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瘀论治胸痹心痛

2012-01-2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8期
关键词:通阳论治方药

井 利

(吉林省敦化市中医院,敦化133700)

从痰瘀论治胸痹心痛

井 利

(吉林省敦化市中医院,敦化133700)

胸痹;心痛;痰瘀;病机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具体详细阐述胸痹病及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治法和方药。并命名为胸痹心痛,而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的病理产物贯穿其病机之中,其中现代临床病因以痰瘀为多见,故有《病因证治·胸痹》曰:“胸痹之因,……痰凝血滞……。”现阐述如下。

1 胸痹心痛从痰瘀论治的病因病机

1.1 饮食不当及不良嗜好因素致痰瘀生成 现代人生活条件都较优越,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好的饮食习惯等,如饱食及或过食油腻、高盐饮食、少运动、长期静坐、酗酒、吸烟、精神紧张或焦虑等均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中医都可以称为血浊,浊为瘀也、为痰也。因为嗜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不良作息日久均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化生气血,聚湿生痰生瘀,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致心痛。烟酒是辛温有害之品,对人体有害无益且终身不厌。烟酒辛温之品助湿生热,伤脾生痰湿,日久痰浊血瘀生成,胸阳不运致胸痹心痛。近年来的病因调查也证实喜食肥甘、嗜烟酒者其胸痹心痛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现代研究证明,膳食中的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内膜下,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增厚硬化,同时伴有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障碍,继而诱发胸痹心痛。而烟酒对血管的内皮细胞有破坏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都是痰浊瘀生成原因。如《素问·五脏生成》:“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素问·至真要大论》:“民病饮积心痛。”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乙集·嗜酒丧身》云:“酒性大热有毒,大能助火,一饮下咽,肺先受之,……酒性喜升,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不生肾水,水不能制心火,诸病生焉……或心脾痛……”

1.2 内伤致痰瘀生成 内伤致病主要指情志过激,七情异常变化首先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虚损,影响水液的运化和血液运行,产生痰浊、瘀血等致病因子,一旦停阻于心脉便引发胸痹心痛。如晋代王叔和《脉经》:“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重,心中痛彻背,当脐跳手,……此为心脏所伤所致。”现代研究认为,长期的精神紧张因素,可使小动脉持续收缩,造成动脉壁变性增厚,管腔狭窄,血压持久性升高,这些又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内,同时激活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活性物质,并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栓形成,这些因素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1.3 体质因素 先天体虚肥胖、年龄增加,致脾虚痰生、气虚致瘀血内生,痰瘀阻于心脉,胸阳失展,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肥胖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尤其短期内发胖或极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因为过度的体重增加,加重心脏负荷,且肥胖易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患,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另外,肥胖后体力活动减少,妨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故有肥人多痰之说。

综上述,现代医家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病机制多数为痰瘀为患,如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早期、中期以痰证常见,晚期以瘀血维多。沈绍功亦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起居的好逸恶劳,加之气候环境的恶化,使冠心病的中医症候分类发生了变化,痰瘀证比例日渐增加,其易于瘀血互结。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可见血液粘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丙二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

2 胸痹心痛从痰瘀论治的症候及方药

2.1 痰饮闭阻 胸闷重而心痛轻,遇阴雨天易作,咳唾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兼湿者,见口粘,恶心,纳呆,倦怠,或便软等症。治则:温化痰饮宣痹通阳。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去五味子。

2.2 痰浊闭阻 胸闷而兼心痛时作,痰粘,苔白腻而干,或淡黄腻,脉滑,兼有热,则痰稠,色或黄,大便偏干,苔腻干或黄腻.治疗:化痰清热,宣痹通阳。方药:二陈汤加瓜蒌;痰浊有热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

2.3 痰火闭阻 胸闷,心胸时作灼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或秘,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泄火逐痰 宣痹通阳方药:黄连温胆汤加海浮石、海蛤壳化痰火之胶结;心烦不寐,加朱砂安神丸清心宁心;痰火耗伤阴津加生地黄、麦冬、玄参;大便秘结加大黄或礞石滚痰丸。

2.4 痰风闭阻 胸闷时痛,并见舌蹇偏瘫,眩晕,手足颤抖麻木,苔腻,脉玄滑。治疗:熄风化痰,宣痹通阳 方药:涤痰汤上述症候均单纯从痰浊而治,由于痰性粘滞,阻于心胸,易于窒阳气,滞血运,而致痰瘀互结,故于祛痰同时,加活血行瘀之品,如丹参、当归、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等。

3 结语

胸痹心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虽有不同的表现,但多以胸闷、胸痛为主症,临证可结合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明确病名诊断。因中医认为痛症多源于“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诸多医者将胸痹心痛片面地定性为血瘀,治疗也一味地活血化瘀,使其临床思路及治疗受到局限。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过食肥甘(饱和脂肪酸、糖摄入过多)损伤脾胃运化,造成痰浊为患、痰瘀互结为患的胸痹心痛日益增多。此类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闷胸痛,体胖,肢困神疲,多痰涎,舌黯苔腻,脉濡滑或滑。临证须详辨其症,方可准确定性,切不可拘泥于证。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8.063

1672-2779(2012)-18-0092-02

2012-08-02)

猜你喜欢

通阳论治方药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中医论治老年颤证的临床思路
日民众反对医保取消“汉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