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组织公民行为的价值及其激发策略*
2012-01-29钟晨音
钟晨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机制改革也开始启动,不少学报对此深表忧虑。尽管目前有关部门已经表示,对“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1]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学报仍可像过去那样,依靠主办单位,“衣食无忧”、“旱涝保收”。或许我们不应该总期望政策上对学报有特殊照顾,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努力提高编辑自身及学报的竞争及适应能力,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一、编辑组织公民行为及其表现
Katz和Kahn(1966)发现,员工下列三种表现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作:(1)员工参与并且留任在组织中;(2)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特定的角色要求;(3)员工在获得超越角色要求的组织目标时,具有创新及自发性行为。其中第一种行为是维持性行为;第二种是角色内的工作行为;第三种则是员工角色外的工作行为。如果一个组织中的员工只有第一种和第二种行为,那么这个组织可能会是一个不稳定的或者说非常脆弱的系统。而第三种角色之外的员工自发的工作行为表现,即是组织公民行为。[2]
Organ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成员自动发展现组织角色规定外的,无条件、非直接或明显的被组织所奖酬,且能有效促进组织功能的行为”。[3]如果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对象作为分类的标准,可将其区分为人际利他行为、组织公益行为两个层面。人际利他行为是指组织成员在人际互动中,对特定的个体所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例如协助暂时离开岗位的同事等。而组织公益行为是指直接对组织有所帮助的组织公民行为,例如组织成员在没有监督的情形下仍坚持组织原则等。[4]
组织公民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的特性:(1)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外显的行为呈现。组织公民行为必须是表现于外可以观察的行为,与组织行为有关的态度或心理意图,如工作满足感或组织承诺,在没有以外显行为出现时,不能称之为组织公民行为。(2)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角色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通常不是组织正式规章所要求的行为,所以这种行为不受组织奖惩制度所规范。因此员工如果没有产生这种行为,组织也不能对员工进行处罚,做或不做取决于行为者的自主裁量。(3)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中正面的利社会行为。所谓利社会行为是一种帮助他人或对社会有正面结果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通常只局限于能增进组织效能的角色外行为,所以它比较强调对组织的正面意义。[5]不仅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是有助于他人、团体或组织,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应该有助于全体向上提升。(4)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是利他性的,而不是为了酬赏。组织公民行为是在没有奖励回馈的情形下有助于组织的行为表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是利他性的,希望能协助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更有效能,对于有形的酬赏或奖励不是组织公民行为的诱发原因。(5)组织公民行为是可以通过激励而产生的助人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可以通过良好的组织气氛、领导方式、工作制度设计等而被激励,虽具有自愿自发性质,但却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行为。
高校学报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态有其特殊性,对于学报编辑而言,其组织公民行为主要表现为:(1)利他主义:编辑会在有人需要情境下,自发性地对编辑部成员或其他相关人士提供协助,例如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协助工作繁重的同事完成工作、帮作者发现论文中的问题等。(2)组织服从与认同:对学报编辑部已经决定的办刊宗旨、办刊原则、编辑规则和程序坚决执行,即使在未受监督的情形下也是如此。(3)尽忠职守:编辑将学报看成是一个整体,将自己视为其中的一部分,并接受其所应当担负的责任,为了学报的发展,即使付出较大的个人努力也在所不惜。(4)善解人意:编辑能够经常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体察自己工作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能针对组织或个人可能面临的问题,事先知会相关人士,与他人共商量,使其有时间做好准备工作。(5)运动家精神:对工作上的挫折,能够承受而不气馁,能主动积极地调整自己,为达到工作目标而继续努力。(6)公民道德:编辑不会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从事各种可能破坏组织和谐的行为,也不会为追逐权力而伤害他人。(7)高度忍耐:为了学报的整体利益或发展,能容忍不愉快的工作环境,对于工作中的额外负担、不方便与挫折感,及同事的抱怨能够大度接受而不斤斤计较。
二、学报编辑组织公民行为的价值
(一)编辑组织公民行为与学报质量
学报质量的核心是其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而学术质量的基础是优质稿源,数量众多的优质稿源意味着学报编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意味着办刊理念实现的可能性。从学报办刊现实情形看,主办单位为知名高校,而且自身又进入重要核心期刊的学报,其稿源一方面可以得到本校优质学术资源的支撑,同时又可以吸引源源不断的外稿。这些学报出身“名门”,又顶着“名刊”的桂冠,在学报界的学术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6]但对于普通高校的学报而言,情况则没有这么乐观。学报在选择高水平稿件,优秀的稿件也在寻找“优秀的刊物”,作者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能在学术声誉好的刊物刊登,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由此造成名学报好稿件成堆,普通学报高质量稿件匮乏的现实情形。所以对普通高校的学报而言,如果编辑只坐等稿件上门,然后择其相对优秀的稿件而编辑出版,从传统学报编辑角色而言,无可厚非。但学报要实现刊物质量的提升、突出刊物特色却不能靠编辑坐等稿件来实现。一名普通学报的编辑按照刊物需要向作者约稿时,不但会有额外的工作付出,而且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或被他人婉言拒绝,或只收到一篇质量平平的稿件,这对于日常工作中总是他人有求于自己的编辑而言,的确有时会感觉“很没有面子”或者“伤自尊”。这时学报编辑如果有足够的忍耐力和运动家精神,能够承受挫折而不气馁,以自己的诚意、善意和良好的服务获得作者的认可,相信定能为学报赢得更多有思想、有实力作者的支持和帮助,这对学报质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辑组织公民行为与学报组织效能
