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教学在电类基础课中的实践及运用
2012-01-29孟建青
孟建青
(浙江省诸暨市职教中心 浙江 诸暨 311800)
“糊涂”教学在电类基础课中的实践及运用
孟建青
(浙江省诸暨市职教中心 浙江 诸暨 311800)
通过电类专业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应用“糊涂”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本文从“清楚问题糊涂教”、“糊涂问题清楚教”两方面探讨了“糊涂”教学在电类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糊涂”教学;电类基础课;实践
在以知识为核心理念的教学背景及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大部分职校教师凸显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更有教师把教学像一种“工艺”过程那样对待,总是确保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地流向学生,力图做到精讲、细讲、多讲,教师把问题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也只需听听记记即可。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消失,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只能使他们越来越厌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适当运用 “糊涂”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这种不足,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大师。
“糊涂”教学涵义
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我们知道,郑板桥的“糊涂”是一种大智若愚,是一种高境界的智慧、一种豁达的涵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点“糊涂”,其实又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巧妙设置障碍,导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糊涂,在他们易糊涂的地方让其真糊涂,使其获得对困惑与糊涂的心理体验,然后通过教学引导、梳理线索,指引他们从困惑中走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优秀教师也总结出 “糊涂”教学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确实能收到比精确性教学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取长补短。
“糊涂”教学技巧与运用
为保证有效教学,教师在走入课堂、面对学生时,需要“眼中有人”、“心中有法”。“糊涂”教学能有效地运用,同样需要教师“眼中有人”、“心中有法”。“眼中有人”是指眼中有学生,即要求教师在运用“糊涂”教学时,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理念;“心中有法”是指教师要熟练自如地掌握“糊涂”教学的教学技巧。笔者在多年的电类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两种“糊涂”教学技巧:一是假糊涂,即清楚问题糊涂教;二是真糊涂,即糊涂问题清楚教。下面就这两种教学技巧在电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清楚问题糊涂教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较易出现的错误或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教师只从正面讲解,对错误之处进行辨析、讲评、比较,其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学生还是会重犯错误。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没有充分暴露产生错误的过程,学生不能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于是,笔者采用了“假糊涂”方式:根据教学经验,在易忽视、易犯错之处,不露声色佯装讲错,待出现问题,再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纠正。这样充分暴露了产生错误的过程,学生在“情理之中”惊呼上当,加深了对错误的认识,达到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于是,学生走过一段弯路后,给大脑一个强烈信号,对问题印象深刻,甚至永远难忘。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不但不会认为教师水平差,反而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理论设 “糊涂” 此法简单,但是设置时应遵循“突出重点、深浅适中、有助思考”原则。例如,讲最大功率内容时,回顾电源输出功率概念后,不用急于给学生交待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公式及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而是给出了一道例题:电池组电动势E=6伏,内阻r=1欧,问:外电路电阻多大时,才能使电源输出功率是10瓦呢?学生开始解答:P=R(E/R+r)2代入数据并整理后,得到关于R的一元二次方程5R2-8R+5=0,而此方程判别式△=b2-4ac=82-4×5×5=-36<0,方程无实数解,学生算到此处,检查公式、计算过程均无错,不知哪儿出了问题,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于是,引导学生讨论,因为输出功率公式从数学角度分析得P=RE2/[(R-r)2+4Rr],即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是(R-r)2=0时的功率,解得R=r= 1Ω时,PMAX=E2/4r=9W。所以,此电源不可能有10瓦的输出功率。接着,对学生从电类专业的角度详细阐述输出功率与外电路电阻的关系及什么时候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同时,趁此机会向学生说明学习电类基础课关键是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不能盲目套用公式。学生经过这次直接套用公式的糊涂后,对最大功率及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等方面会产生更多的思考,普遍反映对所讲内容印象深刻难忘。
