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012-01-29戴建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定论中学语文学科

■ 戴建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当今教育界已普遍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创新教育上,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学科教育教学也开始了广泛的理论探讨,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是在我们探讨语文教育中有关创新教育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挑战定论不是目的

有人认为,创新就是标新立异,挑战已有的定论才是目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创新教育应首倡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这才是真谛。

可能有人还会不服气地说:“华罗庚年轻时就指出了过去数学上的一些定理的错误,这就是挑战定论,就是创新。”不错,华罗庚确实能这样创新,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华罗庚,都有他的能力,都有他的钻劲。特别是语文学科,没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要想挑战定论,无疑是痴人说梦。因此,作为我们学生来讲,接受创新教育首先想的不是改变原有结论,而是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才是正途。毕竟我们还年轻,许多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不仅如此,原有的结论也不是容易推翻,那也是凝聚了前人的许多心血创造出来的,是经过他们的认真思考得出来的。况且流传这么多年,也早已经过后人的千锤百炼了。特别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备受众人的关注,挑战定论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那是不是说应当固守原有的知识,没有发展呢?不是的。陶行知早就说过:“点滴的创新固不如整体的创新,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新而不为,呆望着大创新从天而降。”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就拿写作来说,有人就在格式上做了一点小创新,利用数学上证明的形式来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吸引读者。正是这点滴的创新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加了知识,这才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中创新的首要任务。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体现的是一种改革的精神,一种点滴的创新。当然,挑战定论不服输、敢于发掘真理的内在品质,还是值得提倡的。

二、创新的关键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的质疑

善于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看书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广大语文教师应根据这一理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可先让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再组织其他学生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想尽办法,比如采用计分办法进行比赛,并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等方法,以此来激励学生。要知道,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自己的有疑而问。

但在组织学生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提出真正的疑问。不要老提一些作者是谁、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主人公有怎样的品质等千篇一律、毫无意义的问题。宋朝理学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具体讲就是学生的疑问越多,甚至于别人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也能提出疑问,那么求学进步就越快。学而不疑,等于没学,“学则须疑”。只有存疑才能不断思考,思考必能促进学习,进一步创新才能更有收获。

另外,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和创新要求的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正确,这时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错的要注意正确引导,正确的要给予保护和鼓励,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搞好创新教育。特别是当教师难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就实事求是“承认”不懂,切忌搪塞或挖苦打击。例如,语文学科最使人难堪的是字的读音,特别是生僻字,有的教师更是知之甚少,这时教师如能承认自己“不知道”,既体现出教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提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有知识的缺陷,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进行创新。

三、语文创新教育的课堂需要生动、开放、多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在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学会开动脑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朱熹说过:“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可见,只要指引好学生读书,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了。但是有些教师思想上放不开,认为课堂生动、开放、多变会使学生变得不守纪律。这是一种误解,所以真正要做到这一步,广大教师的观念首先要解放。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放得开,但更要收得拢,避免“放鸭子”现象的出现。

说到此,有些教师可能还不以为然,认为是夸大其词。哈曼说:“那些没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过去“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弊端,表面上看来学生在认真地听讲,实际上却没有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而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开放一些的话,就可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单一的“封闭式”教学转变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开放、多变,从多方寻找提高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育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创新。创新教育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责任。

四、中学语文学科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不能被创新教育取代

侯外庐先生指出:“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带动。没有创新的思想,习惯于随大流,人云亦云,就不可能发展科学。”多么有力的语言,给人鼓励,发人深省。但如果以此认为语文学科教育完全是创新教育,这就是一种误解。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甚至某种程度上包括大学本科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这与当前教育界十分热衷的创新教育并不矛盾。

基础教育作为语文学科教育的根本,不是简单的“创新”两个字所能代替的。试想,一个连写作文都错字连篇、结构混乱、毫无逻辑的学生,让他去对写作进行创新,最终还是只会写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意识流”作文。创新一定要有一个发展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

如果我们无视“基础教育”的特点搞专业教育,那是大错特错;一味把创新教育作为中学语文学科基础教育的全部,培养创造的人才,更是大错特错。实际上,今天强调创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将来能发明创造的“预备”人才,而不是现在就能发明创造的专业人才。当然这一点并不排斥“个别”,如一些优秀的少年作家,因为我们还有因材施教原则。但“少年天才”教育迄今还缺乏成功而完整的经验和理论,这也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学语文学科教育首先应继续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全面性、基础性、主题性、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其次才是以培养创造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中学语文学科首先是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不排斥创新教育。中学教育(不唯语文学科)倡导创新教育是应该也是必需的,但绝不是说每一个学科都要培养学生具备创造性的专业能力,或者说让学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我认为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真正宗旨应当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为将来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定论中学语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20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超学科”来啦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粒子输运方程的确定论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