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定位与性质之辨析
2012-01-29谢勇旗
□马 君 谢勇旗
职业教育学定位与性质之辨析
□马 君 谢勇旗
职业教育学的定位与性质问题是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是事关职业教育学安身立命的重要问题,有什么样的学科定位与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学科范畴体系和陈述体系的建构。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偏重人文学科的跨界性学科。
职业教育学;定位;性质
目前来看,关于职业教育学的定位与性质问题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都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往往浅尝辄止、各说各话,将其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予以接纳,具有明显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定位不准、性质不定,往往也说明了对职业教育学的本质属性认识的模糊和不确定,这势必阻碍职业教育学未来的发展和理论建构。
一、职业教育学定位与性质界说
一般来讲,要分析职业教育学定位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即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职业教育学的定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门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问题的实质是职业教育实践的领域或范围,这与职业教育的定义及研究对象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所区别的是,职业教育学的定位,着重考察的是职业教育学在整个科学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位置及归属问题,即将职业教育学划归与哪个学科门类之中。简言之,就是说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技术学科的一个分支?或者是职业学科的一个分支?或者是其它学科的分支?
定位是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探讨一门学科的归属和所处位置的问题,常常与学科的逻辑起点互为前提。学科定位问题是关系到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科研究的问题领域和学科的研究取向。可以进一步认为,学科的定位正确与否是形成和影响该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1]职业教育学的定位问题是关乎职业教育学“姓什么”、“跟谁姓”的大问题,是一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前设条件。职业教育学的定位,会直接决定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职业教育学研究的范围又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而职业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是否存在并不断发展或扩展,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存在的关键条件之一。所以,对于职业教育学的定位问题的研究,将影响职业教育学的存在与未来发展。
所谓学科性质是指一门学科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也叫做学科属性。关于职业教育学的性质问题,主要是回答职业教育学是什么属性的学科?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是交叉学科,还是综合学科?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C.Geertz)指出:“如果你想理解一门学科是什么,你首先应该观察的,不是这门学科的理论或发现,当然更不是它的辩护士们说了些什么;你应该观察这门学科的实践者们在做些什么”。[2]按此理解,一门学科的性质究竟是怎么样的,主要是由它的实然属性,即现状规定的,并非由其应然特征或者不经推敲而人为地宣称来决定的。我们对职业教育学的性质的认识也应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理想状态,回归现实,认真分析,据实探讨。
二、职业教育学定位的论争
(一)职业教育学定位的几种观点
观点之一:教育学归属说
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持此观点的学者占绝大多数。此论者认为,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应在教育学的语境中展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国外学者利浦斯迈尔(Lipsmeier,1978) 认为,“职业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就人们在获取就业和生存的资格与能力并使其在社会公众生活中采取对社会和生态负责任的态度的过程之前提与条件、目标、可能性与现实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子科学”。[3]国内学者徐国庆也认为,职业教育学应定位于教育学科,尽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突出职业性是对其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研究只有与具体行业或职业相结合才有意义,更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学应定位为技术学科,因为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4]学者王坤庆将职业教育学归为其划分的教育学学科三个系统中的第三系统。按照他的解释:第一系统是在传统教育学的知识体系下分化出来的不同学科;第二系统是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产生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领域中某一专门问题;第三系统是根据现代教育发展,对教育实践中的某个专门问题或领域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学科。
从实践中看,这种观点也是占主导地位。当前我国最常用的两种学科分类方式都将职业教育学视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如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是用于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的国家标准,该文件认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并将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等5个门类。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列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中的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1997年颁布实施的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施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从学位管理的角度将学科划分为12个门类。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学”仍然被划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业),可申请的学位是教育学。另外,从研究成果来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成果除了见于职业教育类的期刊外,其余绝大多数也是见诸于其它教育学类的期刊。
观点之二:技术学归属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职业教育的特性,诸如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等,职业教育学应划归于技术学。职业教育学应作为技术学的分支学科,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要与具体的行业、职业、工作结合起来,反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过分依赖和移植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这样会导致职业教育学的“失色”,倡导从技术学的范式考察职业教育。而事实上,技术学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说技术学的提法是否科学还是个疑问,在西方多是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的名义下进行的,日本的这类研究叫做技术论,俄罗斯及东欧多以技术史、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名义在进行研究。可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一门包罗万象的技术科学,只存在某些具体的技术学科,比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技术等。虽然在我国也有以技术学命名的学科,但这些学科其实是技术哲学。[5]如此说来,职业教育学并不可能属于技术哲学,因为技术哲学所研究的“技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同样的道理,既然技术学存在的合法性都是个问题,也就谈不上职业教育学属于“技术学”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并不妨碍技术学可作为职业教育学的知识来源之一。毕竟对于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技术”而言,技术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认识上的基础和可资借鉴的一些概念和理论。
