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语语用语言迁移与社交语言迁移对比研究

2012-01-30田有兰,刘彬

关键词:哈尼族白族傣族

针对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语用迁移现象,Kasper&Blum-Kulka把中介语语用学划分为五个领域的研究方法:语用理解;语言行为表现;语用能力发展;语用迁移和交际效果。[1]Kasper把语用迁移定义为:“学习者先前固有的语用知识对二语语言知识的使用和习得的影响”[2]。文化和语言是语言学习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对此,Thomas指出:“语言教学是教会学生两方面的知识,即:语言的和文化的。而这些知识又是源于学习者的理解系统——对语言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3]。这就提出了语用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语用语言学 (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 (Sociopragmatics)。其中语用语言学指的是“传递言外之意和礼貌价值的语言方式”,而社交语用学指的是“合理的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好地研究语用迁移,Leech&Thomas把语用迁移分为两种:社交语用迁移和语用语言迁移。[4]这里讨论的社交语用迁移的侧重点是对言语行为的迁移,而语用语言迁移的侧重点则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言语行为策略、语义和句法的迁移。

以往语用迁移研究的重心多集中在二语背景之下,而本研究是把语用迁移研究放在三语背景中。对于所研究的傣族、彝族、白族和哈尼族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学习,而英语则是第三门语言的学习。对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在三语背景下,上述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社交语用迁移和语用语言迁移两种迁移层面上存在异同,而且各有特点。

一、社交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本项研究共涉及来自4个少数民族的442名学生。其中,德宏州民族中学的傣族学生106人,楚雄州民族中学的彝族学生109人,大理州民族中学的白族学生116人,墨江县民族中学的哈尼族学生111人。所有参与测试的都是高二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大致相当。

1、傣族与彝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1 傣族学生与彝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1可以看出,将傣族与彝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 (P值0.012<0.05)。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0.472>0.05。这表明,傣族与彝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在方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傣族学生相比,彝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要稍微多一些,但无明显区别。但是,同一民族学生之间相互的差距明显更小。

2、傣族与白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2 傣族学生与白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2可以看出,将傣族与白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 (P值0.024<0.05)。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0.019<0.05。这表明,傣族与白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两者在方差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傣族学生相比,白族学生不仅在社交语用迁移上明显更少,而且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要明显更小。

3、傣族与哈尼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3 傣族学生与哈尼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3可以看出,将傣族与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2<0.05)。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1.132× 10-18<0.05。这表明,傣族与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两者在方差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傣族学生相比,哈尼族学生在社交语用迁移上明显更多;但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明显更小。

4、彝族与白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的对比分析。

表4 彝族学生与白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4可以看出,将彝族与白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 (P值0.373>0.05)。因此,采用双样本等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0.008<0.05。这表明,彝族与白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在方差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彝族学生相比,白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明显更少;而学生之间的差距要大一些,但无明显区别。

5、彝族与哈尼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5 彝族学生与哈尼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5可以看出,将彝族与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P值0.290>0.05)。因此,采用双样本等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4.335× 10-23<0.05。这表明,彝族与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在方差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彝族学生相比,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明显更多;而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要小一些,但无明显差别。

6、白族与哈尼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6 白族学生与哈尼族学生社交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6可以看出,将白族与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P值0.187>0.05)。因此,采用双样本等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3.196× 10-31<0.05。这表明,白族与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在方差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白族学生相比,哈尼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明显更多;而学生之间的差距要小一些,但无明显差别。

二、语用语言迁移对比分析

1、傣族与彝族学生语言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7 傣族学生与彝族学生语用语言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7可以看出,将傣族与彝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 (P值0.021<0.05)。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0.118>0.05。这表明,傣族与彝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在方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傣族学生相比,彝族学生的语言语用迁移要稍微少一些,但无明显区别;而学生之间的差距却要明显更小。

2、傣族与白族学生语用语言迁移对比分析。

表8 傣族学生与白族学生语言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8可以看出,将傣族与白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 (P值0.034<0.05)。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0.008<0.05。这表明,傣族与白族学生的语言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两者在方差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傣族学生相比,白族学生不仅在语言语用迁移上明显更少,而且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要明显更小。

3、傣族与哈尼族学生语言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9 傣族学生与哈尼族学生语言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9可以看出,将傣族与哈尼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无显著性差异(P值0.332>0.05)。因此,采用双样本等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5.093×10-10<0.05。这表明,傣族与哈尼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在方差上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傣族学生相比,哈尼族学生在语言语用迁移上明显更多;而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要明显更大一些,但无明显差别。

4、彝族与白族学生语言语用迁移对比分析。

表10 彝族学生与白族学生语用语言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10可以看出,将彝族与白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P值0.406>0.05)。因此,采用双样本等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0.082>0.05。这表明,彝族与白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两者在方差上也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彝族学生相比,白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要少一些,而学生之间的差距却要大一些,但都无明显区别。

