骨、百会。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以上穴位常规消毒,用0.35 mm×40 mm华佗牌毫针,先刺大椎穴,斜刺,针尖向颈部刺入0.5~1寸,出现酸胀感觉,捻转泻法10 s,再刺天柱(双),直刺、针尖向外下刺入0.5~1寸,出现酸重胀感觉,捻转泻法10 s,继刺膀胱经上天柱穴直下各1寸,2寸穴位(双)直刺,针尖向颈椎刺入0.5~1寸,出现酸麻重胀感觉,针感传至患侧肩背、前臂,捻转泻法10 s。配穴采用常规刺法,施予平补平泻手法。天柱穴,膀胱经上天柱穴直下2寸穴同侧接SDI-Ⅱ型电子针疗仪组线各1对,采用疏密波,频率1~2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加TDP照射,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大椎穴出针后加拔火罐5~10 min,隔日1次。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取风池、颈夹脊、阿是穴、曲池、外关、后溪。操作:患者以坐位或俯卧位,以上穴位常规消毒,用0.35 mm×40 mm华佗牌毫针直刺0.5~1寸,针刺患者出现酸麻重胀感觉,施予平补平泻手法而留针时,选择疼痛明显部位穴位上接SDI-Ⅱ型电子针疗仪组成1~2对,采用疏密波,频率1~2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加TDP照射,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嘱其改正不良工作体位,枕头高低适宜,并做颈部保健操及自我按摩。①颈部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右施转4个8拍;②头部自左向右、自右向左环型旋转4个8拍;③交替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拿捏颈项部肌肉5 min;④交替用双手拇指或中指按压双侧风池穴各2 min;⑤交替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拿捏双侧肩颈部肌肉5 min。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2 d,2组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n(%)

4 讨论

颈椎病是发生在颈段脊柱的慢性退行性疾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趋势。西医认为主要由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急慢性损伤、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所致,而病理分型分为:①颈型(局限型),②神经根型,③椎动脉型,④脊髓型,⑤交感神经型,⑥食管型,⑦混合型。在临床上以前3型多见。西医治疗主要给予对症及手术治疗,疗效有限。此病归属中医“颈痹”、“眩晕”、“头痛”、“痿证”范畴,笔者认为其病理机制是本虚标实证。本虚为年老肝肾气血不足,或劳损致虚,或先天禀赋不足,标实为外感风寒湿邪,内生瘀血。颈项部由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督脉总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共会于督脉大椎穴。人至中老年,肝肾气血日衰,尤其肾中元阳亏损,督脉阳气不足,运血无力,而致血瘀,长期伏案,枕头高低失宜,颈项部肌肉劳损致虚,易感受风寒湿邪。人体由阳气所养,太阳为一身之藩篱,阳气不足而易感受风寒湿邪,内生瘀血,正虚邪实,风寒湿瘀痹阻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不通则痛,不通则脑失所养而致本病。治以疏经通督,祛风散寒,除湿化瘀。大椎乃颈项之门户,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总领诸阳经,气血经络由此而过,针刺大椎穴能疏通督脉,振奋阳气,使阳气上达清窍以养神,布达四肢以养筋,大椎的解剖部位下有颈8神经后支内侧与颈横动脉分支通过,臂丛神经由颈5~8神经组成,大椎能调整椎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神经调节,改善颈项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水肿,缓解局部神经脊髓,血管受压。天柱穴、膀胱经上天柱穴直下各1寸、2寸分别在颈1、2,颈3、4,颈5、6椎体间旁开1.3寸,经临床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多发于颈4、5、6椎体,针刺颈三穴直达病所,“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通过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调节,促进机体功能的改善,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消除无菌性炎症水肿,缓解肌肉血管痉挛,降低血管紧张度,使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脑供血。颈项部双侧同时针刺使左右经气平衡,纠正椎体失稳。颈三穴加用电针增加刺激量,TDP照射,大椎穴拔罐增强疏经通督,祛风散寒,除湿化瘀作用。并嘱患者做颈部保健操及自我按摩颈项部,改善颈项部血液循环,肌肉痉挛,有利于病情康复。因此,采用疏经通督针刺法治疗颈椎病具有较高的治愈率,能缩短病程,疗效确切。此疗法简单实用,安全性高,患者容易接受,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新疗法。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R681.5

B

1007-2349(2012)05-0039-02

2012-02-17)

猜你喜欢

通督颈项椎动脉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脊柱调衡手法联合颈项排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及孕中期血清标志物与病理妊娠的关系分析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regulating Conception Vessel and unblocking Governor Vessel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