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情感语文教学三点论

2012-01-29孙春娟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9期
关键词:海门母爱感情

孙春娟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海门 226100)

中专情感语文教学三点论

孙春娟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海门 226100)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本文以《淡淡的深情》为例,阐述了情感语文教学必须捕捉感情的切入点,设置情感冲突;选好情感的出发点,谱出一曲心灵之歌;把握情感的升华点,让写话成为课堂阅读情感场助推器的教学过程。

情感;语文教学;朗读;写话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中专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资源,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淡淡的深情》(作者:常跃强,选自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三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6月第2版)正是一篇情感充盈的文章,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世人娓娓述说人世间最为高尚的情怀。这是一首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赞歌。“真”,真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母与子血浓于水的情缘;“善”,善在刻骨铭心的感动,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倡导的大善无言;“美”,美在岁月无痕,母爱无声,是温暖心灵的珍藏。

作为教师,面对此文,我们怎能忍心荒芜了学生的心田,不去触动学生的感情,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呢?

捕捉感情的切入点:冲突,别样的母亲情怀

本文的母亲特别之处在于什么事都“淡淡”地对待儿子:淡淡的语气、淡淡的背影、淡淡的笑容、淡淡的神情……全然一副无所谓、不关心、冷漠、吝啬爱的样子,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这位母亲难道不爱他的儿子?

学生争相竞说:考上大学,父亲的喜悦溢于言表,到处炫耀,一醉方休。母亲表情冷淡,却在“暖暖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俗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多少爱凝聚在这一针一线中呢?

出门送行,母亲只走了三五步,便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留下一个葡萄架下淡淡的背影。却不免引人遐思,葡萄架下的背影究竟停留了多久,又偷偷洒下了母亲多少不为人知的眼泪。

婚后回家探亲,聊起陈年往事,母亲终于说起当年做的噩梦。满座皆笑,唯独儿子讶然。细细思量,有多少郁结于心的思念与牵挂,才会在噩梦中发泄痛哭到失声的地步。心细如发,担心儿子的慈母何曾有过一刻的安宁。至于那句悄悄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着的母亲,活得该多累啊!在这位母亲的内心,蕴藏着多么深刻的母爱,而她却不让自己的这种情感丝毫流露出来。隐藏极深的母爱终于丝丝缕缕浮出了水面。

母爱无声,需用心体会;母爱细节,需用心领悟。毫不张扬的母爱,包含了多少牵挂,包含了多少温情,就在这些看似平实朴素的语言文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平凡而有深意。

一堂课的问题不在于多,在于是否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设置情感冲突,是最有效的提问方法。

选好情感的生发点:朗读,深藏的母亲情怀

朗读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割舍,教师应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并感情投入地朗读课文。

作者写母亲的“情”,为什么母亲对儿子总是表现得那么“淡淡”的呢?这缘于什么呢?原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儿子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的折磨,需要多少坚韧——这是平静的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笔者认为,此时,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我们心中涌起的感受。唯有配着音乐饱含深情地诵读这段话,学生才能感悟到母亲对儿子深藏于内心的爱。合卷深思,更会体会到这“淡淡”里面,母亲的爱更深,母亲的情更浓;细细咀嚼,更能在这“淡淡”之中,品味出情感中的苦涩与甘甜!作者没有刻意加工,没有绮词丽语,母亲平凡而朴实,普通而坚忍,含蓄而深沉,质朴内敛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荀子·大略》云:“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无强。”《淡淡的深情》一文正是对荀子的这一段话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最朴素的恰是最动人的,无矫饰的才是最纯真的。所谓大音稀声,大味必淡。

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切乎声”,“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声煽情,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的意境,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同时用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宣泄,与文本共谱一曲心灵之歌。

把握感情的升华点:写话,心中的母亲情怀

面对感人真挚的真情故事,孩子们读懂了“母爱”不是抽象的,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就驻在我们的心间。

有学生想到了自己母亲脸上那岁月的辙痕,发梢上雪白的痕迹,还有那依旧温柔的目光;有学生想到了母亲平时的唠叨,现在明白了妈妈的唠叨也是一种爱;有学生想到了每个周五回家,母亲都会为“我”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晚上,睡在融有浓浓太阳香的暖暖的被窝……

时光飞逝,唯有母爱的故事沉淀在心底!真情再现,我们怎能不为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是,母爱如天大,没有任何事物可比;母爱又很小,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

善于学习的人总会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学生的内心语言需要外化,情感蓄积需要喷发,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师曾说:“学生的情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生命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情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因此,“情感型”课文的教学更应该为写话选择恰当的时机,精心创设写话情境,给足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空间,让写话推动内心情感的外化,成为课堂阅读情感场的助推器。

情感是语文的底色,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梦回常见针牵线,晨起不期饭透香。”这句描写母爱润物无声的诗句,又何尝不是在描写语文教学的无限奥妙?沐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一颗时刻关注学生、敏感体察生活的心,就一定能找到通往学生心灵的幽径,触动他们的心弦,启迪学生的心智,震撼学生的思想,使课堂活起来,提高整个课堂认知活动的效率。

[1]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

[2]张焕荣.诵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3]范艺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08(9).

孙春娟,女,江苏海门人,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G712

A

1672-5727(2012)09-0108-02

猜你喜欢

海门母爱感情
母爱大于天
海门赞
◆南通海门:“淘米记”成为当地大米公用品牌
母爱
带着感情
母爱的另一面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