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能力建设与职业教育强省建设的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2012-01-29潘建华
□潘建华 邹 俊
基础能力建设与职业教育强省建设的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潘建华 邹 俊
文章阐述了职业教育规模、体系、质量以及基础能力是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提出在江西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基本策略。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职业教育强省;内涵
一、职业教育强省的内涵解读
(一)职业教育规模较大
职业教育强省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规模较大,主要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的规模总量较大。量是发展的基础,教育总是以培养一定数量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这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在评选认定国家或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时,都把学校的规模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没有从数量上、规模上进一步扩展和调整,职业教育强省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二)职业教育体系完整
拥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强省的应有之义,建设职业教育强省需要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职业教育经过整顿、恢复和提高,获得了较大发展,建立和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龙头,中等职业教育是主体,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完整性更主要还体现为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做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合终身教育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质量较高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高就业率”的保障,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也就没有职业教育强省的出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把提高质量作为其最重要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素质过硬
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教师,要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人员重点在于职业院校教师,在于职业院校教师的质量。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的特殊的培养目标,这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为独特的素质要求,就职业院校而言,提高业务水平,成为“业务精湛”的教师,重点体现为着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的教师,是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提出的一个特定要求,是符合职业院校教学实际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职业院校教师的特色所在。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一个重点和突破点。
(五)基础能力建设强健
职业教育强省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承载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决定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建设职业教育强省必须把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作为职教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否则职业教育强省的建设就难以实现。
二、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江西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具备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坚实基础,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把江西建设成为一个职业教育强省是切实可行的。
(一)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明确,并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初在南昌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包括职业教育工作在内的全省教育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安排,围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就业率的目标,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三个立足、三个对接、三个抓手”的基本思路。“三个立足”即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三个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市场对应、校长与厂长对话;“三个抓手”,即抓对接机制;抓组建职教集团,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建设。这一基本思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和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江西职业教育的实际。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江西职业教育始终坚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思路、基本举措以及工作的基本方向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帮助返乡农民工顺利在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我省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居于全国前列
进入新世纪,江西省职业教育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实现了规模上的重大突破,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由2000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 31万人,6年增长 175%,年均增长18.4%,远远超过全国同期的平均增速。[1]2007年,全省每万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为132.11人,列全国第5位,比2005年前移了6位。高中阶段招生的“普职比例”日趋合理,由2006年的50.3:49.7发展到2007年的52:48,中职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到2009年发展到56:44。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从2005年起,江西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占据着江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9年,完成14.25万人招生任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7.8%,在校生42.66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3.8%。江西职业教育不俗的成绩得益于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近年来,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跻身全国民办职教三强省,2005年全省60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有20.34万人,到2008年底,我省民办职业学校已达到189所,在校生29.8万人。其中,民办高等职业学院10所、专修学院49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1所。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职业培训在江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江西职业培训机构(学校)1万余个(所),年培训能力达到130万人次。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的培训—“阳光工程”从投入与培训数量来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截止2006年5月底的两年间,江西阳光工程培训了农村劳动力336957人,转移就业303400人,平均转移就业率达到88.22%,培训比率和转移就业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述数据充分表明江西是全国公认的、名符其实的“职业教育大省”。
(三)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并产生广泛影响
江西职业教育在保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不断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和创新专业设置和建设,大力举办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和开展国家级、省级和省示范职业学校评估认定工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江西省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的对接机制,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了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6%以上。从2004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节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大设计与创新,是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途径,已成为江西省职业教育影响广泛的重要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好评,有力地提升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四)“新余模式”的职业教育已经引起省内外的强烈关注
江西省新余市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办学之路,被教育部专家誉为职业教育“新余现象”,这是江西职业教育事业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在全国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色和竞争优势。日前,已经被批准成立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新余),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示范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和全省新的文化发展示范区。“新余现象”的出现给江西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借助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复制几个“新余现象”是完全可行的,对建设职业教育强省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今后的五年,是江西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机遇期。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最紧密、服务最直接的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强省的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人员,从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结合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把江西建设成为一个职业教育强省是非常有必要的。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江西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要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这一规划充分说明了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实现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协调发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对原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产生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因此,需要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来支撑和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
2.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江西经济结构得以继续优化。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加速形成,工业化率提高到46.2%,比“十一五”提高10.3个百分点,[2]工业化为核心战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省制造业仍然缺乏高层次技术带头人和技术界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尽快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对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一个迫切要求。
3.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总抓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均取得不小的成绩。江西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5.0:32.2。[3]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到44.8%,比“十一五”提高7.7个百分点。[4]但是如何更好地既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这对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动力。
