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伤寒论》理论治疗急腹症的体会
2012-01-28胡德富郭赞秋
胡德富 郭赞秋
运用《伤寒论》理论治疗急腹症的体会
胡德富 郭赞秋
(四川省叙永县中医医院,叙永 646400)
急腹症;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首先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其所创的方剂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还在被广泛使用,疗效卓著。《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腹痛的论述很多,分散在多个章节中,其中一些辨证、治疗方法对急腹症的诊断与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平时在治疗急腹症中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1 正确理解《伤寒论》中关于腹痛的描述
仲景关于腹部症侯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类:
1.1 悸动 为腹部悸动感,或有上冲感,或切诊时,手指感到跳动或搏动、波动等,分为心下悸与脐下悸。脐下悸指脐下约二横指处有悸动感。此可以是病人自我感觉似有物跳动或伴有上冲感,亦可以是按诊时手指感觉到的跳动或搏动。脐下悸在《伤寒论》有关1条,在《金匮要略》中有2处。心下悸:指胃脘部即中上腹部的悸动感,心下悸在《伤寒论》中5处可见。
1.2 腹胀满 腹,仲景讲的腹部的范围指“从心下到少腹”(《伤寒论》137条),即胃脘至少腹部出现满、胀、里急、痛等。《灵枢·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可见胀从望诊可得知。因此,腹胀、腹满的病人,腹部望诊可见膨大充盈,切诊按腹时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强。腹胀满或腹满在仲景书中颇为多见,如腹满,《伤寒论》中有25处,《金匮要略》有18处。
1.3 胸胁苦满 胸胁,大致是指腋下、前胸中下部位,亦包括肋缘下;苦,即苦于之意,即这一部位满闷、胀满不适的症状,部分病人切诊可见硬满,或引起病人胀闷、疼痛等。如《伤寒论》231条说:“……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其他的提法有:“胸胁满”、“胸胁烦满”、“胸胁逆满”、“胸胁苦痛”等,
1.4 心下痞硬 心下,即胃脘部,相似于现代医学的剑突下至脐上这一区域,正如《说文解字》所说是“在身之中”。痞,指满闷窒塞之感,按之软。硬,按之当有坚实之感。故心下痞硬是指中上腹部有自觉满闷窒塞感,按有坚实;或满闷窒塞感加重,甚则疼痛;如病人无自觉症状,但按诊时产生满闷窒塞感,甚则疼痛,此种亦称为心下痞硬。但一般病人无疼痛感,或疼痛较轻,心下痞硬、心下痞在《伤寒论》中有10余处可见。此外,还有心下石硬、心下痞坚等与心下痞硬相类似,但切诊时坚实之感更盛。
1.5 腹痛 既指自感腹部疼痛,亦指按之疼痛,有按之痛甚,亦有按之痛减;有得食痛甚,亦有得食痛减;有得寒痛盛,得热痛减,亦有得热加剧:有时痛时减者。如《伤寒论》137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340条:“小腹满,按之痛”,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时复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中寒气,雷鸣切痛”,及“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等等。范围涉及全腹、中上腹、脐周、少腹等。
1.6 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 少腹,指脐水平线以下,至耻骨联合及左右腹股沟以上区域。《伤寒杂病论》对少腹疼痛有各种各样的提法,如少腹满、少腹满痛、少腹坚痛、少腹硬、少腹硬满、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少腹弦急、少腹拘急与少腹肿痞,其中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在急腹症中较为常见,故为代表。硬、满、坚等词的含义应相同或相似。急结与弦急、拘急的含义相似,是指疼痛较剧,有较为明显的切痛,腹壁按之坚满(相似于现代医学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1]。
2 疼痛部位与内在的脏腑有密切关系,与六经传变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2.1 心下(即胃脘部)之疼痛或胀满 为结胸证或痞证,结胸证有较剧的疼痛,痞证为痞满闭闷感,或伴有轻微疼痛。如《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说明结胸证病在心下,症状为疼痛伴有硬满。151条“脉浮而紧,医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濡,但气痞耳。”说明无疼痛或疼痛轻微,以自觉痞满闭塞为主。
2.2 胸胁苦满 胸胁,沿左右肋骨弓缘向上直至乳下,部位当属少阳经所在。在这一部位有满闷不适,既可是自觉症状,又可以是一个他觉的体征,即切按胸胁肋弓下缘,向乳头方向推进,可感到抵抗,并或引起病人胀闷,甚则压痛。伤寒论原文中的描述有:“胸胁苦满”、“胸胁满”、“胸胁烦满”、“胸胁逆满”、“胸胁苦痛”等当属此候。
2.3 绕脐疼痛 为脐周围疼痛,部位在胃以下,少腹以上。当属阳明经所在部位。