组织是结合个人,且个人有意愿贡献其努力的合作体系,组织中个人自发的与必要的贡献越多,则越能增进正式组织的有效运作。Katz也认为一个组织要更有效率,除了员工必须完成角色内指定的任务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必须从事超越角色所规定的创新及自发性活动。[2]在许多工作情境中,学报编辑部无法单纯依靠正式岗位职责来维持组织运作,还必须依靠编辑采取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另外,编辑的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使编辑部的内部合作与相关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不需要大小事都向领导寻求协助。如此一来不但降低组织管理成本,而且能有效地提升组织运作的效率。如老编辑主动帮助新进同事了解编辑规范和程序,提高编辑能力,不但能让新同事尽快胜任工作,而且还降低了编辑部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当编辑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将事情做好,主编就可节省管理时间并赋予编辑更多权力使组织效能提升。当编辑主动帮助同事解决工作上所遇到的问题,不随便抱怨、责怪他人,不但可以减少团队冲突,营造编辑部和谐的气氛,而且还能提高整体工作能力,主编也不必为处理编辑人际关系冲突而大伤脑筋。当编辑能尽忠职守时,就会减少缺席率,愿意承担较多的工作量,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编辑组织公民行为与学报组织文化
学报作为一个学术刊物,不仅是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平台,也是一个围绕共同的学术理想和信念的学术共同体。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存在着分工与竞争,但如果学报编辑能展现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则会让这个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个人感受到别样的温馨与关怀,并从人际互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以编辑与作者的互动而言,对于没有刊用的稿件,当作者询问稿件的处理情况时,编辑通常是以“审稿没有通过,专家审稿意见不对外”回复作者,但如果编辑从利他主义角度出发,能从专业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帮作者分析论文中存在的问题,那作者不但能够对编辑部的处理结果表示理解,而且还能从编辑的意见中收获良多。就编辑部内部运作而言,一般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安排相应栏目或稿件的编辑任务,编辑按照既定的编辑程序完成相关工作即可。每个人似乎都在辛勤工作,但又是在早已界定成型的工作边界中从事活动。以往我做什么,现在我就做什么,其他的事情似乎就是额外的、与我无关的负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导致编辑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导致在处理学报偶发性事件时缺乏应有的反应。学报编辑如果能够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则将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的文化,大量编辑组织公民行为表现的累积,提供的是一种相互关心和支持的组织气氛,它就像“润滑剂”一样,使编辑相互间出现更多互助,减少磨擦,并感受到彼此的关怀和接纳,进而增进编辑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使学报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四)编辑组织公民行为与学报的适应及创新能力
学报在我国学术期刊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高校学报不但数量庞大,而且不乏学术声誉和质量俱佳的名刊,以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建设为代表,体现了学报追求卓越的努力。不过高校学报数量众多、发行规模过小、竞争力弱等问题,以及一些学者对高校学报总体学术质量不佳的指责,的确反应了学报目前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技术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学术信息的呈现与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使传统纸质学报的发行举步维艰。学报界对这样的趋势并没有视而不见,加入重要的学术数据库等措施大多数学报都在做,但“独家协议”等事件的发生,也透露出学报在和数据库就利益问题进行博弈时的困境。而目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机制改革,又让学报界感受到了发展和生存的危机。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出版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但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发展机遇,为何学报界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担忧呢?除了感到管理体制的变化会加大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外,与学报长期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中,过度依赖办刊母体,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很大关系。学报要提高适应和创新能力,必须依靠编辑的集体努力与改变。而组织成员如果能够展现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则可大大增强组织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力。[7]编辑的组织公民行为,会使编辑展现更多的运动家精神,主动了解市场变动信息,主动报告外界关于学报发展的正面消息,积极参与有利于学报的活动,主动提出建设性的创新方案;或是主动承担责任、学习新的技能,为维护学报形象和利益,表现出超乎例行表现之外的创意行为;或是通过事先告知,及时发现学报存在的问题,让管理者免于陷入风暴管理,从而增加学报对外部环境改变的适应力。
(五)组织公民行为与学报编辑职业发展
