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共同学习
2012-01-29□朱涛
□朱 涛
论社区共同学习
□朱 涛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社区教育重心必须实现由“教育”向“学习”、由“个体学习”向“共同学习”的转变。实现社区共同学习,必须在推广学习理念、组织学习团队、培育学习核心、促发学习能力、配置学习资源、激励学习成效等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使我国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跃上新的层次。
社区教育;共同学习;意义;举措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区教育在“实验区”、“示范区”带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实地考察中发现,不少地方的社区教育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象老龄化、内容随机化、形式讲座化、推进活动化、成效肤泛化”等问题,即使“实验区”、“示范区”也不能幸免。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制约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为着突破这种“瓶颈”,各地社区采取了诸多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区必须在组织、开展、实现“共同学习”方面下功夫。
一、社区共同学习的意义
理解社区共同学习的意义,必须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视角切入——
(一)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最佳抓手在社区
进入21世纪,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大势,我国确定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社会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的发展目标。
学习型社会是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先进学习文化为导引,以各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为社会成员无障碍学习提供充分支持以助其全面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3]。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要求全社会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家庭等各级各类组织实现从“管理型”、“生产型”、“生活型”等向“学习型”的转变。从社会组织角度看,以生存环境划分出的“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社会有机体”是由千千万万城乡“社区细胞”组成的,社区借助于公共权力又能够有效统摄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家庭等社会组织。所以,如果城乡社区都建设成了“学习型社区”,那么,“学习型社会”便会自然形成。
这便意味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最佳抓手在社区。
(二)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关键在学习团队
要创建学习型社区,便要将社区各类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社区组织按建构程序、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一般有明确的组织宗旨、共守的组织制度、稳定的组织机构、明晰的组织范畴、合理的组织运作、完善的组织沟通,也都经过规定程序的批准或认可;非正式组织基本不具备以上要素,它是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利害关系而“自发形成的不稳定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美·K.戴威德)。同时,我国城乡社区还存在大量游离于组织之外的民众个体,譬如城镇无业人员、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其他闲杂人员,广大农村的相当部分农民等等;由于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大多从业人员在非工作时间也处于“无组织状态”。
社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实现组织学习,而组织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团队。学习团队的组建,在正式组织中可以借助于既有的组织基础;对于非正式组织,则需要促进其不断向“准正式组织”甚至正式组织转化;对于无组织的民众,则需要促进其进入组织状态。由于没有既有基础可资利用,所以,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对无组织民众的组织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难点,其进展状况也便成为检测、评价学习型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
就是说,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取决于社区各类组织的学习化建设,特别是无组织民众学习团队的建设。
(三)学习团队创建的关键在共同学习
学习,本来应该是学习主体的个人行为。不过,由于时代的特点和个体的差异,现代社会大多学习主体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不一定尽如人意,于是,上世纪末,西方学者提出了“共同学习”理论,主张在初等基础教育中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者在助学者(教师等)帮助下,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共用资源、对话交流、分享体验、相互激励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达致共同进步。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所以,进入新世纪之后,该理论迅速传播并逐步进入其他教育领域。
在我国社区教育领域,汪国新是最早提出创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近年来,汪国新所领导的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研究所合作,使该项研究取得了明显突破。汪国新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共同构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4]通过创建 “社区学习共同体”,实现民众的共同学习,增强民众对共同体进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可以大大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促进社区民众和社区的发展。
可以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实现社区民众共同学习的有效载体,通过团队共同学习可以明显强化社区民众的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大大提高社区教育的效率,进而有效突破制约时下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社区共同学习的举措
