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2012-01-29王祝华
王祝华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王祝华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工作外部环境和内在基础的变化分析出发,提出了学生工作创新的目标和原则,并从学生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管理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学生角色转变指导、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充分融入行业和企业元素、培养团队精神和构建以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评价机制的学生工作实施方案。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工作;创新
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广泛应用。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订单单位通过一定的流程完成学生选拔,组建订单班级,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订单班级管理和学生最终考核,由此也必然要求学生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体系等进行相应的改变。订单班级的学生工作必须突破原有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人才。
环境变化对学生工作提出创新要求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脱离了订单班学生的实际状况,难以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更加明确,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清晰,学生的身份、学习目标、心态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工作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内在基础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变革。
行业、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对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行业、单位乃至岗位都已经基本确定,订单单位在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会结合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岗位需要,提出非常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如银行客户经理岗位,除了银行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对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更多地开展演讲、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学生身份的改变,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标准 进入订单班级后,学生就具有了在校学生和订单单位“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学校和订单单位不仅仅用一名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且还用一名所属订单单位员工的标准要求他们,大到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小到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符合所从事行业职业人的身份特征。
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需要充分利用与合理引导 订单班的学生,心理状态更加稳定,不再需要像其他毕业生一样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为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而心力交瘁,而是可以安心学习,按照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因此,他们更多地拥有一份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他们也更加珍惜目前的岗位,担心自己达不到订单单位的培养规格而被最终淘汰。
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订单班学生一般都是用人单位通过笔试、面试等系列招聘程序层层选拔出来的,基础素质、基本能力相对较好,学习也更加自觉、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工作可以适当地从常规的教育、管理中解脱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以更高的目标要求来加强引导、激励工作。
学生工作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创新,是根据订单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引导和激励,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达到订单单位的用人标准,比一般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体现订单人才培养的优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创新,既要遵循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订单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旨在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遵从如下原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订单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看,政治思想品德是其考察和最终录用学生的最重要指标,尤其是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如银行对违反诚信原则的订单学生在录用时实行一票否决,一旦发现学生有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行为,马上予以淘汰。
适应性原则 订单学生毕业时要达到订单单位的用人规格和岗位要求,要比其他毕业生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快地适应岗位并发挥作用,这是订单人才培养优势的现实体现,也是订单单位对学校的基本要求。订单学生培养质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持续发展并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是订单单位衡量人才质量的最直观标准。
行业性原则 订单学生日后从事的行业、企业、岗位基本明确,学生工作就要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的特点,引入相应的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使工作开展得更有特色和吸引力,使学生活动的载体更加具体、生动。学生工作的内容要融入更多的行业、企业要素,使学生提前接受行业熏陶,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
发展性原则 在订单人才培养中,单位往往会以自己的视角按照具体工种、岗位对人才提出非常具体的规格要求,而容易忽略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升,缺少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考虑。因此,不管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工作,学校都要和订单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强调能力核心、素质本位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能使订单教育成为培养“工具人”的教育。
学生工作创新的具体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在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角色转换的指导,转变学生工作思路
与其他毕业生不同,在订单班学生已经基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工作思路要从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向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为学生在既定行业、职业岗位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方向转变。
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否成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是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开始的关键。订单班级的学生有幸比其他学生更早开始进行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并且这一过程是在学校教师和订单单位的共同帮助下进行的。学生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学生角色转变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突出职业素质教育,转移学生工作重心
职业化是职场的立身之本,是学生实现向职业人跨越的基本素质。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水平,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强化、职业形象美化和团队精神塑造等。
职业意识培养 职业意识是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认识职业、追求职业、争取岗位成就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有职业理想、敬业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业意识等。职业意识培养,应帮助学生从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公司制度、仪态仪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人员,什么职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教育,是订单班学生工作的重点。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特定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即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应当遵循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学生的就业去向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结合具体行业,引用企业的真实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会给学生工作带来意向不到的效果。如结合银行业对员工“诚信”品质的突出要求,在银行订单班组织开展对作弊等不守信行为的讨论,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职业技能训练 高超的职业技能水平,是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实现职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往往也是订单单位关注和评价学生的重点。学生工作要在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订单单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这一优势得以强化,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职业形象美化 员工的形象代表了一个单位的形象,也体现了这一行业、企业的文化和职业化水准。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订单班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用自己良好的工作形象来展示单位形象的意识,并通过开设相应的职业礼仪课程,开展形体礼仪、交往礼仪、电话礼仪等具体礼仪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充分实践,使其职业形象得到美化。订单班的学生工作就是要通过组织开展意识培养和课外训练,使学生的文明行为内化为形象、气质、素养,从而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
(三)充分融入行业、企业元素,改进学生工作方法
针对订单学生的特殊身份,学生工作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邀请订单单位领导、人力资源部、优秀员工等企业人员直接参与教育和管理。如通过举办开班仪式、专题讲座、座谈会、联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教育与指导,其效果往往比学校的教育更加生动、有效,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如邀请前几届毕业的学长担任行业班主任,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订单班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这些会使学生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通过导入订单单位的企业文化来推进学生工作,也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方法。在邀请订单单位开展企业文化宣传与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认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企业文化来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举止,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要充分借鉴订单单位的相关制度和做法,在校期间就进行员工化管理,使学生提前理解并适应职业生活。如对于学生的迟到、旷课、请假不规范等行为,可参照企业工作纪律中的迟到、旷工等行为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与处理。
(四)以团队精神培养为目标,优化学生管理形式
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学生走上社会后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所关注的一项重要品质。订单班的学生工作可以采用团队模式来优化学生管理形式,即将订单班级组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要有自己的队名、口号、目标等标识。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将出勤、纪律检查以及各项活动和比赛的开展等,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记分,使学生在具体的合作与竞争实践中形成凝聚力,感悟团队精神的内涵,培养其团队精神。
(五)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针对订单班学生的特殊身份,评价机制要结合学校要求和行业标准,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来开展,通过建立订单班的内部淘汰机制,采用动态考核方式以强调评价的过程性,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化角度来评价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职业规范和订单单位要求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职业素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1]马树超,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唐渊.职业化员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4]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重创新——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5]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G715
A
1672-5727(2012)04-0150-03
王祝华(1973—),男,浙江龙游人,工程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研究员,银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