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快乐德育课堂之构建
2012-01-29曹小华
曹小华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500)
关于中职快乐德育课堂之构建
曹小华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500)
中职学生素质下降,厌学情绪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单一而刻板的教学模式、沉闷而机械的学习生活,令本已厌学的学生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他们无奈而压抑地、被动地接受着知识。如何让中职学生在德育课堂上焕发出生命活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其关键在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打造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
中职;快乐;德育课堂;构建
走进中职学校校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则在课桌后百无聊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中职学生素质下降,厌学情绪突出;一些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刻板、“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着知识。中职教育工作可以说是陷入 “两难”境地,即“教学难,管理难”。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欢乐的学习乐园。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惊喜,营造轻松、和谐、温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当一堂课变成一次快乐旅程的时候,学习便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的经历了。
何谓快乐?快乐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是一种自然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快乐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全身心投入,被轻松、愉悦和兴奋包围着;不仅仅是在学习,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他们没有压抑感,没有被逼迫感,没有被动学习;课堂能令他们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
笔者在近年的德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初步积累了一些打造快乐德育课堂的心得与体会。
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一)有快乐的教师,才有快乐的课堂
快乐具有感染力。人的情绪是可以相互影响的。科学研究指出,负面情绪甚至会比流感传染得还要快,且很难消除。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某种情绪感染之后,就会长期成为“带原体”,持续感染别人。同样,快乐的情绪,也同样可以影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研究表明,优秀教师未必是学生最认同的、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而那些本身就很快乐的教师用行为影响行为,用心灵感染心灵,他们的教学效果和带给学生的快乐感受更加突出。那么,快乐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快乐的教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敬业执着的、知足乐观的、健康积极的、豁达宽容的、自信幽默的、激情涌动的。教师带进课堂的应该是一脸的阳光、一身的活力、舒心的笑容、满腔的热情、幽默的语言、十足的耐心和关爱的目光。
理念决定行为,教师应让快乐理念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对快乐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必将使学生产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育的快乐情愫,从而使枯燥的课堂快乐起来。
(二)用爱搭桥,用爱的教育唤醒智慧
教育,重要的是师爱。教师是一个鲜活的人,走进课堂,就是情感的化身,站立讲台,应温情如慈母,真挚似朋友,亲密像伙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夏丏尊先生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热爱学生不仅是师德的具体表现,也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育名著《爱的教育》收录了一篇文章《我们的老师》,讲的是百年之前的意大利教育。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面对着不熟悉的教师,而教师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然而,佩尔博尼先生在短短的半天时间内,就让调皮的孩子们乖乖地听话了,他靠的不是打,不是发脾气,而是用爱心展开新学期教育的篇章。文章描写到:“在为学生听写时,他看到一个孩子满脸长着红疱,便停住了脚步,双手托着他的头仔细查看,还用手摸了摸他的前额,看他发不发烧。这时,教师身后有一个学生趁他背对自己,站到凳子上扮起鬼脸来……”佩尔博尼先生看到学生满脸长满红疱,能够停下听写,捧着孩子的脸观看,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当他不留意的时候,一个孩子在他背后扮鬼脸,却被他猛然转身逮个正着。然而,佩尔博尼先生只是“把手放在那个做鬼脸的学生头上,对他说:‘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再没说别的话,继续为学生听写。”等做完了听写后,他再因势利导,对孩子们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孩子们感动了,犯错误的学生放学后留下来承认错误。“此时,佩尔博尼先生亲了亲他的额头,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这就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的教师佩尔博尼先生,他用爱打动了学生。
爱,可以改变一个人,感化一个人,成就一个人。有“爱”的课堂,将是快乐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
(三)用尊重与平等打造舒畅而和谐的课堂
一般字典上对快乐的定义多半是:觉得满足与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确,快乐是一种美好的状况,也就是没有不好和痛苦的事情出现,觉得个人和周围的世界都很不错。因此,快乐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师生生命互动、精神提升的场所。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在快乐课堂氛围中,师生各自的心灵是平和的、平等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遇到学生作业出错时,教师甲愤怒地叫到:“这道题我讲了4遍,你们的记性真差劲无药可救重做”教师乙则微笑着鼓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会真正理解的。”结果不言而喻,教师甲换来的是学生的反感和憎恨,教学不见成效,教师乙收获的则是学生的拥戴和配合,学生的作业有了进步。教师乙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伤害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能力,肯定他们的成绩……结果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不甘落后,克服了自暴自弃和懒惰思想。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对自己的敬爱和信服。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当教师赢得了学生信任时,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教育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相信,让学生喜而近之,远远比令学生敬而远之对教学更加有效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平等、互信的和谐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有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去追求、尝试和体验。因此,快乐的课堂应该以兴趣驱动学习行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个体,对于可塑性很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的青年学生而言,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呆板枯燥、单调乏味的课堂,会让本身就厌学的中职学生无任何乐趣可言,不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记忆的加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变“乏味的课堂”为“有趣魔法场”,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因此,“怎么教”才是关键。面对厌学的中职生群体,笔者认为,必须优化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积极。