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一个专业人员,除了要承担审、编、校等职责之外,还要担负培养学术新生力量、引导学术话题、培育良好学术风气等多重责任,这些责任无不显示出编辑专业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对于“好编辑”的评价标准不能仅停留于会编稿子这个层次,真正的好编辑必须要完成许多正式职责要求以外的工作,即要表现出所谓的组织公民行为。学报编辑的工作虽具有劳动方式的个别性,但是学报的质量和发展却是集体性的。一本好的刊物是编辑共同的劳动成果,这就使编辑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组织责任之外的边界性工作。编辑一方面掌握着重要的期刊资源,而另一方面又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很多编辑总感觉,自己的辛勤付出对自我的生涯发展没有多大意义,作者的论文通过编辑的加工发表后,对作者的发展有多重价值,而对编辑的发展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为此很多编辑认为“编辑是容易见过不易见功”的工作。但学报编辑应该认识到,即使是要“不见过”,也需要编辑之间、编辑和作者之间有更多的角色外行为。学报编辑更应该认识到,编辑职业生涯的成功是以成功协助他人为基础的,作者通过编辑的工作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这种积累势必会成就刊物的声誉,而编辑职业生涯的价值感和影响力恰恰是基于自己所服务的刊物的地位和影响力之上的。因此与其他职业相比,编辑需要更多的组织良心及助人行为,而这些行为大多符合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可见高校编辑的组织公民行为不但影响学报的发展,而且对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三、学报编辑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与激发
编辑组织公民行为虽然有益于学报的发展,但由于组织公民行为没有被组织正式的薪酬制度所承认,不履行组织公民行为也不会招致惩罚。加上不少组织公民行为,需要编辑额外的付出,且不一定得到组织的奖励,故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和激发有一定的难度。
(一)学报领导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变革
对编辑来说,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发生与学报内部管理特别是主编的领导理念与方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传统的学报领导往往偏爱指挥式的领导方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表面上看来,大家似乎已各就其位,共同为刊物的发展而努力,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大多数编辑往往会偏向安于现状的被动消极的行为方式来接受领导,无形中桎梏了编辑的创造性及在专业上积极发展的进取心。所以,要想促进学报编辑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学报领导应改变以往指挥式的领导方式,在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学报编辑更大的授权。
信任是员工对组织、领导以及其他员工可信赖性的整体评估。信任意味着员工愿意服从领导,愿意为组织的利益付出更多的心力。编辑对组织、领导、同事的信任程度愈高,编辑就愈有可能展现出超过个人职责范围之外的有益行为。信任的产生与学报领导对编辑的尊重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学报领导者以尊重、无威胁的态度对待编辑时,编辑才会相信领导者会以公正合理的方式对待自己,才会在意图和行动上显现出对组织和领导的信赖。学报领导应该表现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且具责任感,遇事不推诿不卸责。当编辑相信领导是既可靠又正直时,信任就会存在,进而就有可能提升从事组织公民行为的意愿。
在学报日常工作中,编辑是否可以获得授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编对于编辑本人及其专业工作的尊重。在这个复杂年代,没有一个人能够处理今日所有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威胁。认为一位高明的主编就能解决学报办刊中的所有问题,其实是一种不太明智的想法。因此,学报领导应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赋权于学报编辑。赋权意味着学报内部任务的分享与责任的共担,赋权使编辑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有可能成为领导者。的确,学报工作日趋复杂且必须多人承担时,很有必要给予编辑在不同的时机担任领导者的机会。当学报领导者不再以控制的方式来管理编辑,而是以权力解放或是赋权的方式而达成领导转型,编辑会感觉自己受到重视,这将促使编辑个人尽心地贡献其所能与他人合作,就越有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并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责任感和创新性,所做出的主动贡献也就愈大。
(二)编辑群体组织文化的转变
目前高校学报大多采用行政管理方式,编辑基本上按专业分工,保持着能够完成每期所规定的审、编、校工作即可的工作状态,编辑们往往满足于完成自己的工作,对编辑部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等不甚关心。[8]这种工作方式的长期延续,很容易在编辑群体中形成一种“专业个人主义”的组织文化,在日常的编辑活动中,编辑之间分工明确,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几乎很少有机会与其他编辑共同讨论业务,或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久而久之,编辑习惯了在封闭的工作任务中“单打独斗”,这种起源于专业分工的编辑组织文化充满孤立、消极的特色,“互不侵犯”渐渐成为了编辑间交往的最高原则,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害怕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发现,造成友谊缺乏。
建立开放、分享的编辑组织文化有助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发生,所以要激发编辑组织公民行为,学报编辑部应该在组织文化建设上加强以下工作:(1)改善编辑不良的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心智模式是指个体蒂固于心理深层,制约个体的认知及行为模式。在编辑身上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心智模式,如只关注自己工作任务的本位主义,遇到问题就责怪他人的归因方式等。不良心智模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编辑从局部或用静态的眼光思考问题,迷失于一时得失而忽略问题整体所造成的。所以编辑部领导应积极引导编辑注重互动关系,并通过动态变化的思考方式转变心智。这样编辑之间才能摆脱“文人相轻”的不良心态,展现出新的风貌,才能出现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2)应营造开放、安全的组织氛围。编辑群体文化水准比较高,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创意,但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编辑部领导以正式会议的方式就刊物发展问题向编辑征询意见时,大家也是小心翼翼,甚至是以沉默相对。