2.4 少腹疼痛 原文多描述为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少腹,指脐水平线以下,至耻骨联合及左右腹股沟以上区域。描述少腹部的腹候,《伤寒论》中有6处,《金匮要略》中有8处,共有10种不同提法,如少腹满、少腹满痛、少腹坚痛、少腹硬、少腹硬满、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少腹弦急、少腹拘急与少腹肿痞,其中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主要属客观体征,故为代表。此处之硬、满、坚等词的含义同前。急结与弦急、拘急的含义相似,指腹肌紧张明显,按之抵抗强,并伴有较强的压痛。
2.5 全腹疼痛 从心下至少腹疼痛,如“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多为热结阳明,腑气不通,多属重症。
3 病因病机
3.1 寒凝腹痛 如102条之“腹中急痛”,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又如340、352条为少阴寒证之腹痛,其症见“小腹满,按之痛”,“内拘急”。所谓“内拘急”指腹中拘急疼痛,同时伴有四肢厥冷,身冷恶寒,神疲倦卧,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等症。病机为下焦阳虚,寒凝气滞所致。
3.2 热结腹痛 138、139、140、141条为结胸证腹痛证治。辨证要点为“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并伴有大便秘结,心烦口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燥,脉沉紧等症。病机为水热互结。
3.3 血瘀腹痛 109、128、129、130条为太阳蓄血证之腹痛证治。其症有“少腹急结”,“少腹当硬满”,“少腹硬”,“少腹满”,兼有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微而沉或沉结等症。病机为瘀热互结下焦。
3.4 肝郁腹痛 如98、99及318条,为肝气郁滞之腹痛证治。辨证要点为“或腹中痛”。原文虽列为或然证,但临床所见多为主证。还伴有手足不温,胸胁苦满,不欲食,或泄利下重,脉弦等。病机为邪犯少阳,肝胆气郁,气机不展。
3.5 食积腹痛 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无力,宿食不化,壅滞肠胃所致。如243条云“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由此,213、241、251、256诸条所论述的阳明腑实证之腹痛,亦本于宿食也。其辨证要点为“腹大满不通”,“绕脐痛”,“腹满痛”,“腹胀满”。伴见便秘,潮热,甚或谵语,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等症。病机为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气机阻滞[2]。
3.6 虫扰腹痛 蛔虫寄生肠中,得甘、遇寒则绞结成团,梗阻肠道,致腑气不通而痛。338条论述了蛔厥腹痛的证治。辨证要点是心下痛,时发时止。发作时,症见剧烈腹痛,辗转不安,心烦呕逆,四肢厥冷,脉沉伏等。病机是上热下寒,蛔虫内扰上窜,气机逆乱所致。
3.7 阳虚腹痛 阳虚腹痛多因肾或脾胃阳虚,腹内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阳虚生内寒,故阳虚腹痛往往兼有寒凝,且阳气愈虚,内寒愈盛,腹痛愈剧。如273、277及279条为太阴阳虚腹痛之证治。其辨证要点为“时腹自痛”,“腹满时痛”。有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等症。病机为脾阳不振,气机不畅所致。另317条可见少阴虚寒之“或腹痛”,病机为少阴阳衰而兼有寒凝湿滞所致。
4 临床意义
4.1 判断预后 仲景用腹证以判断预后,辨病证之轻重,辨疑证、难证、死证,辨传变。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伤寒论》:“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167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条)。“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385条)。
4.2 指导治疗 仲景运用腹证来确立治则,指导遣方用药,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伤寒论》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365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并以腹证来作为治疗的宜忌,如《伤寒论》205条云:“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从这些例子中可见仲景根据腹候来决定治疗采取或先里后表,或先表后里,或先本后标,或先急后缓,或提出治疗禁忌。
[1] 柳河中.运用伤寒论阳明之下法治疗急腹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01):23-24.
[2] 赵瑞国,党正祥,曹思之.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扭转87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81,(12):32-34.
2012-02-1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7.104
1672-2779(2012)-07-0153-02
(本文校对: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