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美育价值初论
2012-01-29张成涛
□张成涛
目前,职业教育质量常常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质量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学生就业率,而是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应兼顾学生的身体、技能、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需求。相应的,职业教育应包括职业技能教育、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因此,职业美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笔者曾对我国职业院校美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职业美育在职业院校中还近乎是一个空白地带,其整体状况令人担忧;现有的政策对职业美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够;职业美育至今仍未被纳入职业技术教育学教材的体系。职业美育整体的薄弱是否暗示着职业美育价值的虚无?我们认为,职业美育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职业美育价值的认识不足,其深层原因则是对于职业美育价值研究的缺乏。因此,对职业美育价值进行系统性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职业美育价值的界定
职业美育价值的研究应以对职业美育的概念研究作为逻辑起点。
(一)职业美育的界定
本文对职业美育内涵的界定是按照种加属差的逻辑定律进行的。职业是社会形成的具有特定职责和行为模式的岗位系列,是从业者为了实现社会或者个人的某种价值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美育是以提升人的审美、立美和创美的能力,实现个体生活世界的审美化构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顾名思义,职业美育既兼有职业和美育的特征,又有新的内涵。我们所理解的职业美育,是指职业院校为了满足职业活动和个体发展对于美的需求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使学生具备职业审美、立美和创美的能力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从实践层面来说,职业美育是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宏观层面来说,职业美育是为了满足职业发展对于员工审美素质的需求;从个体层面来说,职业美育是为了满足个体的生存发展对于美的需求。因此,职业美育兼顾职业、个体和社会等多方面需求的满足。
(二)职业美育价值的界定及分类
职业美育价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美育价值概念是指职业美育实践对于主体的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和消极的、否定的意义,也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无意义。狭义的职业美育价值是指职业美育对于主体的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即职业美育的正价值。职业美育价值研究是为了实现职业美育的积极意义,本文中职业美育价值是指职业美育的正价值。
为了促进职业美育价值研究的深入,本文对职业美育价值进行分类研究。按照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条线索展开,对职业美育价值涉及的所有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已经被人们认识到的现实价值和尚未凸显出来的潜隐价值。
二、职业美育的社会价值
职业美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通过职场活动体现出来,本文以职业美育对职场的价值作为社会价值研究的主线。当然,这并不排斥职业美育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辐射作用。
(一)职业美育与职场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是职场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职场活动是一个由人、机、环境构筑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机器设备和环境的性能发挥是固定的;人的劳动投入量是变化的,人的主体性和情感的变化会引起个体劳动投入量的改变。职业美育通过改变劳动环境增加人的劳动投入量,从而提高职场工作效率。
劳动环境能够发挥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有赖于两个前提,其一,劳动环境符合审美的要求,能够使处于其中的个体产生美感;其二,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审美素质。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得到满足,劳动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职业美育是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特别是人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基本手段,也是提升职场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
1.职业美育与劳动环境的审美化构建。人主要是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形式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这些因素的变化能够改变人体的感受,从而引起人的心理上和情感上发生变化,因此,环境因素的改变能够影响劳动者的心理和情感。现代实验心理学证明,“劳动条件的存在方式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是同形同构的。如果劳动条件适应劳动者的生理机能,它就能够引起劳动者生理上的快感、舒适感、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激起劳动者心理活动的愉悦感”[1]。生理上的快感、舒适感是审美快感发生的基础,优美的劳动环境能够使劳动者的身心处于舒适的状态,为审美快感的产生奠定基础。劳动环境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系统,每个因素都能对职场工作效率产生相应的影响。
适宜的光线能够为劳动者创设舒适的视觉环境,它能够降低劳动者无谓的消耗,并且使劳动者产生愉悦感,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工厂车间的门窗安置适宜,明净漂亮,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5-15%;照明设备美观适度,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0-30%[2]。
环境的色彩能够通过人的视觉系统在大脑中产生不同的距离、温度、重量等方面的感觉,这些感觉会引起人的情感发生变化,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例如,车间内外环境以及机器工具涂上适当的色彩,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0%;在一家钟表厂的装配车间,将深色的地板改换成明快的色彩,生产率提高了7.5%[3];据有关部门测算,环境色彩应用得好的单位,工作效率可提高15%-35%,劳动时间的浪费可以减少20%-25%,工伤事故可以减少40%-60%[4]。 这些事例足以证明,色彩具有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
