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野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研究

2012-01-29张晓波王秀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兴城蓟县研究生

张晓波,王秀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 组织人事处,北京 100037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在“积极发展地质教育”中也提出“加强地质类院校野外实习教学”。建设具有中国地质科学院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国内外地质专业学生野外实习现状分析

1.国外地质专业学生野外实习现状

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地学教育的关键环节,一直受到国内外地质教育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美国大部分大学除校方按教学计划安排的野外地质必修课实习外,学生暑假期间都到地调局或矿业公司等进行为期3个月的野外地质填图。英国地质学会建议最少野外实习时间为105天,认为野外实习是学生从事地质工作的前提。国外的野外实践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灵活机动的短期现场教学与较长时间的选定区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区调、找矿相结合;重视综合素质的训练[1]。

2.国内地质专业学生野外实习现状

自20世纪初我国开设地质学科伊始,野外实践教学就成为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有北戴河、周口店、秭归等教学实习基地;吉林大学在辽宁兴城建有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组织学生在巢湖、秦皇岛、三峡等地进行野外实践教学。但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质实践教学日见削弱,严重影响了地质人才的培育质量,这一现象已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

3.我院研究生野外实习现状

中国地质科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26人,两院院士14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295人。2009年起,每年组织研究生进行一次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但在实习基地和路线的选取、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后续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2010年,院研究生部《研究生野外教学基地建设规划》项目获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正式把研究生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提上日程。

二、地质专业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的意义和目标

1.地质专业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的紧迫性

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时机。野外现场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以及野外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是地质研究的基础。近几年,一些高校不断扩招而导致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习学时缩水,又因相对冷门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选择跨专业考研人数逐年递增,这给研究生培养单位带来新的压力。据导师反映,我院研究生刚入学时普遍存在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地学思维能力较低的现象,部分研究生入学时不能正确区分岩石类型,不能正确认识、描述典型地质现象,不了解野外工作基本程序和行业规范,严重影响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

2012年五四青年节,我院沈其韩、肖序常、李廷栋、郑绵平、陈毓川、任纪舜、裴荣富、赵文津、杨文采等九位院士为研究生题词寄语,裴荣富院士教育学生:“努力参加地质野外实践,为攀登科学高峰奠定基础”;肖序常院士引用居里夫人的话勉励研究生提高实践能力,郑绵平院士寄语青年学子放眼世界,厚积薄发。业界泰斗谆谆教诲令人深省,地质专业研究生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

2.地质专业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的目标

地质专业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巩固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化对课堂基础理论的理解,激发今后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认识多种复杂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编绘基本地质图件的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建立正确的地质思维,继承和弘扬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传统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为走向工作岗位和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野外实习基地的选取

1.选取原则

实习基地的选取、路线的选择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是野外实践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笔者经观察研究,认为在选取野外实习基地时需要把握好以下8条原则:(1)实习区地质现象是否直观、典型、丰富;(2)实习区是否具有综合性特征,能满足多学科、多专业的实习要求;(3)实习指导教师是否熟悉实习区地理和地质要素特点;(4)实习计划制定者是否具有实习区大量的文字、图件、影像和标本等原始资料,以规范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5)实习区交通是否便利;(6)实习区生活环境和基本条件是否能够得到保障;(7)现有实习装备是否能够满足该实习区的实际需要;(8)实习区是否具备旅游的属性或附近是否有旅游景点,为野外实习提供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3]。

2.野外实习基地的选取

(1)天津蓟县实习基地的地质特征和基本实习教学条件。蓟县地质剖面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关以北,属燕山山系,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保存完好、结构单纯、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出露连续的古代地层,自黄崖关附近常山村向南延伸,至蓟县城北府君山,地层总厚9197m,剖面长约24km。含有丰富的叠层石、微体化石。另外,尚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现象,如形成于距今12~13亿年间的沉积海泡石矿床和铁岭组内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喷气孔构造。下伏地层为太古界迁西群,上覆地层为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长城系(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蓟县系(包括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青白口系(包括下马岭组、景儿峪组),3个系11个组。该地质剖面的建立,可以重溯距今8~19亿年前长达12亿年的古地理面貌,对深入了解地球早期的演变历程,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探讨生命起源以及地层对控制矿藏预测均有重要意义。这种层序齐全、保存完整的古老地层,为世界各地罕见,可作为国际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之一。

