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胸外伤24例
2012-01-29谷凯峰
谷凯峰
(吉林省德惠市人民医院,德惠130300)
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胸外伤24例
谷凯峰
(吉林省德惠市人民医院,德惠130300)
电视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切口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它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其临床应用已经改变了一些胸外科疾病的治疗理念,尤其在重新界定某些疾病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入路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对伴有腹部损伤的患者,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处理胸部伤,同时剖腹手术,有效地避免了同时开胸剖腹,减轻了手术对患者的打击。尤其是合并伤多、年老体弱及肺功能差的患者,使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电视胸腔镜手术;胸外伤;外科学
电视胸腔镜手术是在电视影像监视辅助下完成过去由传统开胸进行的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开刀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其本质与开刀手术的原理相同,但改变了传统的手术入路、分离步骤、结扎与缝合方式以及手术过程中的观察方式;是术者在直接影像或间接影像引导下所完成的各种诊断与治疗技术。笔者结合实际病例资料谈谈诊治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胸外伤手术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其中车祸12例,高处坠落6例,自然发病10例;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血气胸,10例单纯性血胸,5例双肺挫伤伴部分肺不张,5例双侧血气胸伴部分肺挫伤或创伤性湿肺,其中4例合并胸腹联合伤。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和手术方式进行体位选择。切口设计原则:①第一切口不可过低,以免伤及腹腔内器官;②切口间不可相距太近以免器械互相碰撞;③三个切口间呈三角形排列,与病灶呈倒三角形。侧卧位是最常用体位,术中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一般做3个1cm长的小切口,将放置胸腔镜的切口选在腋中线至腋后线的第6和第7肋间,待明确病变部位后再确定另外两个切口的位置,切口间距10~15cm,应呈三角形分布。仰卧位是同胸骨正中切口体位。适用于前纵隔病变手术和双侧胸内病变二期手术的病例。将放置胸腔镜的切口选在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其余切口按上述原则安排。半侧卧位是仰卧后将一侧之背部垫高30°~45°或旋转手术台达到需求之体位,适用于前纵隔、心包、心脏手术。应用电钩、电凝棒、钛铗,腔镜用切割缝合器等器械,结合腔镜下缝合技术。术后均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手术时间1~3h。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观察胸腔引流液体量、色泽、气体情况。
2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术中出血平均约100ml左右。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置管时间3天左右,住院时间5~10d;术后随访6个月,远期未出现胸部手术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胸腔镜探查可用于多种胸部疾病包括胸膜、肺部、纵隔、心包疾病以及胸外伤的诊断;它可将胸腔内病变情况清晰地显示在电视机上。术者不但可以直视判断病变的性质,而且基本上都可以获得满意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电视胸腔镜与传统胸腔镜的最大区别就是它不但显著提高了胸腔镜诊断的准确性和应用范围,而且更多的是用于胸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后者则是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最大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①胸膜疾病:胸膜病变是最适合经胸腔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胸外科疾病,包括胸膜腔感染脓胸,胸膜间皮瘤,转移瘤,外伤及液、气胸等。②肺部疾病:包括肺活检术,肺良性肿块切除,部分肺癌手术,以及目前作为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的肺减容手术。③食管疾病:包括食管平滑肌瘤,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④纵隔疾病:一般直径小于5cm的纵隔肿瘤都可试行胸腔镜手术。
本组资料显示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有很大优势,手术进胸时间短,视野清晰无死角,对出血和漏气的处理方便快捷,再次探查率低,特别对于开放性胸部外伤,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严重胸闷的清醒患者,入院后可立即在局麻下经伤口置入胸腔镜探查伤情,明确诊断,进行快速处理。局麻费用低,时间短,经原口插入胸腔镜和吸引管吸除积血后可探查气道、肺、心包、纵隔及膈肌,明确伤情及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若无需进一步处理可退镜置管。若需开胸或开腹,再改全麻,笔者认为急诊局麻下胸腔镜探查,即使仅作为简单探查,对患者也是有益的。
胸腔镜手术是眼看监视器手在胸腔外,利用特殊器械进行非直接接触操作的半虚拟化手术。术者必须要训练眼、手和镜下解剖;认真学习好胸腔镜手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多观摩知名胸腔镜医生的手术示教,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把握住胸腔镜手术的精髓。作为尚在完善过程中的新技术,胸腔镜适应症和手术方法一直处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的进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时的参加高水平胸腔镜学习班和交流会,多观摩高水准的手术演示,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1]王安,李强,何健行.微创电视胸腔镜手术75例临床研究.中外医疗,2003, 9(1):32-3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8.033
1672-2779(2012)-18-0046-01
杨燕平
20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