其深层原因就在于编辑潜意识中害怕自己的意见与领导或组织中其他人的看法相抵触而对自己造成伤害,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心理。所以学报领导者应努力在编辑部营造一个安全的组织环境,塑造开放的组织文化,消除编辑不必要的顾虑;学报领导者还要善用激励的技巧,努力创造一种鼓励革新、探索、尝试的氛围,鼓励编辑之间不同意见的撞击,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进而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3)建立共同愿景,鼓励编辑自我超越。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相对稳定,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其流动性、职业生涯的多样性不如高校中的其他岗位。因此,学报编辑在评完高级职称后,难免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倦怠感,这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非常不利。共同愿景是组织共同希望出现的景象,是对未来的期待,共同愿景往往孕育着无限的创造力,是组织成长一种驱动力。如果编辑部有一个大家认同,并有可能实现的组织愿景,编辑就有明晰的工作目标,更易产生强烈的自我发展与提高的欲望,并出现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三)加强组织公平
组织公平指组织成员在组织资源分配、内部管理与决策订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公平性问题的主观性认知。组织公平是影响编辑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作中,编辑会将自己随时处于一种社会性比较的状态,将自己所获得的报偿与投入比率,与他人相比,以决定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对待。若感受到被公平对待,编辑就会以积极的行为回报他人,不仅会做好角色行为,还会表现出较多的诸如主动协助领导、帮助同事等组织公民行为;反之,编辑感受到不公平时,则可能不会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在不影响个人考核成绩的情况下,甚至其角色内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并把这种方式作为响应不公平的最佳方式。因此,学报编辑对组织公平与否的认知,将会影响其工作投入,包括其组织公民行为。
为提高组织公平,学报领导应该加强学报内部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其中分配公平是指对学报组织内部资源分配应符合公平原则,例如外出学习的机会、评优评奖等;程序公平是指应提高学报重大决策相关程序与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互动公平则是指学报在做出重大决策,如工作的重新分配时,学报领导应在决策前与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参考和尊重相关编辑的意见。当前各高校发展过快,改革力度也很大,而学报由于长期被视为教辅部门,因此在学校资源与利益分配方面,往往处于边缘或不利的境地,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学报编辑组织公平感的丧失,必然会导致其组织公民行为的缺乏,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主办单位领导的重视。
(四)编辑内在素养的自我修炼
编辑内在的素养不单单是知识学识和专业能力,就编辑组织公民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而言,编辑内在素养的自我修炼首先是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工作价值观是编辑在长期工作中,基于对编辑工作的认识而形成的在其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人梯”、“铺路石”等词汇集中描述了编辑行为中勤恳、奉献的人格品质,而在这种精神与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编辑行为,很多都表现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这说明编辑的组织公民行为绝不是仅仅源于以劳动换取薪资的社会交换关系,编辑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受其内在价值观影响的。联系学报编辑的工作实际,我们会发现当前激励编辑工作的许多东西太过于外在化、功利化了,我们过多地强调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外在目标,而对于编辑本身而言可能是最为重要、最为本源的东西,诸如学术理想、专业伦理等内容,却不可避免地被忽视和边缘化。也正因如此,编辑组织公民行为所赖以培育的内在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所以,学报编辑应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回归“编辑工作”本身。其次,学报编辑应该在提高学识及编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认识自己,针对自身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如果编辑具备积极、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认真、踏实、沉稳的工作作风,开放、真诚、有活力的个性。对人坦率亲切、容易与人相处,善于倾听、关怀他人,大度、忍让,具有创造性、合作性的话,不但能激发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而且也能赢得领导、同事及作者的尊重和信任。
[1]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改革办法[EB/OL].[2011-11-25].http://www.cusjs.com/page/Default.asp?ID=592.
[2]Katz D.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Behavioral Science,1964,9:131-146.
[3]Organ D W.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The Good Soldier Syndrome[M].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88:4.
[4]Williams L J,Anderson S E.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and in-role behavi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601-617.
[5]许道然.组织公民行为之研究[J].空大行政学报,2002(12):113-145.
[6]陈颖.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3-127.
[7]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Performance,1997,10(2):133-151.
[8]宋冬英.高校学报编辑部要由群体向团队转变[J].编辑之友,2007(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