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医学生为主体的“三级培训”急救普及推广模式

2012-01-29吴丽萍陈晓勤施楚君许杰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普及医学院校医学生

吴丽萍,吴 凡,陈晓勤,施楚君,许杰州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广东汕头515041)

论以医学生为主体的“三级培训”急救普及推广模式

吴丽萍,吴 凡,陈晓勤,施楚君,许杰州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广东汕头515041)

依托高等医学院校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由专业教师、医学生、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三级培训”社会急救普及推广创新模式。其中医学生作为三级培训中心环节的主体,在教授社会民众急救技能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了社会、民众、医学生三方兼顾的社会效益。

医学生;三级培训;急救普及

一、引 言

各种急危重症及严重创伤所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且70%280%的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场所[1]。此时,生命处于最危急状态,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研究表明,在呼吸、心跳停止后42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对病人的救治成功意义重大,而超过十分钟,患者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2]。然而,我国目前院前急救网络尚不健全,从打电话、发出急救信号到患者获得救治的时间普遍约1.5h22h,在一些农村地区,时间还要更长。即使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也在10min以上[3]。当专业人员达到时,病人常常失去最佳救治时机,因心肺脑重要脏器缺氧而死亡或伤残。因此,普及基本急救知识,使现场普通民众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第一时间展开自救、互救,是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外现状

早在1938年,德国就确立了“并非伤者必须立即就医,而是医生必须赶往伤者处”的院前急救理念。并以法律规定每个公民必须当义务兵或参加急救义务工作,且要求公民在考取驾照前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急救技能培训[4]。目前已形成由政府、红十字会、消防员、医院、社会团体等组成的多元化急救网络[5]。

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术[6],并立法对参与救治人员提供法律保障。目前美国公民每4人中就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一些地区甚至每3人中有1名急救员[7]。

日本自1982年始设立“急救日”及“急救医疗周”,将急救普及教育列入高中体育科目,包括复苏术、止血法及急救车呼叫法等。

三、我国现场急救普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晚,且长期存在重院内救治、中心救治,轻院前救治、社会救治的情况。2001年,红十字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颁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

近年来,国内开始针对非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但目前培训地多集中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乡镇无法顾及,普及面狭窄;承担培训任务的多为急救中心专业人员,他们担负着繁重的日常医疗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培训对象局限于警员、参加国际赛事的志愿者、导游等特殊人群,培训人数有限。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的普及推广,到2007年,全国救护防病知识普及人数不到1300万人,救护知识普及率不足1%。

四、以医学生为主体的三级培训社会急救普及模式的构建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考官培训基地。2011年又建成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目前有2名教师取得AHA颁发的“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导师”资格。依托技能中心一流的培训设备和师资力量,于2004年9月开始,组织在读医学生,以学生社团做管理单位,深入疾病、事故多发的社区街道、中小学校等地,采用发放宣传册、展板宣传、现场操作演示等手段,对汕头市普通民众免费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受益群众累计达万人;并招募社会志愿者,采用集中授课、录像观摩,现场模拟人实训操作等方式,分期(每期30240人)对其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现已培训志愿者约两千人。以期逐渐建立起以医学生为中心的“三级培训”社会急救普及推广模式。“三级培训”模式分别为:

第一级:专业教师对挑选的医学院大学生进行规范培训,并严格考核合格后录用。

第二级:由考核合格后的医学生(20230名),对社会志愿者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三级:社会志愿者再去对自己身边的家庭成员、同事朋友等进行培训。

其中,医学生作为“三级培训”模式中间环节的主体部分,在社会急救普及推广模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培训内容: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2 tation,CPR),气道梗阻手法解除,外伤出血手指压迫、绷带包扎及三角巾包扎止血法,脊柱损伤伤员正确搬运。所选内容均为简单的基本急救技术,普通民众经过一定培训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在遭遇突发疾病和事故时却绝对实用有效,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

五、优势意义

依托高等医学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起由专业教师、医学生、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三级培训”急救普及推广模式,具有理念创新,管理独到,发散效果强大等优势。

首先,“三级培训”模式基础环节的实施者是医学院校专职教师,不需要急诊专业人员参与,不占用社会急诊医疗资源。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教学经验,其组织培训的效果不输于专业人员。在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尚不丰富的情况下,为全民急救普及培训提供了一条创新途径。

其次,在校医学生作为“三级培训”中心环节的主体,有意愿、有能力承担急救普及推广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担负着我国未来医疗服务的重任,本身具有服务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的责任和职业精神;又有医学专业基础,接受能力强,并且后期急救技能又是必修科目,学习兴趣浓厚;在校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去组织培训,是社会急救普及推广可利用的一股强大力量。

另外,作为“三级培训”第三级的社会志愿者,则是自愿报名,从中学生、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义工组织”中挑选出的优秀人士。自身有着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美德,能够在他人遇到危险时,出手相助。并且各自在家庭、单位、学校、社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起到教育一大片的强大发散作用。

这样,“三级培训”普及推广模式只需有2名专业教师,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通过他们教授的20230名医学生,来影响上千名社会志愿者,而社会志愿者又能带动到他们身边的上万民众,参与到社会急救普及工作中。这种由一到十,由十至百,继之百而千、千而万,逐级发散,其效果不言而喻。而且全程除模型和一些绷带、纱布等损耗外,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收到了“小投入、大收益”的社会效果,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现场急救的全民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利用高等医学院校丰富教学资源,以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为中心,构建由医学院校教师、医学生、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三级培训”社会急救普及推广创新模式,在教育民众,提高全社会现场急救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水平,培养了自己的沟通技能、团队精神,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及职业精神。总之,此模式实现了社会、民众、学生三方受益的良好社会效果,值得推广。

[1]邹 强.呼吸、心脏骤停168例院前急救死亡分析[J].四川医学, 2004,25(3):3072308.

[2]王一镗.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5.

[3]岳茂兴.创伤的现场急救与治疗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 2006,22(9):6442646.

[4]张 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21669.

[5]钱 魏,张传汉.德国院前急救系统[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 (12):113921141.

[6]桂 莉,周 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纵观[J].中国急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6):3252326.

[7]严 光.考察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的启示[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5):421.

Discussion of emergency popularity model of three2stage2training with medical students as main body

WU Li2ping,WU Fan,CHEN Xiao2qin,et al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enter,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515041Guangdong,China)

Based on th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a three2stage2training emergency popularity model,which contains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medical students and society volunteers,has been set up.By instructing the residents with emergency rescue skills,the medical stu2 dents,as the main bodyof such training program,have harvested improved clinic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This model realizes the holistic benefits among the society,residents and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students;three2stage2training;emergency popularity

G402052.2

A

100221701(2012)0620054202

2011207

吴丽萍,女,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感染病临床及高等医学教育。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项目号:杰创20101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2010tjk357)。

10.3969/j.issn.100221701.2012.06.027

猜你喜欢

普及医学院校医学生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