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教育

2012-01-29姜洪侠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通识艺术设计学科

姜洪侠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18)

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教育

姜洪侠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18)

通过对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及西方设计教育史的进一步解读,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现状,剖析了技术时代带给设计教育的困惑,探讨了技术教育在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价值,并针对当下高职院校技术教育的误区,提出了艺术设计学科通识教育和技术教育应“齐头并重”式推进的观点。

高职;艺术设计;技术教育;文化体验;动手能力;通识教育

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设计行业在功能上不断细化,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对设计教育形成巨大的挑战。就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而言,首先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研究教学规律,强调设计实践与技术能力。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出现以来,“技术”与“艺术”都是设计教育关注的焦点,而在信息社会中,技术的内涵发生了更多的变化,我们正面对一个文化渐渐被技术取代的社会。就设计教育者而言,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关注技术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下一代人文化体验不足与动手能力弱化的现象。

在高职教育中,我们强调技术教育,是为了实现高职高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高技能?二是如何培养高技能?在重视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应如何拓宽思路,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呢?首先,在艺术设计领域没有“熟练工”的概念,不存在“技术工人”阶层,原因在于艺术设计的特性,艺术设计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体现了创新性、个性化,是非批量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视觉判断力和创造力,所以,艺术设计学科的“高技能”必须建立在对审美“通识”的基础上。西方教育家认为创造力是不可培养的,属于天性。而视觉判断力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通识教育”尤为重要。其次,就技术而言,我们要认清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材料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否电脑技术发达了就不需要手工劳动了,技术教育与软件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信息技术“缺乏场所的完整性”是否可以使我们减少对材料技术的关注。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只有立足于艺术的特性与技术的实质,关注现实,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教学更富于前瞻性。

技术与艺术是设计教育史中永恒的主题

纵观设计教育史,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和对技术的理性思考,一直贯穿于教学理念的变革中,无论是1907年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德意志创作联盟的 “工程技术的精神与艺术融为一体”理想状态,还是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都是围绕着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展开的。包豪斯在专业课程领域任用工厂技师和艺术家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双轨”制,至今仍然启迪着我们的设计教学。而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乌尔姆造型学院,更是强调理性、科学性和现代性,其课程的一半是关于新的科学知识、方法包括人文学科内容的,“这不只是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造型工作者,也是为了发展出批判性的社会与文化意识”。①

从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开始,设计教育就抛弃了传统造型学院的艺术教育目标,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漫无目的和自我表现。设计教育一步步迈向了理性。“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最初是一种尝试,它企图把艺术家、工艺家和设计家的培养建立在一种理性基础上,一方面,使他们从毫无生气的学院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使他们从当时毫无节制的达达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思潮中解放出来。”②今天的设计教育则更关注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高职高专的设计教育只有在理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正确对待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重视学科教学规律,才能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

技术的变迁与多元化使设计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

技术的概念因为时代的变革一次次地被改写。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是包豪斯设计体系所提及的以真实材料为媒介的手工和机器制造技术,还是当代语境下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信息技术?显然,我们不能回归到手工时代,也不能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技术”一词更加多元化。“技术”不仅仅是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概念,也不是将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实现设计的技术,更多意义上是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界面交互设计技术。

当信息技术成为技术主流,设计中的“技术”呈现多元化趋势时,技术的发展对高职设计教育就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设计学科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使传统设计学科得以拓展 由于计算机的介入,图形设计由传统的手绘设计向数码设计、由二维平面向多维空间扩展,并因此产生了新的审美观。数码图形和三维图形已成为图形设计的一部分,并且也将成为图形设计的发展方向,技术的更新也是对高职教育教学硬件与师资的挑战。

新兴设计学科、设计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兴起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的交叉影响的结果 如动画与三维软件结合产生了三维动画设计,平面与网页结合产生了网页艺术设计,平面与新媒介结合产生了多媒体艺术设计等等。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而产生的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动画设计、数码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新兴学科逐步成为设计教育的主流课程,这些设计学科的发展都是计算机新技术、新媒介应用的产物。边缘学科的特点是综合两门或多门以上跨专业领域的学科,必然要在对各个学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学科体系,也就是既要有对“美”的通识教育,又要掌握多门软件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体现“一专”的专业性,即学科性,在技术课程和专业课程上又要渗透到不同的领域,体现“广度”与“多能”,这所谓“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指出了专业建设的思路。但事实上,在有限的三年里很难做到合理的侧重与分配,这是对专业教学结构和课时安排的挑战。