三、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路径依赖——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一)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内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最大的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主要是指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四大建设计划”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包括硬件(办学条件)和软件(制度环境)两个方面,硬件建设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建设、示范性学校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软件建设主要表现在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5]一言以蔽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旨在围绕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形成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所需的办学条件,在基础设施和基本的职业教育服务建设方面,涉及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能力建设等。
(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实现职业教育强省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职业教育薄弱的基础能力与国家及学生对职业教育较高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与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事实证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加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实现职业教育强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曾于2009年作为江西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认定工作组成员先后到江西省宜春和九江两市的三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评估认定时惊讶地发现在国家大力重视职业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成效显著: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下,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因此,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符合“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要求,有利于迅速扩大培养培训能力;有利于为各类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最终有利于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目标的实现。
(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基本策略
江西职业教育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江西地处中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投入方面存在一定困难。《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江西为2895.49元,比上年的2819.88元增长2.68%,但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4262.52元相差1443.64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25.72元,比上年659.50元负增长5.12%,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164.43元相差538.71元。[6]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要求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依法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中的比例,落实职业教育社会性投入政策,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吸收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机制。通过多渠道扩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提供坚实的物质承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西省精心组织实施十大重大教育工程之一,必须按照《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抓紧抓好。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部署“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工程”,由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各级财政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加强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江西后增加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地方财政按不低于0.5:1的比例配套资金进行建设。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学校的实训设施进行了重点装备,使这部分学校的实训条件大大改善,为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中部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入“十二五”时期,江西社会经济将发生重大变化。按照 《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要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围绕江西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园开发建设需求,重点建设若干个装备水平高、资源共享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一批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较强、运行管理水平较高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因此,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一个资源可以共享、集制造业与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是符合江西实际的。
2.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程,而专业建设是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需要调整设置专业,做大骨干专业,做强品牌专业,突出特色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专业。另外,根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各职业学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专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良好的专业设置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对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加快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是江西经济增长的主导区,在充分考虑今后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围绕食品、机械、材料、能源、医药、汽车、电子信息、航空、光伏等行业,立足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好职教今后的发展重点和优化专业设置。
3.积极创建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从“十五”开始,我国政府着手在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两方面全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以示范性项目的实施推动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有力地保证了职业学校基本建设的成功实施。创办示范性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推广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示范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导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践证明,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建设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江西省在2009年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安排资金6000万元,重点扶持了20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按照《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江西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要大力支持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按照办学定位准确、内部管理科学、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条件配备齐全,就业优势明显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按照分区规划、突出重点、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的原则,建设一批规范化职业院校。日前,江西已拥有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和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九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中高职院校在基础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推进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师资在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合格的师资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在未来十年教育发展中作用至关重要,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双师型”的教师,是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提出的一个特定要求,是符合职业院校教学实际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职业院校教师的特色所在。
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较为匮乏,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江西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比如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现有专业教师230人,其中已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具备双师素质的共48人,仅占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0.8%。[7]按照《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大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相关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江西,目前有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有专门的职教师资专业和若干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因此,要充分发挥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传统和优势,做强做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同时,努力造就一批 “双师型”骨干教师、“职教名师”和“职教名校长”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条件的具备和成熟尚需较长时间。站在现实基础之上,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应该是当前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关键。
[1]江西省教育厅职教成教处统计数据,2007,03.
[2][3][4]《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jxdpc.gov.cn/departmentsite/ghc/ghjh/ztgh/201103/t20110329_57122.htm.
[5]翟海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5-9.
[6]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2010-12-7(02).
[7]多渠道开拓顶岗实践学习途径 狠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http://jwc.jxcfs.com/view.asp?news_id=853&nclass_id= 75&news_no=0.
潘建华,男,江西抚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和成人教育研究;邹俊,女,四川资阳人,昆明学院初教系副教授,从事教育学基本原理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DJA100329)、201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和江西实践的研究”(11JY114)和江西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生态学视域下的江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G710
A
1001-7518(2012)01-0082-05
注:文中未加注明的有关数据均来源江西教育网.
责任编辑 刘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