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现状分析与管理策略的思考

2012-01-29王秀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点师资教育

王秀萍

(连云港市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最高峰,为满足教育的需要,县域内不得不村村设有小学或教学点。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到九十年代中期人口开始大幅度减少,一些村级小学的生源也随之减少,加之办学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对村级小学进行撤并,有的完小原地被改为教学点。

笔者近期对苏北一县城的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深感这类学校状况堪忧。一是师资“四少一多”。全县64所教学点(其中只有低学段的42所,低中学段的22所)共有教师334人,班师比为1∶1.9。这个教师群体高职称者少,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106人,约占教学点教师的32%,高学历者少,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只有109人,约占教学点教师的39%;科班出身者少,多为民转公或民办教师,师范生考录、分配教师仅123人,约占教学点教师的39%;专任教师少,全县教学点的音乐专职教师为零,体育专职教师仅3人(均是年龄大、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美术专职教师1人,科学专职教师4人;老教师多,50岁以上的教师达192人,约占教学点教师的58%。二是生源不成规模。在现有的64个教学点中,40人以下的教学点5个,40—80人的46个,80人以上的13个。全县教学点有学生5248人,校均82人,比完全小学校均人数少528人,仅为完全小学校均人数的15.53%。三是办学条件简陋。全县64个教学点中能上网的只有6所,仅占教学点总数的11%。多数教学点校舍陈旧、老化,有的已成危房。校内没有电教设备,实验器材和图书短缺,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一本教案进课堂”,学生们享受不到信息化教学条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各省对教育实施的支农政策大多只涉及中心小学和定点完小,教学点均不在帮扶范围。另外,由于农民税费改革,村、镇的财源受限,其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教学点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学点的条件还停滞于八十年代中期水平。四是教学质量低下。通过对全县64所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调研分析,16%的教学点的学生数学、外语成绩堪忧;20%的教学点的学生语、数、外成绩基本达标;34%的教学点的学生语文、数学成绩良好。但总体看,音乐、美术、科学和综合实践方面与完小和中心小学的差距较大。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师资水平较低,多数老师都是民办转公办的教师,学历低,知识水平有限,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也很少轮到他们,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差,教学效果不佳。质量不高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每天学生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面孔,同样的课堂模式,当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学习质量不高。还有管理失位的问题,教学点多处在偏僻地段,离中心校较远,管理不便。教学点的负责人和老师一般都有“天高皇帝远”,“只要不出事就行”,“平安即是福”的思想。

教学点是历史的产物,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寻求破解问题的办法,使教学点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让教学点也成为农村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一、创造条件,强校撤点

对完小施教区较大、适龄儿童多、目前的条件容纳不下学生而存在的教学点,以及因为要保留村小校舍而存在的教学点,应通过对中心小学、完小的改扩建,增加设备等举措使之尽快符合撤并条件,及早撤并。

(一)变闲置死资源为活资金

每个乡镇学校合并后,大量的校舍闲置。管理者要将这些闲置的死资源变为活资金,再把这些活资金投入到完小建设上去。如某镇中心小学将一教学点与镇村协商置换土地和房屋给完小,让完小具备合并教学点的基本条件,从而能将教学点顺利撤并。

(二)有条件的乡镇要集中办学

一个乡镇几十个自然村,方圆几十里,可只设一至两所小学,采取寄宿制,每周由学校或家长接送一次,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又可让孩子锻炼自理能力,使家长从繁忙的照顾孩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忙农耕、做生意。

二、立足实际,重点建设

对地处偏远,或因山路阻隔,交通不便,学生到完小上学不安全的教学点应给予保留,重点建设。

(一)加大投入力度

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点在资金投入上理应和其他小学一样得到重视,以期改善办学条件。一是针对办学规模,添置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从根本上改变“口耳相授”的教育模式;二是根据办学规模,合理规划学校格局,将多余的弃之不用的校舍场地进行适当处理,以需为要,做精教学点校园建设;三是将教学点与中心小学、完小统筹考虑进行软硬件投入。

(二)合理配置师资

要改变把年轻、业精的教师集中到中心小学任教、而把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师分到教学点的人事安排理念,合理配置师资。首先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次选派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到偏僻的教学点任教,也可采取轮岗制,使教学点的教学力量得到保证。三是加大精神和物质鼓励,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上向教学点教师倾斜,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教学点任教,增强教学点的教育活力。四是适当增加教学点师资编制,要考虑到教学点生源相对分散、规模较小、学科课程开齐开足等实际情况,合理确立编制标准,保证教学点教育教学的需要。对一些偏远地区、在一定时期仍要保留一定数量教学点的乡镇,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增加教师队伍的总体编制。

(三)制定标准,创建合格教学点

多年来,创建星级高中、示范初中、实验小学、合格完小活动对中小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点的建设上,也应制定标准,明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育技术装备、师资等一系列要求,这样教学点的工作也能和完小、中心小学一样在创建中得到发展,均衡教育会在创建中逐步落实到位。

三、规范管理,合理创新

对于保留的教学点,不仅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更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创新管理举措,提高办学质量。

1.采取领导班子包校制度。中心小学选派教学骨干重点协助教学点负责人的工作,增强领导力,对教学点的管理纳入完小层面,在师资配备上给予倾斜,尽量做到老中青结合。

2.实行福利待遇倾斜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前往教学点任教,如实行路程补贴、配备电动车、免费就餐等。

3.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鼓励教学点的教师加强业务学习,逐步提升他们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质,让教学点与完小同步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另外,指导教学点创新办学理念,挖掘本校潜在优势,形成鲜明特色,创建特色小学。如某镇一教学点中有几位老教师善于剪纸,学校就在那里创办“未来星”剪纸社团,每年“六一节”活动时,该教学点的剪纸作品展览都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赏与好评,孩子们学到的剪纸技艺也将受益终生。

4.努力做到教学点与完小资源共享。有些课程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中心小学、附近完小去上(如电脑课、钢琴课等)。定期组织教师为教学点送教,同时组织教学点的教师到中心小学观摩学习。有外出听课的机会,尽可能多的安排教学点的教师去。教学点还可与县城学校、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交流,定期活动。

5.及时督导,合理考评。对教学点的督导、检查、评价要与完小一样,除正常的视导检查外,中心校包校教干要定期巡课,不定期督导,及时通报检查结果,考评教师工作情况。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正确认识农村小学教学点的作用,科学地冷静地对待撤留问题。目前,教学点同样是农村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中心小学、完小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保留下来的教学点应当尽快建设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学点在农村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我们应正确对待它,关注它,引导它,扶持它,让在教学点就读的孩子们更好地享受到均衡教育的温暖阳光!

猜你喜欢

教学点师资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