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电教媒体 让语文教学斑斓璀璨
2012-01-29崔巧志
崔巧志
迁安市扣庄乡扣庄初级中学 河北迁安 064400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把音、像、画与文本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从而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教学角度更加全面,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形象,从而使语文课堂灵动起来。那么,如何让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大的发挥重要作用呢?
1 用电教媒体,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
多媒体能够将文字的描述形象化,并在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多媒体环境可视、可听、可感的特点,引导学生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充分领会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精神百倍,是宋词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为了突破体会意境、想象并描绘画面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先后出示密州出猎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利用电教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仿佛看到一身猎装、气宇轩昂的太守,他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鲜艳华美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何等威武!学生也仿佛置身于势如磅礴倾涛的打猎队伍中,跟随千余人的队伍,纵马狂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岗,疾风骤雨似的行猎场面,又是何等雄壮!更有全城百姓跟随出猎,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倍受鼓舞的苏轼气冲斗牛,亲自马前射虎,一展自己的雄姿!……在多媒体所呈现的“声、色、画、乐”俱全的情境中,那景、那物、那人仿佛伸手可及,学生放飞了想象,仿佛置身其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字面含义上,真正理解并融入诗歌的意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再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四幅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四幅画面意境,在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画面的刺激下,学生能够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想象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年少在外、求学苦读的少年想念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将这份依恋倾注到信笺里,邮票虽小,却含情依依;少年长成为青年,手握船票倚在船头,在淡淡的哀愁、丝丝的温馨、似水的柔情中想起家中的新娘,船票虽窄,却相思殷殷;终于回家了,可矮矮的坟墓却让母子天人永相隔;祖国还没有统一,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海峡虽浅,却是渴盼统一的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这样,通过画面及音乐,学生放飞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理解了诗歌的深层内涵。
又如教授《观沧海》时,针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些诗句,学生的理解虽正确,但往往会画面呆板,语言枯燥。这时就可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星空闪烁、天河璀璨、淡月盈盈,这些美景与壮阔的大海遥相呼应。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再结合诗句,壮阔的美景就在脑海中出现,而且画面变得更丰富、更形象,进而这些想象就转化为具有自己独到理解的文字:喷薄欲出的朝阳,星光灿烂的银河,昼夜不息地被大海吐纳,它们相拥在大海的怀抱,大海仿佛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通过欣赏形象生动的画面,学生的想象力会更丰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更强了,体会作者阔大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 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的意识、注意力都会倾注到学习上去,也会有更饱满的学习激情。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导课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俱全的特点,刺激学生多个感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如学习《风筝》一文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三月三》,同时展示动态画面,创设导入的情境和氛围:湛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淡淡的白云,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风筝随风飘舞;地面上,孩子们手牵线绳,春意盎然。教师在这样的情境和氛围中适时导入:风筝,给我们的童年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而鲁迅的《风筝》又会呈献给我们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注意力被多媒体所吸引,产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再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教师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首先呈现给学生黄河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动态画面,再配上歌曲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让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想,教师由此引出话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以雄浑的气势、不屈的品格,养育了中华儿女;黄河,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母亲。短短的几分钟,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激情导入的教学目的,又很快凸显本课主题: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
又如讲授《西江月》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配以舒缓轻快的音乐:夏夜,明月高悬,在习习的夜风中,和着稻花的香味,静享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何等惬意,多么美丽的一幅乡村夜景图!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和音乐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知了诗歌的美妙意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 用电教媒体,拓展延伸,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那一点点内容,而应在课堂内外不断拓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课本容量的不足,是丰富、扩展教学内容的最有效手法,从而拓宽课文文本的外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教学,词中运用典故的句子较多,如果仅限于课下注释当中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知识掌握起来也会有困难。因此,在讲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几个典故时,笔者播放相关视频,将课本中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扩大化,通过补充的视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刻。在讲解完这首词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播放《自题金山画像》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扩大了课堂容量,既能吸引学生,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布置的课下作业也不仅是背诵、默写这类内容,而是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提供给学生网址,指导学生课下浏览专题网站,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扩大知识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学习课文《真正的英雄》,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演讲词的主题思想——“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进行太空探索”,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特别是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学生可借助这些课外资料更深入地了解相关事件,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挑战,它要求教师以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让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逐步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转变。教师应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语文课堂,让多媒体真正凸现它的优越性,妙用电教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涂抹华彩、增添活力,让语文教学斑斓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