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2012-01-29董开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爻辞易经周易

董开全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董开全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院,临沧 675805)

《周易》;《黄帝内经》;天人合一;中医文化

天人合一,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依赖自然界得以生存,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作用于人体。《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以天人合一的观点来阐述致病、生病与医病及强身健体的机理。“医易同源”,《黄帝内经》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家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

1 《周易》简介及天人合一观

1.1 《周易》简介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天、地、人之学,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是由“八卦”(也称“经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由阳爻(—)和阴爻(--)二爻三叠而成,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接着,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称为“爻”。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易传》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共有10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彖》主要用以断定一卦之义;《象》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文言》是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系辞》为《周易》经文之外,解说全书义理的通论,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说卦》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序卦》是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所作的说明;《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其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

1.2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

1.2.1 人是自然的产物 《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又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根本,万物是由天地产生的,万物包括人类,人类的男女正是天地产生万物之后依次衍生的结果。《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之间阴阳相互作用,就化生万物。男女交合,万物产生,这是创造化生万物的源泉,产生万物的根本。

1.2.2 社会人事要效法自然规律 《易经•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如豫卦彖辞:“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顺”。天地以顺动,即天地按照规律运动,所以日升月落、四时更迭、动有常则,由此推及人事,受到天地以顺动的启发,有德之君(圣人)也要按照人事规律治理国家;刑罚清明,百姓才会悦服。又如《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1.2.3 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 《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八卦”视自然界为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卦有上、中、下三个爻位,用以表示上天、下地、中人通。天、地阴阳之变,人与天地之气交便成“天人合一”之一体,以表示某一事物或现象。

《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皆由六爻组成。初爻、二爻为地位;三爻、四爻为人位;五爻、六爻为天位,此即天地人三才。六爻卦象反映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顶天立地的“人”作为宇宙万事万物的一部分,居于宇宙天地之中,便与宇宙天地溶为一体。

《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以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以成卦,分阴分阳,继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昔日圣人作《易经》时,将以顺从性命之理,所以确立了天道为阴与阳,确立了地道柔与刚,确立了人道为仁与义。兼备天地人三才六画而使之相重,因此《易经》六画而成一卦。分二、四、上为阴位,分初、三、五为阳位,六爻之位,更迭使用刚柔,故《易经》六位之阴阳刚柔顺理成章。

2 《内经》天人合一观

2.1 论人生命之形成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天”(大自然)的“气”合“地”的“气”而生成的。人虽生存在地上,但也丝毫离不开天,需知天地之气相互作用,才产生人类。人如能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就能与自然界的一切保持协调,获得生命的动力。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心肺,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五味入于脏腑,及于体表,使人体各器官得以营养,因而气血充沛,神志聪慧,容光焕发。而五味五气的来源在于天地之间也。

2.2 论生理变化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尿与气。”说明自然界的春夏阳气发泄,人的气血就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驰,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人体的气血就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界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人体水液代谢与生理活动密切关系,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天的清轻之气与肺相通,地的水谷之气与咽相通,风木之气与肝相通,雷火之气与心相通,溪谷之气与脾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

2.3 论病理变化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说明人在春天多出现鼽衄之病,夏天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多出现直泻无度的洞泄等里寒病,秋天多出现风疟,冬天多出现痹厥之证。

自然界的昼夜变化,对疾病也有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甚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说的是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阳气存在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素问·咳论》云:“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2.4 论疾病诊断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春日浮,如鱼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春季的脉上浮在外,有如鱼游波中;夏季的脉在皮肤中,洪大旺盛,充满指下,如同夏季万物繁荣茂盛的样子;秋季脉见微沉,似在皮肤之下,就好像蛰虫要入穴潜伏一般;冬季的脉沉伏在骨,就好像冬眠的虫子密藏不出,人们也深居在密室一样。

2.5 论疾病治疗 治病时必须与大自然相适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的是以下道理:必须首先确立岁气的太过和不及,宜补则补,宜泻则泻,不要干犯天之和气。具体用药时还要注意病人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素问·六气正纪大论》),其中,“用温远温”,是指用温热性药物时,要注意天时的寒暖影响。

《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高明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必须通晓天地间阴阳之气的变化,四时寒暑的更迁。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谓万物化生,不能以人力代之,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亦不可随意违背。治疗疾病在于顺自然之道,协助而非替代人体调节机体的生化机能,不可违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

2.6 论防病养生 人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摄生保健之道,以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这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之一。自然变化,四时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人类要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道,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而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与规律调摄养生的具体方法,并指出逆之则伤脏,会引起诸如寒变、疟疾、飧泄、痿厥等病变,酿患无穷。

3 结论

综上所述,《周易》与《内经》均有天人合一思想。《周易》是一部天地人之学,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社会人事要效法自然规律,天地人三位一体。《内经》主张医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内经》认为,人的生命形成、生理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防病养生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说。《周易》与《内经》的最大共通点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2011-12-10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66

1672-2779(2012)-02-0093-03

(本文校对:王治华)

猜你喜欢

爻辞易经周易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易经》家人卦九五爻之考究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甜甜的“蝴蝶茧”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