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的使命、挑战与出路

2012-01-29王训练张寿庭段红梅葛文胜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导师研究生

王训练,张寿庭,段红梅,葛文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一、学校的基本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于1952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西北大学等院校的地质系组建而成。学校成立之初,名师荟萃,大师云集,发展迅速,成就辉煌。1960 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校”,成为64 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文革”期间学校受到重创,被迫南迁,先后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1978 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学校在北京地质学院校址恢复办学,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1987 年11 月国家教委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办学。2000 年2 月中国地质大学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 年3 月大学总部撤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独立办学。独特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具有如下特点。

1.后发型学校

尽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当年曾经创造过辉煌,现在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首批试办和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33 所高等院校之一,国家“211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但是由于“文革”的重创,不仅严重破坏了学校的校园和基本设施,还严重破坏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一度沦为“地质大杂院”。经过多年的顽强拼搏,学校近年来逐步走向正轨,但不可否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然是一所后发型学校,在高校林立的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后发型特征尤为明显。这种特征决定了学校的艰苦创业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2.以研究生教育为重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1978 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校址以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名义恢复办学的。1987 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之前,学校几乎全部培养研究生,即使在1987 年以后,学校也是以招收研究生为主。时至今日,学校年入学的学生中研究生总数依然超过本科生。二次创业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研究生培养起家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所以,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在学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专业性极强的学校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文、教、哲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大学,但依然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学校。学校在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负有国家责任。学校的历史和现实都决定必须大力推进和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坚持地学特色与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每年仅招收2000 名本科生,是教育部招生人数最少的高校之一(艺术类院校除外)。在高校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北京,招生数量如此小的学校如果没有专业上的特殊优势,学校存在的价值都会受到质疑。

4.校园面积狭小的学校

由于“文革”的重创,学校现在用于办学的校园面积仅仅几百亩。有限的校园面积也确定了学校必须走特色和高端发展的道路,向办学特色和办学层次要效益。办学层次越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大。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留学生,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迅速增长。在有限的面积上办学,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稳定本科生教育。

5.处于欲进困难、欲退不忍两难境地的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近年来在武书连的大学排名榜上一直在90 名左右徘徊,武书连的大学排名榜又把学生的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地质大学不可能走规模扩张的道路。如果学校被甩出前100 名,对学校会造成难于承受的打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向来有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绝不会自暴自弃,甘于落后。学校在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这种欲进困难、欲退不忍的两难境地。要保持和提高学校的排名位置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必须在内涵发展上下工夫。

二、研究生培养的使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既要服务于国家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又要提高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通过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在全国高校排名榜上的名次位置。研究生培养对于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一定的研究生规模和良好的结构比例。尽管学校有很多困难,特别是空间困难,但是,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不仅能产出大量SCI 论文,而且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2)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程序规范,要求标准高,竞争激烈,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预选赛。作为从研究生教育起家、以培养研究生为重要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必须长期不懈地重视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这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前奏。

(3)SCI 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尽管对SCI 论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在依然没有超越SCI 阶段。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下大力气重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当每个研究生都可以发表高水平的SCI 论文时,我们才有资格讨论SCI 论文是否重要。SCI 论文目前依然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评奖的重要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不能再走仅重视SCI 论文数量的老路,而要更加重视SCI 的质量,催生高影响因子SCI 论文的产出,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4)发明专利数量与转化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一定数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鼓励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SCI 论文外,还应鼓励研究生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易于转化的发明专利。

(5)国际化程度与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国际化视野,而且为扩大学校影响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会大大促进学校科研水平上台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要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三、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遥想当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地质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虽然学校发展很快,但研究生培养出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有限,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偏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6 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91 人,副高级职称269 人。2012 年学校实际报到硕士研究生1743 人,博士研究生377人。如果这些研究生全部由学校的教师来指导,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每人指导2 名博士研究生,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每人指导3.8名硕士研究生。按研究生学习时间为3 年计算,每个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指导6 名博士研究生和11.4 名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师资力量来说,我校研究生规模偏大,每个教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特别是传统优势学科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太多,负担太重,压力过大,疲于奔命,不仅影响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一些管理政策失灵。

