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中药物配伍的教学体会
2012-01-29张红梅
张红梅
(辽宁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沈阳110847)
方剂学中药物配伍的教学体会
张红梅
(辽宁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沈阳110847)
方剂学教学;药性配伍;药对配伍;君臣佐使;类方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方剂学研究内容之一的药物配伍既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对配伍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方剂学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因此,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深入浅出地讲好方剂的配伍,对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的配伍方法,根据配伍时的不同目的取向,主要有药性配伍、标本配伍、君臣佐使配伍、药对配伍、核心方加减配伍、复方合方配伍等,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取几种相合的方法。《方剂学》教材选用的二百余首方剂中,上述配伍方法均有较多的应用,尤以药性配伍、药对配伍、君臣佐使配伍以及核心方加减配伍的应用居多,讲解时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教学体会。
1 强化药性配伍夯实基础
所谓药性配伍,是在治则治法的指导下,以药性理论为基础,选择适当的药物以组药成方。方剂是由中药组成的,对单味药药性的认识是临床选药组方的依据。但方剂不是单味中药的简单堆砌,方剂的功效决不等同于方中药物各自功效的简单相加。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中中药的功能与《中药学》中单味中药的功能是有区别的。中药经过配伍,其原有的功能主治被放大或缩小,或被部分体现,甚至发生改变,所谓“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也能使药各失其性”。如大黄,《中药学》教材中载其功效为“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但在不同方剂中,由于与其配伍的药物不同,大黄的配伍作用相差很大。如在大承气汤中,大黄配伍芒硝,体现了其泻热通便,荡涤肠胃积滞的作用;在复元活血汤中,大黄配伍柴胡,体现了其荡涤留瘀败血,并引败血下行的作用;在八正散中,大黄配伍大量利水通淋药,则体现了清泄湿热,引热下行之效。由此可见,药物的多种功效在一首方剂中未必全部发挥,某方面功效的发挥则取决于与其配伍的主要药物是否在这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这就是中药的作用与中药在方剂中配伍作用的不同。
学生在学习方剂初期,理解中药的配伍作用往往比较困难,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强化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多分析、多强化单味中药功效主治特点以及在不同方剂中配伍作用之异同,为正确理解方剂的配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抓住药对配伍过渡思路
药对是方剂配伍的最基本形式。一首方剂往往是由若干药对组成的,如小柴胡汤中就包括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等药对。在中药学教学中,药对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基本掌握了各类病证的常用药对,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药对为基础上讲解方剂的配伍,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依据药对在方剂中的地位,大体上可以分为核心药对和常用药对。核心药对是一首方剂中不可缺少的,体现该方剂主要功效、主治的药对,如上文所提小柴胡汤的核心药对即为柴胡-黄芩。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证之主方,方中柴胡外透少阳半表之邪并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内泄少阳半里之热,两药相配,使邪热外透内清,为和解少阳之关键药对。半夏-生姜,人参-甘草虽亦为小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未必不可或缺,如少阳证见表邪未尽者可去人参,胃气和者可去半夏等,笔者称之为常用药对。常用药对虽然不在方剂中居主体地位,但只要病机切合,则可用于各类方剂。如小柴胡汤、旋复代赭汤、大柴胡汤等均用了半夏、生姜,且均取其和胃止呕之效,可见该药对主要是针对胃气不和之呕吐而设,凡见呕吐诸症,不论何种病因病机,均可考虑使用半夏-生姜这一药对。由此可见,掌握核心药对就把握了全方的主要功效主治,而掌握常用药对则有利于药对的灵活应用,这对于理解方剂的配伍大有裨益。从单药到药对再到方剂,学生的思维被逐渐引入到方剂以配伍为核心的思路中来,从而完成学习中药到学习方剂的过度。
3 详析君臣佐使把握核心
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方的基本原则,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自《内经》最早论述君臣佐使,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对其理解各有不同。现代方剂学教材不同版本对某些方剂君臣佐使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方剂学》教材中君臣佐使内容分二部分编写。一是在总论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章中,介绍君臣佐使的源流发展,详述君药、臣药、佐药、使药涵义。二是在各论中,每首方剂的方解均以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的组方配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君臣佐使涵义的讲解,做到逐字逐句解析,并辅以举例说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君药的涵义,当从分工、药量、药力等方面加以详细说明。在讲解具体方剂时,特别是基础方和常用方,更要先强化君臣佐使涵义,再作具体分析,把君臣佐使的讲解融入到每一堂课,每一首方。从教师分析到指导学生分析,再到学生自主分析,使学生通过一学期组方原则的分析学习,具备一定的分析组方能力,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与一般配伍规律。
4 引入类方教学举一反三
核心方加减配伍,即主方加减配伍。由一首“主方”和多首“衍化方”组成的一组方剂,可称为类方。笔者习惯将核心方加减配伍的教学方法,简称为类方教学法。类方在药物组成及功效主治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相似性,具有基本的共性规律。这些基本的共性规律源于衍化方均是由主方加减变化而成的。主方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确切疗效的方剂,该方剂的药物组成是相对固定的,在长期的临床运用中,随着患者病情及医生用药经验等发生了加减衍化。通过对主方及其衍化方的分析比较,可以了解类方在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抓住组方用药主旨及同一类方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也有助于理解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精髓所在。以四君子汤类方为例,教材选用的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健脾丸、枳实消痞丸等均为四君子汤的衍化方。在四君子汤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该方的药物组成,强调其为补气健脾之主方,凡见脾胃气虚为基本病机的病证,均可以其为基础进行加减。在讲到参苓白术散等四君子汤衍化方的时候,先提示学生这些方剂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引导学生以四君子汤药物为核心,根据病机演变加减药味。这样举一反三反复强化教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主方配伍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方、用方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药性配伍为基础,药对配伍为起步,君臣佐使配伍为核心,类方教学为拓展,逐步深入,对于强化配伍在方剂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42
1672-2779(2012)-05-0056-02
:苏玲
201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