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体会
2012-01-29张春花
张春花
198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体会
张春花①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以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应用改善微循环、抗凝和静脉溶栓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98例患者基本治愈102例,显著进步52例,进步31例,无变化13例。最短治疗天数18 d,最长治疗天数45 d,平均治疗天数(32.3±4.5)d。结论:有效和及时的治疗方法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十分关键。
脑梗死; 微循环; 静脉; 溶栓
脑梗死又称为完全性脑卒中,属于缺血性中风的一型。缺血性中风分为四型: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损伤(RIND)、进行性中风、完全性中风(脑梗死)。TIA和RIND指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或几周,然后完全恢复正常。进行性中风指症状和体征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进行性加重[1]。完全性中风指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最高峰之后趋于稳定。笔者总结近年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8例患者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112例,女86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41.1±11.2)岁。患病后入院时间最短2 h,最长72 h,平均(24.5±5.3)h。脑梗死162例,短暂性脑缺血36例。
1.2 方法 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静脉滴注。防治脑水肿应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对年龄大或同时患有糖尿病者宜慎用甘露醇,需勤观察尿量,勤查肾功能,防止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抗凝疗法禁忌证:高龄患者、严重肝肾病、活动性溃疡、出血性疾病等。具体用法:肝素12 500~25 000 U加于500~1000 ml盐水中静脉点滴,注意控制滴数。每日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使其保持在20%~30%之间),借以调整用药量及治疗时间,并防止出血。凝血指标化验异常者,无论临床有无出血症状,均应停止治疗,并用鱼精蛋白对抗。用量:l mg肝素用1 mg鱼精蛋白对抗。
静脉溶栓用链激酶或尿激酶静脉点滴。链激酶用法:初剂量(5~10)×105U加入生理盐水l00 ml,在0.5 h内静脉滴注完。维持量为6×105U溶于5%葡萄糖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6 h左右,24 h内持续用药,直到病情不再进展为止。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7 d。也不宜经常重复治疗,以防出血。将导管通过股动脉置入病变血管,以微量泵将配好的尿激酶或蝮蛇抗栓酶液通过导管注入病变血管中,达到病变区域大浓度药量、而非病变区域基本无药或低浓度药量的目的。两法都应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定[2]。
2 结果
本组198例患者基本治愈102例,显著进步52例,进步31例,无变化13例。最短治疗天数18 d,最长治疗天数45 d,平均治疗天数(32.3±4.5)d。
3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0.8‰~1.0‰,以此推算,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据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全国死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者分别为132万、125万和86万[3]。1993年3种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7.82%。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疾病死亡人数第2位的疾病。患病时间长短和死亡率有关。患病后于1年内死亡者约占31%,而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中则更高。8年内死亡率超过60%,性别也和死亡率有关。美国1992年脑卒中患者死亡率,男性患者为39.4%,女性患者为60.6%。但男性患者长期存活率比女性患者低。脑卒中是造成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日前,美国约有382万脑卒中患者仍存活(48%为男性,52%为女性),这部分人中,大部分都有残疾。
在我国,抽样调查表明,1959-1979年20年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51%;1979-1991年的12年间又上升了54%。年龄是脑血管病的另一个致病危险因素。年龄越大,越易发生脑血管病。脑血管病首次发病的患者中有2/3超过60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血管病发病人数还会比现在多。此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习惯,如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等,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据统计,60岁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率增高。据报告,在65~74岁年龄组中发病率达1%,50岁以前发病者仅占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8%左右。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加速或加重脑动脉粥样硬化[4],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的死亡率以前认为达30%~40%,现在,随着诊断正确率的提高及治疗技术进步,死亡率明显下降。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或称脑软化。一般来讲,在动脉闭塞后6 h以内,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可逆的。但超过8 h,就出现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限不清。7~14 d开始脑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5]。3~4周后坏死的脑组织液化,被吞噬和移走,同时开始胶质纤维增生,修复病灶,小病灶由脑质充填形成胶质瘢痕;大的病灶形成中风囊。这种修复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的时间。
[1] 邓可,肖志杰,黎肖弟.C-反应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1):33-34.
[2] 韩旭东,殷立青,衣永尚.心源性脑梗死的防治(附28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2):45-46.
[3] 徐洁玲,戴文彪,贺勇锋.血清S100B蛋白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3-24.
[4] 郝予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79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7-68.
[5] 罗云,李敬伟,王翀,等.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78-79.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53
2012-05-07) (本文编辑:李静)
①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山东 潍坊 262500
张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