课例分享——苹果里面的秘密:在讲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时,我准备与学生探讨创新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我随堂带去了两个苹果和一把刀,并适时地将它们一一展示给学生看,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我的苹果里有秘密,一切开就有惊喜。我让学生猜猜,苹果里面究竟有什么,这时,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好奇,都集中了注意力。他们觉得苹果里面除了果肉和果核以外再没什么了。首先我按常规将一个苹果从上而下对半切开,的确,就像学生们所说,没什么惊喜和秘密可言。在学生的失望和嘘声中,我淡定地将另一个苹果从左到右横着切开,当展示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笑了,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苹果里真的有秘密——苹果里有颗星星我顺势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开拓创新魅力无比,具有积极的意义。
夸美纽斯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我想,我做到了,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演示,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读懂了深刻的道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营造快乐的学习乐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的课堂应该以实践贯穿学习过程。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参与,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其效果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学过程中合作、互动的训练能推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课例分享——模拟供需见面会: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学期末最后的两节课,我为学生安排了一场模拟供需见面会。“招聘信息”在课前一周已向学生公布。当天,我郑重地在教室拉起了“供需见面会”的横幅,用课桌摆出一列主席台,对面安排一个应试者的座位,其他所有课桌则左右靠边,学生们被安排在两侧就坐观摩。上课铃声响过,面试官台上正襟危坐,尽管担任面试官的是再熟悉不过的我和应邀而来的班主任,但气氛顿时还是紧张了起来面试开始了,学生自愿上来应聘。学生按要求完成一系列面试程序:敲门——问好——递简历——就坐——接名片——问答——告辞——出门离开。两节课的模拟面试,学生争相体验,紧凑而又紧张。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心情相当矛盾,跃跃欲试,都很想参与,但又没自信心,怕出丑;上台的学生表现各异,有的紧张得双手在不停颤抖,有的慌得话不成句;台下观看的学生时而低头热议,时而哄堂大笑,时而点头称是。我们每面试完一个学生,就对该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好的予以肯定,不足的加以分析指导。渐渐地,因为吸取了前面学生的经验,后来面试的学生表现越来越好,自信心越来越足,赢得的掌声也越来越多。两节课的时间转瞬即逝。我想,全程投入和参与这两节课,自己来当主角,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体验,还是一种分享,是愉快的、高效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演”起来,有趣的体验成为了学生获得快乐的源泉,我们的课堂成功提高了教学效率。
巧用竞争与游戏,激发学习欲望和动机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新时代的青少年青春萌动、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竞争与进取意识。因此,教师不妨给课堂增加一些竞争和游戏,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知识深究探疑,强化记忆,而且可以让课堂充满乐趣,营造积极教学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课例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尽管我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编写得已相当到位,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但教材中无可避免有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去掌握、理解和消化,也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用心感悟和体验。考虑到一些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两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把学生从单一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活动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由“盲行”、“哑巴交流”等小游戏组成的体验活动,以及由“生命之重”、“假如生命还有一天”、“让你猜一猜”等内容组成的情感分享活动。配合游戏,我还准备了一大包糖果。我告诉学生,今天的课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坐得规规矩矩听课和看黑板,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分成4组参加活动,放松点、随便坐、一起玩,而且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将会获得全体同学的掌声和糖果奖励。听说有游戏玩,还有糖果吃,学生都很兴奋,很快就按要求腾出活动空间布置好课室、分好了组。活动课开始学生踊跃参加游戏的热情令我备感意外和欣慰。充满了学生快乐的笑声、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心灵独白的两节课实在是太短了当下课铃响起,看着学生们意犹未尽的表情,我不禁思考: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成长,真的太缺少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了。教育应当使学生在书海中感觉自由自在,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主要舞台是课堂,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假如不能赋予课堂更多的内涵和吸引力,就等于舞台没有了色彩和音乐,教学将会如一潭死水,毫无趣味可言。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应让那些没有生命色彩的知识活化。学习着,就是快乐着,让学生享受课堂的快乐、享受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吧。只有学生笑了、乐了,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知识才会插上翅膀,轻快地飞进学生的心灵。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英)夏洛特·梅森.教育是一种训练[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5](美)海姆 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冯杨,周呈奇,译.海口:海南出版社,北京:三环出版社,2005.
G712
A
1672-5727(2012)03-0052-02
曹小华(1971—),女,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高级政工师,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学生管理与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