(2)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待改善,非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偏多。研究生报考有一个就高不就低的基本规律,即学生要么选择自己的学校,要么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高的教学或研究单位,很少有学生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低的教学或研究单位读研究生。30 多年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地学研究生的首选之地,不光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的学生青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也纷纷加盟。加上当时招生人数很少,招生优中选优,生源很好。经过30 年的发展,学生报考研究生对学校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研究生报考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中几乎见不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导向作用,近年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生源比例明显下降,跨专业研究生比例明显提高,非优势专业研究生比例增长过猛,导致研究生培养效率下降。跨专业研究生的成才率太低,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不高,非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也不高。

(3)培养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管理都比较粗放,体现学校的意志不够,需要进一步改善。

(4)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导致动手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突出了。留学生的实践表明,中国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绝不比外国人差,直到硕士阶段都不明显输给外国人,但在博士阶段实验室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不无关系。

(5)鼓励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大锅饭现象盛行,耗费了学校大量优质资源,影响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标志性成果的产出。

(6)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不高,主体限于国内办学,虽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但规模不大,水平也有限。

(7)研究生管理多为按部就班的服务,创新不多,特别是对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不多。

四、研究生培养的出路

1.加长板凳,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

尽管学校现在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办学空间和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学校长远利益出发,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为了解决师资队伍短缺的困难,在目前情况下,只能采取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特别是扩大硕士导师的数量,来弥补研究生导师不足。可以通过聘请与吸纳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研究所及地调中心,各省地矿局(厅)、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各省级地质博物馆、石油公司、油田、矿业公司等单位专家学者作为研究生导师来扩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地质、矿业、石油、工程、环境等市场持续火爆,经费充足,而人力资源紧张,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需求很旺,而且一大批专家有带研究生的热情。这些专家和领导一旦成为我校的研究生导师,会允许甚至鼓励本单位的职工报考研究生,可明显扩大学校的人脉。来自一线的人员产出SCI论文的概率不高,但可在本单位做论文,就地解决问题,少占学校的资源。这项措施的落实,会大大缓解我校研究生导师资源不足、研究生导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会进一步扩大我校和社会的广泛联系。

这项政策的推出和落实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政策上保证免推生和优秀生源不流失;二是校外导师单位、校外导师遴选的标准和程序公开透明,既要扩大指导教师队伍,又要保证指导教师队伍质量,以此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校声誉;三是校外导师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主管业务,校内导师主管日常行为,使研究生有归属感。

2.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改善研究生的专业结构

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需要减少跨专业研究生的录取比例,调整研究生的专业结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有下列几条:一是明确专业性极强的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招生导向,积极鼓励学科交叉,但不主张大幅度跨专业的学生报考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二是在考试科目中增加数学;三是按照导师队伍规模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限制一些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出限量招生专业的招生人数;四是隐性提高生源毕业学校的门槛;五是加大面试和复试的淘汰率。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的数量结构,减少大幅度跨专业研究生的比例。当然,优秀生源不足与一定的研究生规模是学校需要很好把握的一个问题。

3.进一步完善培养环节

(1)课程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加课程类别,减少单门课程的学时数;让研究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课程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会研究生干什么和怎么干,而在于教会研究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重在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招生工作:积极推进按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既要考虑压缩研究生课程总学时,又不能影响研究生的就业,一定要让研究生在学校学会一门走出校门在社会上立足的手艺和本领。

(3)增加实践环节,特别是增加有科研经费支持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教师的招生数量与科研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挂钩。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活动,引导优秀生源与优秀导师结合。

(4)密切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仪器的关系,让研究生从科学问题的提出、采样、测试和测试结果解释都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来提高创新能力。

(5)在现有“产学研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从国家层面获得支持,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践基地短缺的现状。

