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诊治肠易激综合征思路刍议

2012-01-29李慧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肝气气机

李慧苹

(浙江省海宁市中医院,海宁31440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腹痛伴排便次数与性状的异常。现代医学认为,心理、情绪、社会及环境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医根据IBS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泄泻”、“便秘”、“痢疾”等病证。临床分型杂乱,无所适从。近几年来笔者通过临床观察, 在治疗 IBS 方面有一些诊治思路,现总结如下。

1 现代医学对IBS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神经和内分泌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结果,可将本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①腹胀、腹痛,大便后缓解。此为本病的主症或必要症状。②反复发作,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③大便性状异常(硬便,稀或水样便,粘液便)。④排便异常(排便困难,便急,排便未尽感)。⑤多数病人有紧张、焦虑、心悸、多汗等精神神经症状。⑥国外统计33%的病人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⑦常因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或精神因素诱发。⑧精神心理因素可为IBS发病的诱因或加重因素,但开始主要是胃肠功能障碍发病在先,并且随着胃肠症状的好转,精神心理症状也会明显好转。

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1 脾胃虚滞是本病的最根本病因病机 IBS 的临床表现特点是腹痛、腹胀,伴随腹泻或便秘,与受寒、饮食不当、情绪不良等刺激有关,多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后可减轻,并可反复发作。而素体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不足,易于受损。一旦饮食不节,贪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必然影响脾胃正常升降、运化之功能,出现大便不畅(大便困难或排便未净感)、粘液便等症状。正如张景岳所说:“凡遇怒气便做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病也” ,“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邪,未必能入,今即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脾强者滞去即愈,脾虚者,因虚易泻,因泻愈虚”[1]。临床上可见因过度劳累或曾罹患泄痢之疾,致使脾胃受损,中气亏耗,运化乏力,升降失其常度,易于发生清气不升,则见泄泻;传导无力,亦可发生便秘之症。而出现腹胀、腹痛等,却又是胃肠湿滞,或湿热积滞的特征。然泻后痛减原因有二:一者伤食积滞,便通则积滞去,故腹痛缓解;二者肝旺脾虚,泻后肝气得以舒展,则腹痛得减。综上所述,脾胃虚滞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病因病机,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

2.1 肝失调达是影响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肝为刚脏,主疏通气机,调畅情志。木郁不达,风木横逆犯脾,则痛于脐下,患者表现出腹痛、腹胀、嗳气、大便不爽等症,肝木乘脾,则痛泻不止。脾胃气机的升降赖肝气的疏泄;脾胃气机升降有序,有助于肝气的条达。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脾胃气滞,则诱发本病或使本病加重。过度紧张,亦可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或不及,从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肝木疏泄太过,往往导致腹泻的发生。如叶桂云:“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2];肝气郁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如《医学入门》所言:“腹中之痛,称为肝气……木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3],故常见腹痛的发生;而肝气郁结,不能疏泄气机,影响大肠传导,致大便干结,出现便秘。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IBS的精神情志症状随消化道症状的出现而出现,并且随着胃肠症状的好转而好转。所以肝失调达是影响IB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3 辨治体会

3.1 健脾是治疗的关键 并贯穿始终 根据 IBS 的病因病机,治疗时应重视健脾益气。因就诊患者多见体虚体瘦之人,鲜有身强体壮之士,结合该病患者的病史,患者常具有以下 3 方面特点:一是先天脾胃虚弱或后天饮食不当,致使脾胃受损。二是他病迁延不愈致胃肠损伤病史。据研究报道,约 1/3 的 IBS 病人在患病前曾有急性胃肠道感染史,如患过“痢疾”或“急性腹泻”,疾病恢复不利,致使脾胃正气受损。三是生活工作紧张,过度劳累。目前脑力工作是 IBS 患者的主要发病病因。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反复发作,脾虚会更加突出,所以在IBS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健脾应贯穿始终,因此处方中常常运用如白术、黄芪、党参、陈皮、山药等益气健脾药,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用药的剂量常需加大。笔者认为健脾药非量大不足以恢复脾胃健运中州、益气升提的作用,如党参常需30g、白术常需 20 g 以上方能奏效。

3.2 重视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肝气郁结是 IBS 发病的标实之证,故治疗时必须重视疏肝理气,解郁安神。肝气条达,疏泄之职正常,气机运行通畅,脾胃的气机升降才能正常。对于表现为腹痛、泻而不爽者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若患者气郁导致便秘,可予六磨汤、木香槟榔丸之属。在具体用药上,腹痛为主者,用延胡索、佛手、乌药等,可佐白芍加倍以缓急止痛,防肝气横逆;腹胀多用枳壳、青皮、佛手、广木香。应用疏肝理气法应注意的是不宜太过,以防伤及肝阴;敛肝柔润药物也不宜使用过多,以防影响肝气的生发。要根据病情性质、程度,在应用疏肝理气药物的同时,注意敛肝柔润药物的剂量。另外,心理治疗亦不容忽视。针对 IBS 这一功能性疾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告知患者应正确认识该病,解除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情绪不良的患者,宜与其多沟通思想,开导患者,心身同治,此为临床治疗时不容忽视的环节。

3.3 重视祛湿化浊以化解痼疾 或脾虚生湿,或气滞湿阻,都会引起“内湿”的产生。而湿邪性质黏腻重浊,缠绵难愈,这也正是本病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久病患者,湿邪郁久更易化热;或是多年的痼疾,已形成了一种湿热体质,导致泄泻缠绵难愈。治当参以清热燥湿。然对于久泻型患者,湿邪日久影响气机运行,治疗时重视行气化湿,譬如豆蔻、砂仁、薏苡仁等。同时湿为阴邪,常缠绵不愈,重着难除。而“风能胜湿”,对于反复出现“肠鸣腹泻”的患者,适当地应用一些“风药”,其湿邪散之较快,化之较速,疾病易愈。临床可用藿香、紫苏、防风等,用量可以在15g以上。

4 病案举例

某女,54岁,因“腹泻反复发作10年”为主诉就诊。病例特点:10年来反复发作腹泻腹痛,发作时大便稀,3~4次/日,多时日10余次,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发作与情绪有关。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医辨证:脾虚肝郁。治法:健脾疏肝,化湿止泻。处方:党参10g,茯苓20g,炒白术20g,炙甘草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6g,砂仁5g,炒山药20g,炒薏苡仁20g,炒莲肉20g,炒扁豆20g,酒白芍20g,防风10g。服7付后,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由生气后立即腹泻转为生气后仅有便意,但能憋忍,稍后再泻,上方继服7付,症状基本消失,再服7付巩固,1年半后带其他人看病,述经治疗未再复发。

5 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部分特殊人群易患的症候群。借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学和临床诊断标准的研究总结,应用中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观点,提出了脾胃虚滞、肝失调达为主要病机的辨证思维模式。临床辨证施治时要重视健脾、疏肝、化湿并举,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427.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205.

[3]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379.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肝气气机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温胆汤在现代医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