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在地质大调查中淬炼地调科研英才
2012-01-29刘秋晓郭巨春
刘秋晓,郭巨春,兰 海
中国地质调查局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洗礼,走过了五十年的光辉历程,秉承“开拓、创新、团结、务实”的精神,在一代代成都地调中心人的不懈努力下,发展到今天。成都地调中心是以基础、公益性地质调查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矿产勘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并承担着西南地区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服务多学科、综合性地质调查工作。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地质调查机构,创造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开拓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在五十年的地调科研工作中,先后承担了400 余项国家攀登、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攻关、国际合作和地方政府、企业等的地调科研任务,为我国地质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长期的地调科研实践和科学积累,成都地调中心已在沉积地质与能源地质研究、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突出的学科优势,取得了大量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开展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开创性工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批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围绕着事业发展目标,成都地调中心在人才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用人理念,坚持把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创新、有利于人才工作与事业协调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探索,力争开拓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领导重视,战略明确
成都地调中心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人才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以来,成都地调中心按照地调局的总体部署及中心长远发展目标的要求,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了首要地位,把吸引、凝聚、培养、稳定科技战略人才、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管理骨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多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都地调中心一直坚持人才为本,以“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营造既有竞争又有宽松氛围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流动的良性机制,稳定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机制,凝聚人才
用事业凝聚人才,从体制和机制上为人才发挥才干、成就事业提供保障是成都地调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的原则。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成都地调中心按照地调局的总体部署,在完善岗位聘任制、绩效奖励机制及人员管理机制等方面先后制定建立了涵盖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考评、人才引进方面的制度共19 项,规范了管理体系,为全方位、多层次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吸引、凝聚优秀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
中心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专门制定了《地调与科研工作奖惩办法》鼓励中心科技人员在国际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对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职职工给予奖励。
三、引进领军人才,加速学科发展
为了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成都地调中心坚持引进和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组建优秀研究团队相结合,保证人才队伍的高起点、高标准。在优势学科领域,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人才,着力提高成都地调中心科研队伍的实力和水平,为西南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
本世纪初,从西南各省局调入一批既懂业务又懂地质调查管理的高级人才,由于他们的加入使我所的人才队伍结构与干部队伍结构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为履行改组后新的职能提供了有利的人才保证。
2008 年成都地调中心经过严格论证,引进德国留学归来的胡世学博士,组建了一支由他领衔、以十几位青年学者为带头人和骨干的云南罗平生物群专题研究团队,该团队已取得了一大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该团队的研究基地已经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该团队的项目负责人张启跃荣获国土资源部“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该团队2010 年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影响因子为5.064)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密切关注。
四、加强青年骨干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未来人才
青年科技骨干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大力抓好科技骨干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科技骨干,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成都地调中心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鼓励青年人才增强竞争意识,主动承担国家地质调查任务,支持青年人员通过竞争展现自己的才华、获取科研资源、提升科研组织与领导能力,中心的地调项目,配备1 名以上青年科技人员担任项目副负责人,在国家和中心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和引导中青年科技骨干和资深科技专家及时发现、培养、提携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积极申请基金项目;鼓励青年人才承担地质调查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培养。中心自筹资金,设立了“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青年基金”,每年支持3~4 个科研项目(课题),每个项目支持研究经费总额20~30 万元,执行周期一般为3 年。青年科技人员担当了项目负责人,不论职称、不论资历给予相应的待遇 。
这些措施使他们得到锻炼机会,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从而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人才,并为他们迅速投入科研活动、展示科研能力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成都地调中心有5 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
2011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落实人才强局战略,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充分调动和激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青年人才加快成长,实行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选拔,成都地调中心青年英才脱颖而出,连续两年独占鳌头,目前有5 人入选地调局百名英才计划。
近年来成都地调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定期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中心作报告,如每年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伯奇费尔教授来中心交流合作在中心工作1个月(此项工作已经坚持二十年),每年定期选派青年科技人员赴麻省理工大学参加填图培训,目前已有14 名35 岁以下的青年人参加到美国的填图培训。