观点之三:独立学科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学虽然在我国两种学科分类方式中都被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从学科逻辑方面说明,职业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可以囊括在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框架内。但是,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学科知识积累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学应该可以突破教育学的学科框架,职业教育学不能简单地被视作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下位学科。另外,有学者认为,“长时间以来,由于没有一个合适的职业教学论以及相应的基准科学,人们尝试将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层次的职业活动,都归类于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科学范畴的技术内容或工作内容。……这样的处理并不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特点”。职业教育学 “是涵盖关于职业的研究与教学的综合理论,包括了职业、职业科学和职业教学论的内容。因此,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考虑,那么现代的职业教育学基本的学科构架应具有‘职业——职业科学——职业教学论——职业教育学这一形式”。[6]据此,应该将职业教育学建成与普通教育学平行或同等地位的一级学科。这种观点一经提出便引起职业教育学界的争论,有持赞成的态度,也有持怀疑的态度。表示支持职业教育学独立于教育学建立一级学科的学者认为,这样可以给予职业教育学更大的发挥空间,既可以为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创新提供广阔的天地,也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应然诉求。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目前的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还相当不成熟,距离真正的学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主要是学科的理论“内核”尚不完善,甚至“空洞”。正如一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大多数的学者在言及‘职业教育学’这一名词时内心感到不塌实,对职业教育学能否成为独立学科缺乏足够的信心”。[7]对此,我们的态度是:虽然赞成将职业教育学列为与教育学“平起平坐”的一级学科位置,因为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学科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能一味的依靠行政力量或外部力量来推动,如果不顾科学发展的规律强行推进,走“大跃进”式的发展之路,结果势必适得其反。当前的任务应该是搞好学科内核建设,提升学科整体理论水平。
(二)职业教育学的定位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学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姓“教”。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的定位往往也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定位,目前世界各国或国际性组织都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型,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建议的修正意见》中就指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8]而且这种提法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
三、职业教育学性质的辩驳
(一)职业教育学是否是应用科学
所谓应用科学是指直接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的科学,包括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生产技术、工程技术等)。有时也作为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总称,如工业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以及信息科学,等等。应用科学以基础科学的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如医学中的外科学就综合应用了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等基础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应用科学逐步分化为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又称工程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着重研究应用的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如合成化学、育种遗传学、工程控制论等;工程科学主要利用技术科学的原理,研究特定应用对象(如房屋建筑、钢铁冶炼、电机制造等)在生产中所需要的材料、能源、加工机械、处理流程等,探讨能够发挥最佳技术效益的规律性。工程科学也可称为工艺学原理。应用科学以基础科学为基础,同时也为基础科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手段。应用科学表现了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9]由此可知,应用科学主要是以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而以自然科学的划分方式——“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为基础将职业教育学的性质定性为应用科学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三种科学类型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而言的。诚然,今天的应用科学已扩展至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因为就应用科学的本质而言并非我们简单的理解的科学的“应用性”,即应用科学不等于应用性。
另一方面,尽管职业教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学并无理论性可言,应用性从词面上来理解有一种“拿来主义”的味道,即将别的学科的理论或知识直接借用过来为职业教育实践服务,同时意味着一种对学科理论性的轻视和淡化。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职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当然既包含着许多的职业教育理论问题也包含着许多的职业教育实践问题,再按照职业教育学知识分类来看,职业教育学同样有理论性的职业教育学(科学和哲学)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学之分,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职业教育学归因为应用科学。
(二)职业教育学是否是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主要是指一种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因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重合关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如物理学与化学结合产生了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结合产生了生物物理学;像教育经济学、历史自然学、技术美学、地球化学等都是交叉学科。
由上述交叉学科的概念可知,作为交叉学科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相似的研究对象,二是类似的研究范围,三是研究方法上的趋同性。那么,我们可以对照这些条件来看看职业教育学是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们假设职业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与技术学的结合的产物。(1)从研究对象来看,教育科学的客体是教育,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而技术科学的客体是技术,研究对象是技术现象或事实。(2)从研究范围来看,教育科学涉及各类教育问题、现象及规律的探讨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等。而技术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有: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分析技术要素及技术结构,研究技术进步过程;探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开发的方法论问题,研究发明创造、工程设计、技术实验的一般特点;考察技术与其它社会现象间的关系,阐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技术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间的关系;考察技术与社会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艺术间的关系;研究技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管理、技术战略的理论与方法等。[10]显然两者之间能够交融的地方并不多。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教育科学主要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而技术科学很明显的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两者虽有共通之处,但还是异大于同。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学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教育科学与技术科学交叉结合的产物。职业教育学是不是教育科学与职业科学结合交叉的产物呢?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目前来看在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的职业科学,而国内的一些职教学者对于国外职业科学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将当前的职业教育学性质定性为交叉学科是难有说服力的。