要组织、开展、实现好社区共同学习,至少需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共同学习理念的推广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实现社区共同学习,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
社区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广终身学习理念。传统教育的理念是“教化”,其行为主体是传授者,行为目标强调同一的“合格”标准,行为责任主要由政府、社会承担,行为过程注重规范性、连续性、阶段性;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发展”,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基于学习者自身条件、意愿的素质提升,强调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责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独异发展。因此,终身学习与“教育”的性质完全不同:“教育”是一种外加性行为,是“一种给予或灌输、一项礼物或一种强制的东西”[5];终身学习却是一种自觉性行为,是“一种乐趣、一种工具、一种权利以及一项共同的责任”[6]。所以,“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①。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可以有效改变社区民众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
同时,社区要大力推广共同学习理念。共同学习理念来于“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是针对“个体学习”提出的。一直以来,教育活动中的学习主体都是个人,教育都是为着提高个体的智能素质。197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阿吉瑞斯首先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经过30余年发展,组织学习理论已经走向成熟。由于学习主体不同,组织学习与个体学习在学习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在组织学习中,团队的学习者能够为着共同的理想目标,通过有组织的、自觉的、互动的共同学习,激发全新的、前瞻的、系统的思考,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组织整体及每个成员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让社区民众明白,通过有组织的“共同学习改变生活,共同学习改变人生,共同学习促进发展”。
(二)共同学习团队的组织
要实现共同学习,社区必须普遍组建好学习团队。
社区学习团队的组建必须有明确的建立于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基础上的学习宗旨。在社区正式组织中,组织整体发展目标、组织各部门发展目标、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发展目标,都可以成为学习团队的学习宗旨,正式组织利用其既有的组织体系,可以有效支持团队的共同学习;在社区非正式组织、无组织民众中组织学习团队,则必须选择好吸引学习者共同学习的“兴奋点”:或共同的价值追求,或一致的兴趣爱好,或相关的利害关系,或共鸣的情感心绪,或互利的社会交往,或共祈的身心需求。学习宗旨设定的明确、适宜,决定着共同学习团队的吸引力、凝聚力。
社区学习团队的组建必须有合理的规模、合作的机制、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习团队涵盖的范围、规模的大小要便于共同学习的开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研究,“富有成效的团队,应该把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之内”[7]。实践证明,规模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团队的共同学习。学习团队内部必须有民主的、合作的、共享的运作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促进每位成员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可以促进团队整体学习力的持续增长,可以通过创新不断扩展组织的能量,使每个成员不断体验到学习、生活以及生命的意义。学习团队必须有科学的、不同于个体学习的学习方式,这至少应该包括团队成员意识、行为由个体学习向共同学习转变的“适应性学习”,学会共同探讨、集体思维的“互动性学习”,掌握集思广益、创新突破的“创造性学习”,同时,团队还必须善于运用信息交换、特别会议、深度会谈、集体讨论、系统思考等多种方法,使共同学习富有实效。
(三)共同学习核心的培育
社区共同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团队核心的素质。
合格的学习团队核心需要有公益心,有热情,有特长,有凝聚力、组织力、协调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成为共同学习的召集人、设计师和引领者。学习团队的核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若干人。台湾地区组织学习协会秘书长詹明娟的研究表明,作为社区学习团队核心的“带领人”,在共同学习中应该“是设计者、仆人(即服务者——笔者注)和教练三种角色的综合体”,应该在共同学习中发挥好营造良好氛围、领导团队讨论、安排会议进程等功能,为此,学习团队“带领人”应该具备团队带领能力、压力调适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意思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行动反思能力、教练指导能力、资源运用能力、自我超越与冒险能力、目标设定能力[8]。
学习团队核心可以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但社区更应该注重从学习团队中选拔具有较好素质的对象,通过多种形式(专业学习、实践训练、考察观摩等)进行专门化培养,以提升其引领团队共同学习的综合素质。为了做好“学习团体带领人”的培育工作,台湾组织学习协会设计了“学习团体带领人(初级)→学习团体辅导员(进级)→学习团体储备讲师(高级)→学习团体专业讲师(高进级)→培育学习团体带领人(初级)”的培训阶梯,实施“五年培训计划”,通过 “初级班课程”、“进级班课程”、“讲师班课程”以及相应的实践训练,逐级提高“带领人”的引领水平及级别,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地培训,显著提升了“学习团体带领人”的素质,进而有效地推进了社区共同学习和社区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内地社区同仁认真学习。
(四)共同学习能力的促发
