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教育技术类课程的改革研究

2012-01-29曹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36期
关键词:技术类师范生师资

曹艳

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 长沙 410128

作者:曹艳,硕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逐渐扩大,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日益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摇篮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培养院校,应当积极变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有效提高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实现此目标,几乎所有的职技师资培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教育技术类课程,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据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成效并不显著。如何发挥教育技术类课程的作用,提高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目前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教育技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教学内容重技术轻理论

由于历史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在我国才得到真正发展。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对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与定位,到底它是姓“教”还是姓“技”,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也曾存在争议。虽然目前专家们已不再对这个问题进行争论,普遍认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技术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最初很多从事教育技术研究与教学的教师都是从物理学或计算机科学等理工学科转变而来,而且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内涵理解不够,习惯性地将“教育技术”与“技术教育”等同来看,因而很多从事教育技术一线教学的教师热衷于技术的教学,而对教育技术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1.2 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实用

目前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运用了现代新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不注重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因而,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即使有些课程内容并不需要或是用了技术,教学效果也并不一定能有所增强,他们也硬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教学课件,进入“为了使用技术而用技术”的误区。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上课形式花哨,但效果不佳;真正优质的、适合课程内容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

1.3 课程教材重全面轻适用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的真正发展时间较短,有关部门对教育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与关注时间更短。因而,很多教育技术类公共课的教程就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所涉及内容的一个浓缩,内容“大而全”,但对于非教育技术专业的职技师范生来说,并不一定适合。他们需要掌握的是信息技术与自己专业相关课程的整合能力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观念。

1.4 教学条件不足

教育技术所涉及的媒体很多,要真正让学生掌握主要媒体的运用,所投入的教学成本必然大,对于很多职技师资培养院校来说,如果没有单独开设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很难有大笔资金的投入。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效果必受影响。

2 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教育技术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2.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技术类课程的生存与发展水平。就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领导层面而言,影响教育技术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其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虽然在国家政策的规定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也意识到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如果资源有限,在旧观念的影响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条件,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从事教育技术教学的教师成专业课程发展的附属条件,严重打消了教育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课程教学成为一种任务,效果可想而知。因而只有领导改变观念,重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才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在物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为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2.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技术知识水平

据调查,国内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对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两个主体厚此薄彼。因而,需要通过教师自己不断学习,或是有关部门组织正规培训,使教师形成一种共识,就是没有“万能的”技术,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新技术的使用,都为了一个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育技术能力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技术的原理、结构以及如何操作,而是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力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1]。

2.3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笔者据调查及自身的教学反思,提出两种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案例,促使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学生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师范生的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生成新知识的技能,以及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它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任务完成环境。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最后的任务完成情况以作品或报告的形式呈现,评价注重过程而非最后结果[2]。

2.4 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仅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或是有些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根据已有教师的专长来开设课程,造成课程重复开设,偏离了教育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显然很难达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和基于技术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因而,教学设计、远程教育必然是这个课程体系中的成员。同时,高职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示范或思考机会,让教育技术的理念渗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这样便形成一个由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专业课程等构成的完善课程体系。

2.5 加强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应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教材。在信息化时代,教材只是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蓝本,它所蕴含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能够蕴含丰富资源的网络学习将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形式,因而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将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建设精品课程时,要体现教学内容实用化、理论学习专题化、技能训练活动化、学习成果信息化以及资源的丰富性等特点,突出对信息化环境中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注重虚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演习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在案例的分析思考中、在实践中掌握教育技术应用技能。

2.6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一门课程往往以评价作为终结。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有效,将能极大地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督促、引导学生向掌握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努力。因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应由两部分组成:学生的行为评价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学生行为的评价应注重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的评价,为学员创建电子学档,以记录、组织和管理平时的学习资料和最终成果;及时记录学员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及学习成果等,以便教师在评价时查阅,也可作为与学员交流的素材[3]。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应主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教学态度应从教学程序的组织、教学材料的准备等方面来评价。

3 总结

教育技术能力是现今乃至将来的职业学校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应把此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与专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任务来抓。教育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必要途径之一,因而,针对目前教育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笔者从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思考与分析,望能对教育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2]何济玲,江玲,陈仕品.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1(3):46-49.

[3]黄纯国,殷常鸿,戴仁俊,等.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67-69.

猜你喜欢

技术类师范生师资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植物研究》荣获“2015年中国高校技术类优秀期刊”奖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