(6)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取得研究生培养和就业双丰收。“双导师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校内正导师,校外副导师,可以拉近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另一种是校外正导师,校内副导师,使学生有归属感。

(7)狠抓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高质量成果依然是高质量人才的首要标志。SCI 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发明专利依然是衡量研究生质量最主要的标准。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环节,在科研中增长才干,根据自己的科研需要进行课程学习,而不是将课程学习仅仅作为拿学分的手段,不能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割裂开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高质量研究生和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唯一标志。

(8)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使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所区别,更加侧重于实践环节。可尝试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一年上课修拿学分,一年在实践一线(时间先后可调整);不做论文,只做设计;由实践单位与学校、导师共同考核等做法,可在一些单位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

4.鼓励创新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平均主义不是政策,只能是有限的资源白白浪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创新,鼓励冒尖,让冒尖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与资源,让指导教师与研究生都安于创新,乐于冒尖,用于冒尖。围绕创新和冒尖组织和分配资源。下列几项工作应常抓不懈:实施“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工程”和“北京市优秀论文工程”,出台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本硕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激励和保护措施,包括拔尖研究生提前破格留校、出国研究,形成一个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的群体,备战“杰出青年基金”,为未来的院士储备人才。学校应统筹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给优秀研究生更多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机会,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根本不要担心派出去的研究生不回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选派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应该像爱护野山参苗子一样爱护创新性拔尖人才的苗子。这样的苗子实在是太难得了,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应该聚全校之力,像重视培养“杰青”和院士一样重视培养“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百优”是“杰青”的苗子。

另外,对不同生源和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资源投入,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还要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从以量为标准计算向质、量结合、以质为主计算工作量的方向转变,让院系与指导教师从关心自身利益出发来关心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5.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程度是研究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比例,国际化水平是指研究生是否在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大学接受教育并联合发表成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是必由之路是开展国际化。通过下列途径提高研究生的外教开课率和国外学习率:(1)加强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2)资助研究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3)举办国际性研究生学术论坛(如中日韩研究生论坛);(4)与国外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5)系统开办研究生名师讲堂,将外教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学校自主资助力度,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资助部分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研究生出国留学或交流。一方面资助我校研究生出国学习,另一方面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我校。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探索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促进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对于研究生服务国际人才市场、培养世界公民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对出国学习学校积极性很高,学生积极性很高。由于政策上的缺位,学院基本上放任自流,指导老师是双重心理,在项目压力大时希望把能干的学生留下来干项目而不是出国深造。学校不仅要提高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程度,更要提高国际化的水平,从政策上调动学院和导师鼓励帮助学生国际化的积极性,对一定层次上的苗子进行政策上的非常规干预。

6.研究生管理研究

学校要把研究生管理当做科学研究,在全校范围内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立项,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舞台上要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声音,作为全国最早试办的33 所研究生院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至少应该在研究生培养的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做出特色。我们不能满足于遵循规律,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规律。

加强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的导师和研究生将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前正处于艰苦卓绝的奋斗期,不进则退,退则死路一条。对学校来说,学风不端、学术造假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让我们前功尽弃,会让我们二次创业的希望和目标化为泡影。全校上下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我们的学术声誉。

研究生管理一切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标志性成果产出,进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发挥离退休教师作用,提高培养过程监控力度。推进优秀博士研究生的遴选与提前留校工作相关制度建设和实施。开展研究生教学评优、指导教师评优、管理人员评优工作,细化相关实施办法。

研究生管理的要诀在于服务、创新和不折腾。服务在于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创新在于利用政策的灵活性,让政策服务于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核心竞争力,不折腾就是尊重科学,提高效率,不折腾研究生,不折腾指导老师,不折腾研究生管理人员,营造和谐向上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环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稍纵即逝。研究生培养在学校的二次创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时不我待,我们则需要尽快行动起来,不断开拓创新,制定系统的研究生管理政策和条例并尽快试行,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合理,保证政策条例足额到位,发挥效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服务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