欣赏优美的音乐能够使人的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酞胆碱等物质,它们能够调节体内的血液流量,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听觉和视觉神经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感受信息和反应的速度[5]。生理指标的改善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绪,而且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集中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音乐的播放有助于保持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始终处于觉醒的状态,能够减少生产事故。在劳动时播放经过严格选择的音乐,可以使劳动效率提高6-14%[6]。
劳动环境的审美化构建应内在地包含光、色彩、音乐等因素。劳动环境的审美化构建不仅需要劳动者的积极参与,还要求劳动者掌握审美的标准,这是进行审美化构建的重要依据。劳动者参与劳动环境的审美化构建需要以兴趣、动力、能力作为保障,劳动者审美兴趣的培养、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职业美育的培育。
2.职业美育与劳动环境的审美感受。审美化的劳动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化的劳动环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环境对劳动者产生的刺激程度。职业美育是以满足职场活动对于劳动者审美素质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它能够通过培育学生对于声音、光线、色彩等环境因素的审美素质,使他们具备环境审美的能力,从而拥有“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觉形式美的眼睛”。职业美育的培养使人能够发现职场环境中蕴含的美,在欣赏和体验美的过程中提升工作效率。
(二)职业美育与产品质量的提升
产品的价值是由内质量与外质量共同决定的,“所谓内质量是指产品使用性能所达到的水平,体现在各种技术指标之中;所谓外质量是指产品的审美水平,主要体现在形、色、质等视觉效果之中。”[7]在内质量一定的前提下,产品质量往往取决于外质量的水平。因此,产品的美学质量(即外质量)往往成为它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的决定性因素。
美的产品只有具备职业审美素质的劳动者在审美化的环境中才能生产出来,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美学质量高的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具有审美素质的生产者。产品的美学质量越高,其生产过程对于员工审美素质的要求就越高。
职业审美素质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审美的结合,它是由普通意义的审美素质和专业性的审美素质构成的。职业审美素质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它需要经过职业美育的过程才能形成。职业美育除了培养一般意义的审美素质以外,还能培养个体具备满足不同职业要求的审美素质,这主要表现为审美感知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职业美育能够通过培育员工的审美素质来提升产品的美学质量。
(三)职业美育与职场文化的塑造
职场文化包括职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如果说物质文化是职场文化的外壳,精神文化则是职场文化的内核,因为精神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场文化的性质和走向。职场文化的塑造应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1.职场物质文化的塑造。前文已有论述,优美的劳动环境能够对职场活动产生多方面的价值,因此,职场环境的审美化构建尤为必要。职场物质文化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于工作环境的审美化塑造,这是基于功能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对于个体审美需求的满足。
员工是职场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职业美育能够促使员工产生职场环境审美化构建的诉求,使员工主动参与职场环境审美化的构建,并且使员工对职场环境美的维护成为自觉行动。这三个方面是职场物质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条件。
2.职业美育与职场价值目标的形成。职场活动需要一种健康的价值观作引导,人的内在需求是职场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基础。职场价值目标不仅是功利性目标,而且应包含真善美的诉求。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只有高层次需要才能承担起塑造价值观的责任,作为高层次需要的审美无疑是价值观形成的内在依据。
在通常情况下,审美的需要是以潜隐的方式存在的,当审美的需求被激活或者强化后,它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职业美育能够通过培养个体对于职场美的欣赏、体验和创造,将审美作为价值追求的重要维度。职场价值目标的形成是以个体价值观的塑造为前提,职业美育能够促进个体价值观的确立,进而促进职场价值目标的形成。
3.职业美育与职场氛围的营造。职业倦怠是职场难以解决的痼疾。马斯洛认为,职业的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是因为工作以外的工具价值,而是因为工作本身的乐趣,因为“对于这些人,专业……是终极价值的一种载体,一个工具或一种化身”[8]。马斯洛的论断提供了启示,对于工作价值的追求是消解职业倦怠的良方。审美是个体追求工作价值所产生的结果,因为审美是消解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如果个体在工作过程中伴随着美的追求,这样的工作过程能够给人以源源不断的审美体验,使得工作过程充满新鲜感,使人们能够“乐此不疲”。个体职场审美能力的获得是以职业美育的培养为基础,这也是职业美育有助于消解职业倦怠的机理所在。
三、职业美育的个体价值
职业美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职场活动的价值,个体价值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价值。
(一)职业美育与个体职业劳动能力
职业劳动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它主要是由体力、智力和职业技能等因素构成。个体职业劳动能力的获得必需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职业美育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个体诸多方面的发展,对职业劳动能力的提升产生整体性的推动作用。
1.职业美育与体力。(1)提升个体的体能。职业劳动要求员工具备充沛的体能、坚韧的耐力以及专业性的特殊要求,体育运动能够使个体具备充沛的体能和坚韧的耐力,培养个体符合专业性要求的特殊能力或者为这些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体育运动的特征表现为力与美的结合,人们对于体育的热爱和追捧不仅在于强身健体的功能,还在于审美的追求。体能的提升需要长期的、持续性的体育锻炼。职业美育能够通过体育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美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并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提升体力的目的。(2)增加体力的有效投入。在职业劳动过程中,个体通过减少体力的无谓消耗,使体力的储备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投入。研究表明,符合美的原则的动作具有经济性。美的动作不仅能够降低个体在劳动过程中无谓的体力消耗,而且还能减少由于单调、重复的操作所带来的心理疲劳感,从而延长有效的劳动时间。
