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俱进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2012-01-28尹晓敏

浙江经济 2012年3期
关键词:浙江设置人才

□文/尹晓敏

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相比,浙江高校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仍显滞后,专业布点不合理导致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专业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建立

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和关键支撑,伴随浙江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调整和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人才支撑的高校改革其专业设置,优化其专业结构,使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专业结构调整的背景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浙江“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则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十二五”时期,浙江仍将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这一时期浙江产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工业素质和层次,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作用,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软化。

近年来,浙江省内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大力加强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较好地满足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与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要相比,浙江高校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仍显滞后,专业布点不合理导致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建立。

具体地说,近些年,浙江一些高校专业设置及其培养规模的确定,带有较大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是从自身拥有的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资源和条件出发,或是迎合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专业选择的“偏好”决定专业设置及招生数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一些高校在利益驱动下,甚至置基本的办学条件和质量要求于不顾,任意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数量,而对一些生源暂时不足的专业实施停招或停办等。还有一些高校在专业数量方面求大、求全,轻率上马新的专业,导致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出现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而在校生比例仍逐年攀升的现象。

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

大力建设一批与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十二五”期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定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达到5000亿元,占生产总值12%,到2020年,占生产总值20%,基于此,浙江高校应当大力建设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浙江在未来国际竞争和区域发展中赢得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优先发展以电子信息、医药、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要达到2万亿元以上,总量要比2010年翻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浙江高校要根据国家和本省当前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优先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已经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充实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输送合格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高的成长性,并以此有力推动浙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加强培养紧缺人才的专业结构调整。据调查统计,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最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1)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的外语、营销、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2)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环境保护、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3)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4)获取国际认可的职业或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才,以及高新产业等加工企业所需的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浙江要大力支持高校建立或改造上述专业,各高校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有重点地选择开设上述相关专业,已设有上述专业的要着力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

积极保护优势专业。优势专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师资、设备等教学力量优势的专业;另一种是具有地方资源、支柱产业等经济力量优势的专业。对前一类专业中的基础学科专业应当予以保护,并采取按理论型、应用型分流培养的办法;对后一类专业要坚持“外延式为主,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办出地方特色,如绍兴文理学院的轻化工程专业、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印刷技术专业、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类专业、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建设要借助服务区域经济的优势,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培育专业生长点,填补专业空白点。一方面,浙江高校要大力培育专业生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对具有较强社会需求和良好发展势头的专业,实行重点建设,促其加快成长,成为新兴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另一方面,浙江高校要积极填补专业空白点,拓展专业空间。根据浙江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教育部专业目录之外确实需要举办的专业,省教育厅在加强指导的前提下应鼓励高校积极试办。高校要敢于并善于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通过专业复合,形成一些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

加强专业群建设。浙江高校应当根据本省主要行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整合专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按专业大类建设好一批代表本校办学水平和主要服务领域的专业群,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办好优势专业,扶持发展新兴专业,推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依托和相互渗透,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健全调整运行机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良性运行机制需要省内各高校、省教育厅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建构。

高校应充分认识专业结构调整对学校生存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战略要求、办学定位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分年度制订详细具体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实施计划,扎实推进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加快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建设。依托国家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浙江应加快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信息资源库,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等信息,便于高校根据浙江产业结构发展走向和学科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有效机制。省教育厅在充分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应继续依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全省专业布局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适当限制布点比较集中且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趋于饱和的专业增设新点,严格控制专业布点过多、招生培养规模过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增设新点,另一方面对高校申办有利于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升级的专业予以政策倾斜。

猜你喜欢

浙江设置人才
人才云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