(三)职业教育学是否是综合学科
综合学科是针对特定客体或目标,解决某些复杂问题(出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任何单学科都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一类新兴学科。[11]据此来看,作为综合学科需要吸取、引进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以充实自身的内容,它一般既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又依次或同时具有诸多学科的性质。
那么,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吗?尽管职业教育学的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这种综合性如同上述的应用性不等于应用学科一样,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学就是一门综合学科。职业教育学的综合性并不是其根本属性,只是其中的某一特性而已。如果职业教育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其他学科难道就不具有综合性吗?实际上,很多的学科都具有综合性,诸如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的学科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众多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将职业教育学的性质归为综合学科是牵强的,也不具有确凿的理论依据。
四、职业教育学的性质分析
(一)职业教育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跨界性学科
科学在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为两个端点、社会科学介于二者之间的学科体系分布带。在这个连续分布的学科体系中,自然科学以自然及其现象与规律为客体和研究对象,人文学科以人及其精神理性为考察对象,而社会科学则以人类社会及其行为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并不是截然对立,实际上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或者说有时候交织在一起。有时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难免会碰到一些人文因素的影响,反之,在进行人文学科的研究时也要考虑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影响。关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构建关系并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议题,但这种对话与构建却为同样关注“人”这一核心要素的职业教育学性质的探索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思考空间及可资借鉴的理论。
从科学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来看,职业教育学目前虽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但已处于“前科学”阶段,其科学性还是不能抹杀的。从人文学科的特征来考察职业教育学,同样会发现职业教育学是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的,但如同职业教育学不是真正的科学一样,职业教育学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职业教育学研究都表明,它的基本走向应该是科学——人文的学科,它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这是由职业教育学本身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将职业教育学的性质定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其本质是“人”这一核心要素在职业教育学中的地位比社会科学更加偏离自然科学,而更加靠近人文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职业教育问题,这与社会科学将其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是没有太大差异的,目的都是要通过对这一社会现象——职业教育的研究获得关于职业教育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建立起规范的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对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的“职业教育”的研究则与前者不同,因为“人”的因素在这一领域中被凸显出来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涉及人,但这里的人是作为“社会的物”,社会科学只将其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并不考虑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与意义;而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人——无论是职业教育者,还是职业教育受众,都是有需要、目标、情感、信念和旨趣的、思想的、活生生的个性化的人。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并为其谋得福祉。这是难以对象化、定量化的,需要从人文学科的视角去观察和透视,做主观上的“理解”和判断。而用程式化的科学方法显然是不合乎逻辑以及目的性和规律性的。
综上所述,按照目前关于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不论是职业教育现象、职业教育存在、职业教育活动还是职业教育问题,无疑都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职业教育学中具有科学特质的部分应该将其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而职业教育学中具有人文特质的部分则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根据学者林曦勾勒出的学科性质频谱图,[12]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在其学科频谱带上的位置应该位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但更偏向于人文学科的一端。
(二)职业教育学的多重特质
1.职业教育学的科学性。首先,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尽管职业教育学者们对于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但职业教育学是有其研究对象的存在毋庸置疑,否则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就失去了根基。职业教育学的客体是职业教育,研究对象是职业教育问题,并将其进一步可分为职业教育事实问题、职业教育价值问题和职业教育实践问题三个层面。其中,职业教育事实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和演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它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的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对其进行研究时是可以将其客体化和对象化的,对其研究的结果是形成了科学职业教育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是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中具有科学特质的一面,但目前职教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显然是非常薄弱的。而作为职业教育价值问题和实践问题,由于涉及到了复杂而丰富的职业教育对象(尤其涉及到职业教育者和职业教育受众的人的问题)、职业教育情境和职业教育目标,所以无法将之完全对象化,使之脱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对其进行研究的结果也不具有一般的适用性,这是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中不具有科学特质的一面。
其次,职业教育学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当前的职业教育学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借用或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甚至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正被广泛地运用到职业教育学的研究中,使其科学性明显增强,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取之不尽的源泉。
