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增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之策略
2012-01-29向敏
向 敏
(山东工商学院编辑出版系,山东烟台264005)
1984 年,在胡乔木同志的倡议之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少数高校首先开设编辑学专业,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迄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如今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办学规模日渐庞大,开办院校从当初试行的数家发展到今天的130余家,每年培养的各层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达5000多人。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编辑出版专业也不例外,一方面是大量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另一方面则是出版企业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冷落.由北京大学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只有15%。由此可见,如何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理应获得出版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文试图就如何提升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应对策略。
一、理清专业理念
编辑出版专业理念是出版专业创办与发展的灵魂,正如有学者指出,“出版理念就是指出版思想、观念和意识,它是出版科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它也影响着出版学及出版业的发展路向。”随着改革开放和出版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市场营销观念在出版业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这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许多人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出版专业理念截然对立起来,认为前者属于市场经济,后者属于计划经济,诸如“只要不违法,赚钱才是王道”、“一切围绕码洋转”等片面观念在许多出版人心中生根发芽。一些出版机构和出版人在开展出版活动时首先着眼经济效益,在获得丰厚经济回报的前提下才会考虑社会价值,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自然也会影响到一些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要提升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编辑出版专业师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专业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出版业中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出版的本质是通过传播优秀出版物来传承文明,实现公民的权利和人类的理想,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在重要性的比较上,社会价值毋庸置疑排在第一位,经济价值排在第二位。或许这是一个不言自明、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和明晰此种理念对于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目标,进而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将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符合出版业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也就是首先培养有文化坚守与文化判断力的文化出版人,其次才是培养优秀的出版营销、经营管理者。如果将经济价值放在第一位,那么未来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中多是精于营销管理的商人,而缺少真正对文化建设有贡献的出版人,这种状态是不稳固的,也必然是不长久的。其次,要将出版理念的文化特性贯彻到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活动中。宏观而言,就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将复合型人才作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些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出版物编印发的全过程,而且要打破学科界限,全面地发展自己,以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具体而言,就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最好能辅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拿到第二学位,这不仅针对出版企业招聘员工注重学科背景的现实,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编辑出版专业多是以培养书刊编辑为主要目标,而在传媒产业中,书刊出版企业人才需求总量有限,如果从大出版的角度看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毕业生流向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单位,他们的就业面无疑会宽很多。
二、改革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经营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贸易等课程(部分高校各类课程设置见表1)。这些课程虽有其必要性,但是相对于发展迅猛的传媒产业则显得陈旧与滞后,特别是在电子与网络出版蓬勃兴起的今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新媒体理论与应用的相关课程。而不少针对出版行业用人情况的调查报告都显示,出版行业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也就是说随着出版业越来越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懂编辑出版知识,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当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表1 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分类比较 (单位:门)
从表1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还是偏重出版理论、语言文字和编辑业务方面,这与20世纪80年代培养文稿编辑的办学初衷吻合。笔者以为,我国目前的编辑出版课程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少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强化核心业务课程(如编辑业务、出版业务、发行业务),特别是技术方法课程(如印刷技术、装帧设计、网络技术)的开设。这符合编辑出版专业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特性。国外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可供我们参考与借鉴(见表2)。二是面对“全媒体出版”的现实,在课程设置上扩大电子和网络出版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课程比例。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家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院校都要在各个领域上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与突出。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就是顺应数字化时代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出的多层次、多样化要求,同时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强大的工科背景,充分利用该校人文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子商务学院的教师与设备资源,将编辑出版专业方向定位在电子与网络出版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2 国外编辑出版专业课程分类比较 (单位:门)
三、强化实践与就业指导
编辑出版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专业实践方面的指导。国外编辑出版专业多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如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就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大量实习、业内打工、工作的机会,据2009年6月该校出版专业网站显示,许多机构都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如,世界银行需要实习生2人;牛津大学出版社需要实习生3人;麦克米伦出版公司需要实习生15人。国内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也意识到实践对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纷纷采取各种办法拓宽实践途径,如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专门聘请青岛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担任院长助理,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该专业可供学生实习的岗位多达百余种,2010年安排学生实习平均达1.6次/人。此外,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及编辑出版院系还要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就业指导看作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临阵磨枪,草草收场,这也是许多学生对就业指导感觉不满意的重要原因。据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2005年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较低,感觉满意与很满意的占11.39%,感觉一般的占47.15%,而感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41.46%。香港一些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接受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然后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参照测试结果为学生量身定做指导计划,对其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出版企业相继完成转制,整个行业的变化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唯有理清专业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践与就业指导,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出版业的需求,成为出版企业急需的人才。
[1]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编辑学刊,2006(5).
[2]师曾志.网络环境下出版理念的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3]张子中.论编辑出版的专业理念[J].出版发行研究,2009(10).
[4]张晓新,张彬.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裴璐.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新解[J].出版广角,2009(6).
[6]孙艳华.现代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编辑之友,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