运用实验设 “糊涂” 此法较难,但能使学生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涉及面也较广。例如,讲述多谐振荡器内容时,先明确理论概念:它具有两个暂稳态,不需要外界触发信号,就能在两个暂稳态之间自行转换,产生一定频率和一定带宽的矩形脉冲。然后,为了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加深理解,进行实验操作。把事先准备的“会眨眼的闪光灯”线路交给学生(分组)安装。在这之前,教师要先进行示范实验。学生看到两只发光二极管交替亮的现象,好奇与喜悦油然而生,也急于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然而,教师在每一组成功的线路板上设置了故障点。例如:有的是两只发光二极管同时会亮但不闪光,有的是一只发光二极管会亮,另一只不亮;有的是时断时续发光;有的是两只都不会亮;等等。学生顿时傻了眼,只能结合多谐振荡器理论知识以及以往对电子技术的经验积累去综合分析问题。此时,教师要认真引导、仔细分析,让学生自己修正,步步推进,当他们自己运用所学知识排除故障后,求知欲会变得更强、兴趣会更浓、印象会更深。思维敏捷的学生还主动提出:“让闪光快一点,或慢一点要怎么办?”此时,笔者及时肯定了该问题的讨论价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谐振荡器的周期公式下手,找出与周期有关的电阻和电容。于是学生明白:闪光快→周期短→充放电快→电阻、电容小即可;反之就大。也就是说实验时,只要调整它们的大小即可。通过引导、辨析、总结,使学生巩固了大量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尤其加深了对多谐振荡器概念及其相关公式的理解。
(二)糊涂问题清楚教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实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没有定论尚待研究的,有些是要涉及该课程更深更广的知识点,有些是由于教师本身知识或能力的不足而引起的。下面就这几种“真糊涂”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
没有定论尚待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问起这类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绝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例如,在学习“磁场”一章时,认为磁体总有两个磁极,无论怎样分割,总也找不到只有一个磁极的磁体。对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各种想法,此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应向学生说明: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无磁单极体,但科学本身就是去发现,去研究未知的世界,究竟有无磁单极体,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教师的这种“糊涂”不但不损其威信,相反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积极的意义。
电类基础课是深广度伸缩性较大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应恰当地掌握深度广度,不宜一味贪多求深,面面俱到。例如,在《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讲完稳压电源后,有的学生会提出 “电视机原理图怎样,如何识读”的问题,此时,我们应肯定他的好学,并说明电视机中的稳压电源这部分我们暂不要求掌握,它的整机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中进一步学习,这门课只需掌握单元电路。根据学科阶段性质,该“糊涂”的就“糊涂”。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教师知识不足而引起的问题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所提问题未超出电类专业范围,而教师一时没反应过来,或者学生问的问题教师不常涉猎,这时,我们不能为保面子而故意拿一些高深的理论来做挡箭牌,而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也是教师应有的严谨治学的态度。有一位曾接过三相电表的学生问我:“三相电表怎么接?三相电表读数怎样读?”这个问题由于在教学中长期未涉及,也未曾认真思考过,当时,笔者没能马上回答上来,于是就对这位学生说:“我有点遗忘,不敢十分肯定,现在回答你可能不能令人满意,我去查一下相关资料,明天再来回答你。”第二天,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了三相电表的具体接线和电表的读数情况,学生很满意。
“糊途”教学运用的实效性
在电类基础课中,适当地运用 “糊途”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学生学习该课程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由于教师的“糊涂”、学生的“睿智”,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信;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释放了教的“权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理解透彻;第三,在此类教学中,学生通过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
总之,在电类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糊涂”教学,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热衷于探奇的特点,进行一些有意识的 “糊涂”安排,创造生疑的环境,其艺术性妙在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妙在促其主动求得而不是被动接受。可见,在教学“糊涂”艺术中,教师为学生“装糊涂”难能可贵,学生“真糊涂”亦不可怕,因为打造“糊涂”心态终究是为了更明白地教学。
[1]周绍敏.电工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密如,韩祥伟.教学“糊涂”艺术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36-39.
[3]周奎英.巧扮“糊涂老师”[J].江苏教育,2004,(3):35.
[4]张文林.“糊涂”一下又何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1/12):49.
[5]顾华庆.“糊涂”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4,(4):34.
G712
A
1672-5727(2012)04-0100-02
孟建青(1976—),女,浙江诸暨人,浙江省诸暨市职教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电类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