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2012-01-29陈冬娣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智能作文生活

■ 陈冬娣(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建议写作教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当前在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年龄特征,拔高作文要求,造成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虚情假意的现象。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生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是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

一、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作文不是无所作为的玩意,不是无中生有的把戏,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谈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可见写文章的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而且还要求做到准确、严密、快速、简要。这种书面表达能力,主要通过作文训练进行培养。

作文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把作文当成生活的一个部分、一种需要,才会爱写、勤写、乐写。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每次作文,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笔,但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作文写得僵硬、呆板,充满着空话、套话。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身边发生着很多事情,为什么学生总觉得无话可写呢?

究其原因,其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作文指导仍然坚定不移地以取得高分为目标。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自然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其二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学生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事情,不会挖掘身边的题材,不懂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身边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让其白白地溜走了。为此,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如节假日时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母亲节时要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等。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能够增加他们的写作素材,使其在平凡的生活中涤荡心灵。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掘其源、畅其流,充分利用;又要引导学生开其源、节其流,合理利用。

二、作文是学生自我的表达

叶老先生还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作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是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因此,它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别人至多只能给予指导,而不能越俎代庖。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知道作文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科中占着重头戏,可我却从小就为作文发愁。一上作文课,我就头大,每次不是简单两句敷衍一下,就是七拼八凑胡写一通,每次的批语可想而知了。”可见,激发起学生自我表达的主动性是多么重要。

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所有与写作有关的事项,都得自己去做。作文的素材,自己去积累;作文的题目,自己去拟定;作文的角度,自己去确立;作文的主题,自己去提炼,等等。一言以蔽之,要“事必躬亲”,一切都由自己去独立完成。要有自主写作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有关问题,有了有价值的题材,及时记下来;有了新的感受、体验,立刻付诸笔墨;有了一些发现,赶快写到本子上。这样,久而久之,一旦有了需要,就能自觉自愿地完成写作任务。

同时,还要广泛阅读,积累个性化的语言材料。《课标》指出:“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积累语言的材料。”阅读是作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文学作品能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以它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真善美的陶冶和启迪。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作文是学生智能的展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智能的展示过程。

作文是体现学生智能的直接载体。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智能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书也读得多了,生活积累也丰厚了,于是就会产生倾诉、表达的欲望,这种欲望急切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予以展示,作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体现学生智能的直接载体。

作文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最佳途径。在学生智能的展示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思维能力是不同的,有些甚至是差别很大的。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的核心,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创新求异,并将此贯彻于作文教学的始终。比如,许多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都能培养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展示。

四、作文是学生品质的表现

作文是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感情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的一篇作文,往往是其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的集中表现。作文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反映。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写作的阅读和作文讲评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内容,才能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作文应当是真诚的体现,不允许存在虚假,否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因此,作文的第一要求必须是真实的。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充满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但这都是习作者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特别是其生活体验的直接或间接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横加指责,或大修大改,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师要以平常心、真爱心去面对学生的习作,对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充满个性的观点、思想、行为、心理,教师一定要以诚相待。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要给予肯定、鼓励;对过激的、偏颇的,也要在保护积极性的前提下,施以善意的、真诚的帮助和指导。

五、作文是学生创新的动力

作文是学习主体由内向外的一种输出,把自己业已吸收的精神营养,经过心灵的内化,熔铸成一种具有个性特色和生命体验的精神创造。

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学生的写作最能体现其创新思维。最近几年一些地区的中考作文命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新的见解,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你在我心中”“传递”“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都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而且,作文评分细则中都提出了,考生要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提倡个性化表达。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既可以闪烁在行文中,产生思想正确、寓意深刻、内容丰富的好作文,同时也表现在学生对布局谋篇、结构文章的良苦用心之中。

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是自我的表达,是智能的展示,是品质的表现,是创新的动力。语文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作文教学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作文教学,使学生真正“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参考资料:

1.赵厚玉《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中央编译出版社。

2.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智能作文生活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