技术教育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设计教育史上,我们看到了西方社会对理性和技术的强调。而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很晚,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我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封闭在象牙塔中“高、精、尖”地培养技术精英的路子注定是走不通的。因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社会需求快速演变,狭隘地传授固定不变的专业技术,只会使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社会不知所措。相反,在专业上强调发展学生带有一定专业性的创意能力,在“多能”的基础上形成“一专”,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变能力就会增强。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技术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手工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以往长时间内,很多人会质疑:当大工厂代替手工业作坊后,我们还需要传统工艺吗?随着资源的缺乏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对传统工艺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会使我们的文明成就得以延续。手工劳动的现实意义在于:(1)可以养成条理、整齐、正确、清洁的好习惯;(2)可以促进对有关形态的观察和感觉训练,发展手的灵巧性和触觉感;(3)可以养成重视深度、勤勉和忍耐的习惯;(4)可以进行正确的工作;(5)可以了解本土文化的特色;(6)可以体会本民族的审美趣味;(7)可以感受区域人类历史的风俗民情。前四点是基于工作态度的培养,后三点是基于文化体验的通识教育的角度,这对每一位艺术设计者和劳动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我们不能抛弃手工劳动和材料技术。

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软件教学,理应包括材料技术及工作方法 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基础(对形式美的感受与判断)和对材料的实践,单单强调软件的操作,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技术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软件教学上,更应该重视信息技术中的分析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就要使用信息采集的方法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与甄别,以此作为完成和改进设计的依据。视觉最终是否能有效转达及转达效果的强弱,不仅由视觉形态设计的高低决定,还会受到各种动因制约,如对传播媒介形式的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技术中最大的收益是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判断,并选择更好的途径实现我们的设计。软件教学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须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结合。在有设计理念和设计构思、有理性分析的前提下,用软件去实现设计。否则,教设计不谈设计理念,不谈市场变化,高职教育就等同于培训班。具体做法可以采用“双轨制”教学:一门课程由软件教师和设计教师交叉授课,或以“一主一辅”的形式进行项目教学。

信息技术的特性要求技术教育必须与真实的文化体验相结合 信息技术具有“缺乏场所的完整性、当下性”③的特点。以往人们通过真实体验完成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而今在虚拟世界里,我们通过鼠标、显示器感受世界,接触世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设计师具备更多的文化体验,从更多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设计,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创意人才的生命活力,需要在创意文化环境中滋生与激发,没有丰富的艺术生活刺激想象力,没有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不断启发创意,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只会趋向机械刻板而变得毫无生气。”④——文化体验是创意产生的前提。设计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视觉进行发现、整理、重新呈现,没有对视觉形式的敏感度,创意就无从谈起。

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

在对企业和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的最大顾虑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是来自学生的通用能力及视觉判断力。事实上,高职学生从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缺乏文化体验,在创造力和审美判断力上先天不足。我们在打造“技术能力”的同时,最大的困境恰恰源于高职生源文化体验的缺失与动手能力的弱化。

通识教育的弱与强决定教学质量。“就艺术设计而言,设计构思和设计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设计构思必须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涉及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其结果是解决设计的‘概念’层面;如何把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现实设计,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⑤——对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美学的通识构成了通识教育。显然,在设计构思阶段对通识教育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设计实现阶段对技术层面的认知也要立足于通识教育。

有人说:“现代复合型高等应用技术人才已经不是专科层次所能全部培养的,尤其是现代高等职业设计人才和许多高新技术应用人才。”⑥这话不无道理。事实上,目前的生源状况很难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对技术教育中的软件教学的过分看重,未免是舍本逐末之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一定要“齐头并进”式地加以推进。

综上所述,要迎接时代的挑战,必须尊重学科规律,在专业教学上要有预见性、前瞻性。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应并重,坚持技术教育的多样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关注现实,与时俱进——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李砚祖:《乌尔姆: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装饰》,2003年第六期

②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279页

③张幼云:《论高等美术教育对形成创意社会应有的功能》,《清华美术》,2006年第三卷

④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装饰》,2003年第4期

⑥彭亮:《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转引自设计在线网

[1]杨联.浅论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J].教育与职业,2007,(2).

G712

A

1672-5727(2012)04-0017-02

姜洪侠(1976—),女,黑龙江北安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教育与当代艺术的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艺术设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星.云.海》
《花月夜》
“超学科”来啦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