由此可见,培养美的姿态、动作和技能是增加个体体力有效投入的重要途径。职业美育不仅能够使个体的姿态、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审美化塑造成为可能,而且还能促进这些方面审美化塑造的实现,这是增加个体体力有效投入的重要前提。
2.职业美育与智力。审美是对现实和存在的整体性把握,在审美的过程中,各个感官要不断进行交流与协作,形成对于事物的特征——形状、色彩、空间等要素的整体性把握。因此,审美不仅具有提升整体性思维的功能,还能有效地提升个体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图像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使得个体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记住技术动作,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其在大脑中还原,从而提高个体学习和掌握技术的能力。
空间智力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的掌握具有独特的价值,它能够使个体的动作准确、到位,从而能够使动作快速地成型。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因素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促进个体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美育通过使个体积极地参与审美活动,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进而对个体职业劳动能力的获得产生整体性的促进作用。
3.职业美育与职业劳动技术的掌握。技术是职业劳动能力的重要载体,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是衡量个体职业劳动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技术的掌握与运用需要身体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1)节奏感的形成与职业技术的掌握。心理学家指出,“有节奏的活动能够达到最适宜的协调,从而使动作的能量消耗更加地经济”[9]。在劳动过程中,个体自身的生理节奏与工作所要求的节奏能够达到一致是最理想的状态。个体的节奏感是源自先天的遗传,这种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处于潜隐的状态,节奏的敏感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强化。研究发现,某些音乐和体育运动是培养个体节奏感的重要方式。个体应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知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职业美育来实现。欣赏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能够增强个体感受节奏的能力,它在促进心理和谐发展的同时,也会推动着生理机能的协调与平衡。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增强个体节奏感的功能,比如健美操、体育舞蹈、体操以及各种球类活动。这些项目对于参与者的身体节奏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地适应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使得个体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从而使个体能够尽快地适应运动的要求。这些项目的运动过程能够提高身体的节奏感,是以个体能够坚持长期的锻炼为前提。职业美育的培养使个体具备审美能力,审美追求的驱动使个体长期的体育锻炼成为可能。
(2)协调性与职业技术的掌握。职业劳动技术主要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技术动作离不开多个器官的共同作用,它必须通过机体与四肢活动的方向、力量、幅度、速度、频率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因此,身体的协调性是个体掌握和运用职业技术的重要基础,复杂的技术动作对于身体各器官间协调性的要求更高。思维的灵敏性、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动作感受能力的提升都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实现。身体协调性的提升能够通过个体参加体育运动来实现。前文已经提到,职业美育能够提升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动力。有些运动项目对于身体的协调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些项目对于身体协调性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个体能够在长期的、持续性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二)职业美育与职业成长
职业成长是个体职业生涯成熟程度的体现。个体的职业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然而,这种连续性可能会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被迫中断,从而造成职业成长的危机。职业成长危机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对于新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使职业发展的目标难以准确地定位,进而造成自我认知的混乱;从另一方面看,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时,他要承担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迫使个体必须尽可能地提升工作效能。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身体也有脆弱或出现问题的时候。个体如果难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就会引起问题的集中爆发,从而引发职业成长危机。化解职业成长危机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调整职业成长的目标。审美的超越性特征有助于个体形成一种超越性心态,它能够引导个体从高层次的境界来审视世界,全面地把握职业成长的规律,使个体形成“欲速则不达”的意识和观念。超越性的心态能够使个体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当前的局面,根据实际调整职业成长的目标,并且使目标能够得到坚决地贯彻和实现。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审美意识的增强无疑是源于职业美育的培养,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2.调整身体状态。众所周知,身体的健康需要个体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既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又要持续性地进行。因此,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锻炼能够产生效力的重要前提。