5、彝族与哈尼族学生语用语言迁移对比分析。

表11 彝族学生与哈尼族学生语言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11可以看出,将彝族与哈尼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7<0.05)。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1.300× 10-14<0.05。这表明,彝族与哈尼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两者在方差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彝族学生相比,哈尼族学生不仅语用语言迁移明显更多;而且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要明显更大。

6、白族与哈尼族学生语用语言迁移对比分析。

表12 白族学生与哈尼族学生语言语用迁移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α=0.05)

从表12可以看出,将白族与哈尼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通过F-检验,其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11<0.05)。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来进行t-检验 (α=0.05),其P值为3.438× 10-18<0.05。这表明,白族与哈尼族学生的语用语言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两者在方差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白族学生相比,哈尼族学生不仅语用语言迁移明显更多,而且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要明显更大。

三、社交语用迁移和语用语言迁移综合对比分析情况

从表13可以看出:

1.在4个少数民族学生中,社交语用迁移最多的是哈尼族,其次是傣族和彝族,最少的是白族;本民族学生之间差距最大的是傣族,其次是彝族和白族,最小的是哈尼族。从语言语用迁移来看4个少数民族学生中,最多的是哈尼族,其次是傣族和彝族,最少的是白族;本民族学生之间差距最大的是哈尼族,其次是傣族和白族,最小的是彝族。

2.除傣族与彝族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民族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换言之,4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相比,哈尼族学生明显最多,白族学生明显最少,傣族和彝族学生基本相同。从语言语用迁移来看,除傣族与彝族学生、彝族与白族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民族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换言之,4个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语用迁移相比,哈尼族学生明显最多,而傣族、彝族、白族学生基本相同,但白族与傣族学生相比又明显要少。

3.就本民族学生之间的差距,除傣族学生分别与彝族、白族、哈尼族学生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民族学生之间都无显著性差异。换言之,4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相比,傣族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最大,而彝族、白族、哈尼族学生之间的差距基本相同。从语言语用迁移来看,就本民族学生之间的差距,除傣族与哈尼族学生、彝族与白族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民族学生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换言之,4个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语用迁移相比,哈尼族、傣族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更大,而白族、彝族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更小。

四、讨 论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大家普遍认为三语学习者和二语学习者是有区别的,提出双语者或多语者在学习上优于单语者。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二者在学习上是没有根本上的区别的。那么这四组同是三语背景下的学习者为什么表现在语言迁移上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呢?

首先从数据统计来看,4个民族的学生无论是在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上都存在迁移错误,这可以看出4个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存在语用迁移的情况。学生所犯的语用语言迁移反映出他们在目的语交流中对语用策略的掌握上存在较大问题,在语义和句法上寻求与母语对等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最应该注意的是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下恰当的交际策略不一定就适合另一种文化背景,掌握一些合理的交际目的国的交际策略是保证交际成功的重要方面,因为交际过程中“人们交流的是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其他一些重要的交际内容”[5]。交际时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舒适感,提高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度”[6]。

学生的社交语用迁移错误反映出他们在交际过程中把母语的行为方式套用到在特定语景中的现象依旧存在。[7]这说明学生在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言语交际行为上还是有困难的,交际中也存在寻求母语帮助的迁移现象。这就提示英语课堂上接触的语言材料里文化成分的灌输还不充分。还有,可能是两种文化中所体现的言语行为方式的共同点不多,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表现的不得体。

在对4组民族学生的对比中,笔者发现4个民族中白族学生表现最好,哈尼族学生表现最差。被调查的白族处于云南省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训练。其它三个民族所处地域属于文化教育都不是太发达的地区,课堂教学方法的滞后可能是阻碍其学习的不利因素。当然,如果从更为深远的二语和三语学习背景的差异上来分析,白族学生的母语体系中可能存在和目的语相接近的语言体系。Gareth的理论认为双语背景在第三语言习得中起着正面的影响作用。[8]而这是本研究可以继续深化的重要研究部分。

作为民族成分最多的云南省在国际间交流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更应该在语言教学中重视文化的教学。多让学生接触真实英语语言材料,多让学生学习两种文化的差异,都不啻是语言教学的良好方法。

[1]Kasper&Blum-Kulka(1993).(ed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Kasper,G.(1992).Pragmatic transfer.Second Language Research,8,3,203-231.

[3]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 4,91–112.

[4]Leech,G,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 4,91–112.

[5]Koike,D.A.(1989).Requests and the role of deixis in politeness.Journal of Pragmatics,13:187-202.

[6]Hill,B.,Sachiko,I.,Shoko,I.,Akiko,K.&Tsunao,O.(1986).Universals of linguistic politeness:Quantitativ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Journal of Pragmatics,10:347-371.

[7]Olshtain,E.&Cohen,A.D.(1989).Speech Act Behavior across Languages.In H.W.Dechert&M.Raupach(eds.),Transfer in language production,pp.53-67.Norwood,NJ:Ablex.

[8]Gareth,R.(2000)Bilingualism and Number in Wa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Vol.3,22-56.UK:Clevedon.

猜你喜欢

哈尼族白族傣族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中国白族文化的海外展演与传播研究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学校您好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傣族:亲水的民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勤劳的哈尼族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