2011年,我院组织研究生前往蓟县进行野外实习,由赵越、陈正乐和陈柏林三位研究员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发放了《蓟县地质实习指导书》,考察观测了实习区典型地质现象,进行了小组讨论,完成了实习报告,沿途还参观了蟒山森林公园和黄崖关长城。实习师生食宿在蓟县县城。通过本次实习,发现蓟县实习基地具有教学资源丰富、综合性强、现象典型、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山川秀美等特点,可满足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的需要,是一个良好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

我院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与高校相比缺乏系统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经验,首次大规模组织学生在蓟县一带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所以在实习路线的制定和观测点的选取上考虑还不尽周详,部分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反映讲授内容过难,还有学生反映实习点的地质现象不够丰富。针对这些问题,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组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召开研讨会,决定拓展实习路线,壮大师资队伍,丰富实习内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本科阶段非地质专业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以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学专业为参考分组展开讨论,实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教学,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4]。

(2)辽宁兴城实习基地的地质特征和基本实习教学条件。吉林大学地学学科教学实习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该地区地学教学资源得天独厚,有中国华北地区25亿年前形成的最古老大陆地壳—太古宙花岗岩;18~8亿年前的古大陆裂谷沉积—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华北地台最稳定的古生代盖层;产出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孔子鸟、享誉“世界第一朵花”的最早期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以杨家仗子钼矿为代表的各种矿产资源;奇特的海岸带地质地貌。2003年,吉林大学辽宁兴城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并进行了首次兴城野外实践教学。建筑面积2.5万m2,占地约11万m2,其中实习教室8间,学生宿舍150间,教师公寓66间,浴池1个,具有基本的体育运动设施,绿化良好。

2010年,我院组织研究生在兴城进行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考察了台里、龙回头海滨和夹山一带,观测分析了典型晚太古宙深成侵入岩(绥中花岗岩)、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及陆相沉积岩石,中元古界长城系地层序列及其接触关系。参加本次实习的师生一致认为,兴城实习基地地质现象典型,实习教材丰富,有基本的教师和学生生活设施,10余条教学实习路线及3个地质填图区距离兴城教学基地直线距离一般都不超过25km,全部有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是一个良好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

与本科生认识实习相比,研究生野外实践更倾向于“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为导向,诱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按照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假设,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通过我院组织的野外实践教学发现,负责实习的导师会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性的研究,通过学生的课余作业、小组讨论、相互辅导、集中报告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结束语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的新尝试,共享实习基地应是联合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2012年起,我院将与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开阔学生思维和视野,培养具有复合特色的创新人才。我院将吸取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根据实际,共同开展研究生的野外实践教学,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5]。

地质实习基地是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摇篮,但我国目前地质实习基地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率低,所以规划建设国家级高水平、高层次的综合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地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我院将不断加强天津蓟县和辽宁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并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扎实开展联合培养工作,为国家级地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1]张树明,郭福生,孟显云,等.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方案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54-55.

[2]陈骏.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7,(1):59-60.

[3]樊光明,张先进,余英,等.秭归实习基地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评述[J].中国地质教育,2010,(1):59-60.

[4]叶真华.同济大学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29-130.

[5]刘世勇,张哲,杜远生,等.积极探索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1,(4):42-44.

猜你喜欢

兴城蓟县研究生
兴城雪景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最创新】后发先至,科技兴城
蓟县风采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区域重力调查在蓟县-沧州地区的应用及认识
隋代大兴城贵族住宅“西多东少”分布原因探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