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为例

2012-01-28沈吉英

浙江经济 2012年11期
关键词:校地创园浙大

□ 文/沈吉英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地方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以人才培养、使用为抓手,从教育培训、人才配置、科技攻关、成果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推动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于2000年建立以“名城名校、携手共进”为主题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从地区分布来看,近5年浙江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浙江省内就业所占比重均在64%以上,在杭州市就业的比重则占了省内的67%以上,浙江大学已成为杭州市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就与人才培养、使用而言,“校地合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如杭州市近年动漫产业、物流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杭州市“十二五”规划中又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浙江大学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近两年开设的“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及“海洋工程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均是对杭州需求的一种回应。在教学环节中,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建实习教学基地130多个,安排学校的干部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挂职锻炼,共同探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和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联合创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1999年7月,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这是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探索合作办学新途径的一次尝试,目前已实现“千亩校园,万名学生”的阶段目标。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现有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70余个专业方向,在杭州市和浙江省各地建立了20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校10多年来为杭州市输送了大量应用性高级人才。

——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杭州市2010年7月在城西成立了海创园,浙江大学为此建立了“浙大海创园人才驿站”,对来海创园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聘任为浙大教授,可充分利用浙大实验室、科研、人才等资源助推项目发展。目前浙江大学充分发挥人才队伍作用,为杭州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咨询服务,与杭州的科技合作中实现了4个“80%”——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中,由浙大承担或参与的占80%;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IT龙头骨干企业中,浙大教师参与合作或创业的占80%;杭州农业龙头企业中,与浙大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占80%;杭州市农业科技项目中,由浙大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占80%。

杭州市与浙江大学“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有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学校发展。从两者的合作实践来看,“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成功,需要战略合作关系支撑。地方政府掌握的资源较多,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校地合作”的深度、广度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更多取决于“政府”的行为选择。杭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向纵深化发展,与杭州市政府对合作的重视及资源的投入密不可分。

二是“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成功,需要完善的领导机制。杭州市与浙江大学“校地合作”的推动及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都得益于领导机制的有效运转。从组织架构来看,合作双方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下设办公室及相关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协调、规划校地合作各项具体工作,每年举行正式会议商讨合作问题。

三是“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成功,需要拓展外延空间。通过充分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两种资源,将人才培养放在广阔的学校外部世界,将人才培养推进到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争取与国内外高校联盟、企业、海内外校友、国内外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形成多管齐下的“多元制”人才培养格局,推动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

四是“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成功,需要着力于高校改革。改革学分制,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潜能;改革教育课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转变。

猜你喜欢

校地创园浙大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山西农谷青创园次第花开迎春天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留创园发展有了“操作手册”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住建部考察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