社区共同学习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学习团队共同学习力的强弱。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它是自觉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毅力是支配学习行为攻坚克难实现预定目标的意志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转化力等,它是接受知识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力。学习团队的共同学习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该团队是否具有自觉的、内生的、强劲的学习力,这又取决于其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意志是否坚韧、学习能力是否强劲。迄今为止,许多社区的团队学习所以不太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团队的学习是“外加的”、“被动的”,团队缺乏内生的、自觉的学习力。这是今后社区教育科学发展应该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为促发团队学习力的发展,除了注重从内部强化团队的学习力之外,还要注意社区整体学习文化的建设,为团队共同学习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习文化是“指关于学习的一切文化”,“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形态、学习内容、学习制度、学习途径、学习习惯以及经由学习所累积的成果。学习文化亦是一种学习现象,包括无形的学习价值观与有形的学习行为。”[9]先进的社区学习文化,会对社区民众个人、各类组织的学习发挥引导、促进作用,会极大地提高个人、组织、全社区的学习能力,产生显著的学习实效。所以,社区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核心,努力建设包括以学习者为本、以自主学习为导向、以终身学习为进程、以团队学习为依托、以愉悦学习为方式、以创新学习为重点、以经学习求发展为目标等内容的富于时代精神的崭新学习文化,在先进学习文化的孕育中促进社区共同学习,进而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五)共同学习资源的配置
为着支撑共同学习,社区要努力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
社区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努力使全社区的一切教育、学习资源——公有的、民办的,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正规教育的、非正规教育的、非正式教育的,学校的、社会的(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网络的等—得到有效整合,搭建起多序列、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无障碍学习平台,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同时,社区要深化教育、学习管理改革,不再人为地设置经济的、年龄的、智能的等学习障碍,更加尊重社区民众学习的参与权、自主权、选择权,使教育、学习平台更开放,教育、学习管理更灵活,教育、学习选择更民主,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撑。
社区还要动员、组织各行各业为共同学习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各级政府应该为共同学习全力提供服务。社区民众的教育、学习属于公益事业,政府对其承担着不容推托的责任,各级政府应从“讲政治”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将其摆在“重点基本建设”的位置,为其提供真诚服务;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实体应该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良好服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实体本身就承担着“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10]的神圣使命,为社区民众共同学习提供服务义不容辞:再次,一切本来与民众教育、学习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企业、商场、社团等,也应该积极参与民众教育、学习活动,尽其专业、知识、资源(设施、设备、书刊、资料等)、人才等优长,为民众共同学习提供服务。这样,社区的共同学习便能得到全方位支持,获取理想的学习效果。
(六)共同学习成效的激励
共同学习的广泛开展、健康推进,离不开社区的有效激励。
首先,社区应该在“制度设计层面”给社区共同学习以关注。制度是行为规则,制度保障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保障。社区为通过共同学习推进社区教育进而促进社区发展,就必须从制度设计层面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保障。社区教育、学习制度设计要对社区共同学习性质功能进行定位,对其发展方向的导引、资源投入的倾斜、学习实效的评价等提出明确要求;要规定机关、学校、职场、各类社会组织等的责任;要健全管理体制,规范运作机制,为社区民众的共同学习、为社区学习团队的健康发展立规定矩、保驾护航。
在实践运作层面,社区应该对团队共同学习给予有力度的引导、激励。这要求社区要实现教育激励“重心”的两个转变:由“激励教育”转向“激励学习”,由“激励个体学习”转向“激励共同学习”。在激励重心转变后,社区应该采用多种办法,对团队共同学习给予科学引导、客观评价、恰当奖励。譬如,通过对共同学习团队组织能力、发展动力、学习实力、创新成果、社会影响力等的评价,评选“优秀学习团队”;通过对学习团队核心人物公益心、号召力、协调力、创新力及工作实效等的评价,评选“优秀学习团队带头人”等等。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可以激励社区共同学习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推进,目前已进入全面铺开、快速发展阶段。在这种时期,要注重社区教育“量”的扩展,更要注重社区教育“质”的提升。对社区团队共同学习的引导、组织、开展,将实现社区教育重心由“教育”向“学习”的转变,由“个体学习”向“共同学习”的转变,进而有效加速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使我国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跃上新的层次。
注释:
①参见1994年11月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文件。转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高志敏等所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第11页。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3).
[3]朱涛.论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1):68-71.
[4]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2(03):47-5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成人教育宣言[J].北京成人教育,1998(12):12-15.
[7]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六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23.
[8]詹明娟.学习团队带领人培育 落实小区学习与弱势关怀[C].内部印刷本.杭州:社区学习专题研讨会(2012)论文集:22-30.
[9]吴明烈.发展终生学习为导向的新学习文化[M]//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90.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朱涛(1946-),男,陕西西安人,五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等。系教育部职成教司社区教育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成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G720
A
1001-7518(2012)18-0041-04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