最后,职业教育学的一些理论和原则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一定程度上解释和说明了世界。比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和论述,美国学者普罗瑟的职业教育16条定律,我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等等。其理论皆来自于实践并很好地指导了实践的发展,也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中的职业教育现象、问题和揭示职业教育规律提供了基础。当然,职业教育学中的确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原则和规则,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其适用性是有限制的,它们会因时代、社会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光靠科学是无法解释职业教育问题的,它必然涉及到人文知识和思维方式。
2.职业教育学的人文性。首先,职业教育学也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职业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与培训。而作为职业教育者和职业教育受众的双方都是具有思维能力、复杂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差异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人,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偏好和情感,这就涉及到寻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学研究中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将人看作是“物”,而必须从人的本性及价值的角度来考虑人、研究人。
其次,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是职业教育学的应有之义。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将职业技术教育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实际上就蕴含这样一层含义,旨在探询人的意义与价值,致力于探讨人的个性发展与自我的实现的双重目标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以及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人的尊严,实现人生价值,乃至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但是,要关照人的精神世界并不那么容易做到,当前的职业教育学所探讨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手段存在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即把职业教育当作直接的功利的生产工厂,把人作为具备某种职业属性而丧失人的主体性的器物或工具。
最后,职业教育学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就是从价值观的角度,运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现象或存在作出分析和评价。价值判断一般回答“怎么样”、“应该怎样”的问题。职业教育学不仅仅涉及可以将之完全客体化与对象化的“物”,更为重要的是涉及到如何培养人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果离开这个命题,那么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就会出现问题,也就失去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根基。而什么样的职业技术人才是合格的或优秀的?社会需要和满意的职业技术人才是怎样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很难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衡量,需要人文学科的思辨性分析和评判的介入。
3.职业教育学的实践性。如果说上述两个特质更多地是针对科学职业教育学和哲学职业教育学而言的话,那么下面的两个特质更多地是以实践职业教育学为对象的思考。从当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可以说绝大多数研究(95%以上)都属于实践职业教育学的范畴。因此,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质。实践性的表现在于:首先,职业教育学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职业教育学的知识不是先验的,而是要通过对职业教育问题的理性研究与探索来获得。它需要寻求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普遍性法则和个别方法。其次,职业教育学具有情境性。我们知道,职业教育实践是复杂多变的,用复杂性思维方式来看待职业教育问题是必然的途径。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经指出:“科学和理论的任务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去规定在某种具体情况下该怎么办”。[13]因此,职业教育学不可能提供给职业教育者在每一种情况下如何行动的、精准的“最优办法”,这必然是徒劳的。再次,职业教育学具有有效性。职业教育者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职业教育情境对职业教育知识合理地、灵活地运用。职业教育学永远也不能成为像数学或物理学那样严谨的科学,但这并不是说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育理论不重要。作为科学的职业教育学、哲学的职业教育学和作为实践的职业教育学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
4.职业教育学的开放性。职业教育学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学要打破学科的疆界,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借鉴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成果,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理论建设。“作为一门学科既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也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向所有的学科开放”。[14]职业教育学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也不可画地为牢,应该要有远见卓识的眼光、海纳百川的气度,敞开胸襟开拓进取,展开真正的学科对话,而不是一味地移植和借鉴别的学科的研究成果,扩大自己的学科领地。我们必须要破除学科的阵地意识,运用科际整合的探索理念和跨学科的多维视野,运用关系定义的手段和方法,把目光转向职业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对接,聚焦于该学科,探索其历史性的异质视域融合。[15]唯有如此,才能促使职业教育学的进步和发展,才能体现职业教育学的跨界性。
[1]刘美凤.研究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问题之必要性[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4.
[2]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5-66.
[3]转引自(德)Antonius Lipsmeier.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起源[J].姜大源,译.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10.
[4]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5]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文论文,2007:133.
[6]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10-14.
[7]徐国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21-23.
[8]UNESCO.Revised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Paris,2001:1.
[9]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1.
[10]姜振寰,等.技术学辞典[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20.
[11]王树恩,陈士俊.科学技术论与科技创新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7.
[12]林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3):89,95.
[13][14]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
[15]杨天平.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与关联[M].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G710
A
1001-7518(2012)01-0010-05
马君(1979-),男,宁夏同心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谢勇旗(1971-),男,河北新乐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职业教育理论。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基金项目“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世纪性反思与构建”(编号:ZZG163)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周志刚。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