选送一批有工作能力的青年骨干,攻读硕、博士学位,通过在职培养,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从2006 年以来年已经选送了20 人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其中硕士11 人、博士9 人,目前有15名职工在职攻读学位。
五、以重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地调科研团队建设
从“十五”以来,成都地调中心承担地质大调查项目150 多项,取得了一批瞩目的成果,中心通过加强战略统筹、完善管理机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大力开展地调科研学术团队建设。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矿产勘查、基础地质、沉积能源、环境地质调查等学科,成长了一批学术团队。
中心通过与里伍矿业公司合作,在危机矿山里伍铜矿外围和深部开展矿产勘查,培育了一支由老带新的矿产勘查学术团队。该团队于今年提交了黑牛洞- 大水沟矿区的勘探报告,探获铜锌储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对黑牛洞矿段、原里伍矿段以及外围探获的铜资源/ 储量已达大型以上,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富铜矿床。里伍铜矿取得的勘探成果,为藏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中心因此获得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重大找矿突破奖。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调查评价学术团队,发扬“不畏艰苦、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青藏精神,艰苦拼搏,通过羌塘盆地生、储、盖图件的编制与综合分析,结合钻井资料,提出了青藏高原油气勘探的目的层系,优选出6 个有利区带和9 个有利区块,建立了青藏非地震油气勘探方法技术组合,为下一步在青藏开展找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心青藏油气羌塘项目组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该团队的核心青年带头人付修根荣获第十三届(2011 年)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第八届(2011 年)青藏高原青年地质科技奖。付修根近年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Gondwana Research》、《Fuel》、《Oil Shale》、《地球化学》等国内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专业论文31 篇,其中国际SCI 检索论文12 篇。他为青藏高原的基础地质、石油地质和非常规能源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心青藏油气羌塘项目组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营造学习型团队。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在科学的探索中不断创新,我们与紫金矿业公司合作的麻栗坡项目,探索性地启用全由35 岁以下的年轻人任项目负责人的学术团队,通过压负重担,让他们挑起大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大胆起用和培养年轻骨干。通过3 年来的工作,该团队探获30 万吨特大型钨矿的资源量,为建设新的国家级钨、锡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整装勘查的“麻栗坡模式” 成为全国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范例。
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打造矿产勘查生力军。成都地调中心目前在扎西康整装勘查区集聚了物化遥、地质勘查、钻探等专业人才,组建了扎西康整装勘查团队,可以预计,该团队的成果,将是公益性地质工作拉动引领商业性地勘投入,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实施整装勘查的又一成功典范。
落实“走出去”矿产资源战略,凝聚境外地质找矿团队。成都地调中心从2009 年开始境外地质找矿工作,通过3 年来的努力,实现了铁矿勘查重大突破,提交了大型铁矿床2 处,金矿调查评价取得找矿新进展,发现金矿产地2 处。此外,在东南亚地区正在进行的综合研究及调查评价工作,将为中心进一步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服务民生,打造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学术团队。成都地调中心以国土资源调查项目为依托,以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为主攻方向,以服务西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和地质环境保护为宗旨,打造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学术团队。从2004 年组建以来,视灾情为命令,先后参加了2008 年“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应急巡排查、2010 年绵竹清平与都江堰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和特大泥石流抢险救灾等工作,为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和恢复重建做出了贡献。先后完成了西南山区17 个地质灾害高发县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2 项成果荣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文章50 余篇,其中SCI 检索5 篇,EI 检索4 篇,中文核心近40 篇;1 人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称号,1 人入选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4 人参加地震地质灾害排查而受到国土资源部表彰;工作成果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工作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所在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工人岗位技能培训,现有2 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4 年我所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六、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截止2012 年9 月底,成都地调中心在职职工364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 人,高级职称91 人(二级研究员10 人,三级研究员和三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 人),中级职称93 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79%。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4 名,研究生学历职工总人数的占64.1%。
由于有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思想禁锢小,创新能力较强,老中青相辅相成而富有活力的科技队伍,成都地调中心地调科研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已在《Scienc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Precambrian Research》、《Tectonophysic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560 余篇、专著102部,122 次荣获国家、部(省)成果奖,其中获国家科进步特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三等奖2 项;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集体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3 项、二等奖 23 项、三等奖 46 项等。
新时代新阶段的国家地质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创新跨越的历史性机遇。一支杰出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将成为引领成都中心实现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相信在部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所上下的共同努力,成都中心广大地质调查工作者一定会不辱使命,实现人才强所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和努力,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