体育美学是人们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它向人们揭示出体育运动中蕴含的美,从而使个体能够对体育运动美产生兴趣,兴趣能够促使个体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美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体育锻炼的价值,这是职业美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3.调适心理状态。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整体,心理因素能够导致人的机体发生病变,心理健康的实现需要对个体的心理压力及时地进行排解,使心情处于愉悦的状态。审美活动有助于缓解身体的压力,降低心理的紧张程度,使神经、心脏等器官减少由于紧张、焦虑等原因造成的损害,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脏器的健康,进而实现身体的健康。审美能够使人的心灵受到净化,“净化的根底在于通过音乐和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衡,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10]。因此,审美能够使不良的情绪或者心理状态得到缓解或者消除,从而保持心理的健康。审美活动的实现是以个体具备审美的能力和审美兴趣为前提,而个体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审美兴趣的产生有赖于职业美育的培养。
(三)职业美育与休闲
休闲是指个体在工作之余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休闲是对于劳动的一种补偿。因为休闲不仅能够解除人们的体力和心理的疲劳,恢复被破坏的精神和生理的平衡;它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恢复由于生产程序的统一化所引起的对个性结构的破坏,这是个体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休闲功能的发挥取决于两个前提:
1.培养正确的休闲观。个体的休闲应当从简单地消费和娱乐中解脱出来,追寻休闲的内在价值。美与善的统一是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也是休闲内在价值的体现。因此,美也应作为休闲价值观的重要维度。职业美育能够刺激和强化个体的审美需要,将个体的审美追求渗透到休闲活动中,这种追求能够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导向作用。
2.培养休闲能力。休闲能力的培养应以休闲活动自身价值的实现作为归宿。休闲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体欣赏美与感受美的能力,休闲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职业美育。作为休闲活动重要部分的休闲体育蕴含着身体健康美、动作美、合作美等要素。休闲体育以愉悦身心为旨归,因此,人们更多地将审美体验作为价值追求,能够使个体专注于体育运动美的欣赏与塑造,从而形成领略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通过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等形式的美的教育得到提高,这些方面都是职业美育的重要内容。
四、职业美育价值实现的逻辑前提
探讨职业美育的价值,是为了实现职业美育的价值。职业美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一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具备。就职业学校的内部而言,职业美育内容的确认是职业美育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主体的积极参与、政策法律的保障以及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
(一)内部条件
职业美育价值的实现需要以相应的内容作为载体。职业美育横跨多个美学的分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应将那些与职业美育价值实现相关的部分作为职业美育内容。我们认为,有助于职业美育价值实现的职业美育的内容应包含劳动美的教育、技术美的教育、生活美的教育、艺术美的教育、体育美的教育等方面。当然,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美育资源,这些资源也应作为职业美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环境美、教育内容美、教学过程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潜隐性,需要对其做进一步地挖掘、加工和创造,使之符合职业美育的内容要求。
(二)外部条件
1.提高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职业美育的实践主体包括政府决策者、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层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引导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美育的重要前提。
2.为职业美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法律支持。职业美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通过制定政策来确立职业美育的地位、保证职业美育实施的经费、规范职业美育的实施途径;出台职业美育的相关法律,强化对于职业美育的宏观引导,促进职业美育政策的落实,通过理顺各个方面的关系,从而保障职业美育的实施具备各方面的条件。提高法律制订的合理性,并且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将法律规定落到实处,真正起到对职业美育实践的保障作用。
3.建立职业美育质量监控体系。职业美育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监控的对象、监控组织体系和监控管理体系。职业美育系统的所有要素都应成为职业美育的监控对象,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职业美育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以组织体系为基础,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职业美育监控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主要包括学校、系(部)、教研室和教师等层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管理是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的,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各项教学的基本文件、规章制度以及教学监控等方面的制度。
[1]张帆.当代美学新葩——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78.
[2][6]张继升.企业审美文化论[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43,43.
[3][5]陈昭.工业心理学漫谈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07,128.
[4]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0.
[7]郭声健.我国美育功能研究的现状及新视野[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02):35-39.
[8]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30.
[9]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4.[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