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未来需要的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2012-01-28吕昌民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山东淄博255130
吕昌民(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处,山东 淄博 255130)
随着国家教育的纵深发展、改革和师范院校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和师范生全面成长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仍无法紧跟形势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学校的许多教育管理措施难以被学生接受,管理教育与学生实际现状及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因此,认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积极创新,建构适应未来需要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招政策的变化和对师范类教育的重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生源质量有了明显下降。不同年龄层次、生源类别和社会阅历的人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下,师范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成长意识以及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有许多特殊的心理特点,如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自私自利,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贫困学生的增多、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就业压力的加大等一系列新情况的出现,使得原本单一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未来师范生教育培养的发展趋势。
(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展滞后
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师范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封闭式、管制式、保姆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严重滞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学生管理需要。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把学生看作教育管理的对象,忽视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独立性变差,个性发展遭到遏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这种管理人员和学生相对立或不平等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经验不足
“在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项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的工作。”[1]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育管理人员总是作为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去协调处理好各项工作。然而,在现有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中,基本上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这些管理者,虽然年龄上与学生相仿,不存在代沟,但是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往往事倍功半。同时,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在学校中的地位、发展和待遇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并导致其管理积极性不高、责任心缺失,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如何选择与创新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大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数量增加背后的学生素质问题,特别是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降低、道德水平下滑、学习风气不浓、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回避的现实。对出现这些状况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如何把握管理的尺度甚至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就成了教育管理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如何有效衔接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当前,师范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技能培养、日常事务管理、团学活动、辅导员工作等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并不关心,他们的内心当中形成了只教书、不育人的心理定势。再者,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由于专业上的差异,只强调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却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这又使得学生不能信服部分学生教育管理人员。这种脱节现象,最终促使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规范性、各类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鉴于此,学生教育管理的合力也就很难形成。
(三)女生的教育管理如何有针对性开展
“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性别角色的影响,在个体特点上普遍表现为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情感脆弱、自我焦虑感高、自我防范意识淡薄等。”[2]在师范院校中,女生人数及其所占比重较大且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在学生管理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我们虽然结合这一特点多有关注,但关注的着眼点大多在于方法、手段、载体、形式等方面,很少考虑到女生的实际状况及性别方面的独特需求。总体而言,学生管理和教育仍延续传统的男女划一、以男为主的模式,在学生锻炼、娱乐、休息、饮食,乃至宿舍卫生、安全管理等日常生活方面,较少考虑女生的实际需求。在学生社团与学生自治组织中,女生参与尤其是发挥主导作用的机会较少。针对女生更为隐秘的心理状态和更容易产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和手段。这一整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在无形之中宣扬和传播着男性价值形态和标准,压制了女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笔者认为,专门针对女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四)如何加强对学生特殊问题的教育管理与引导
首先是贫困生问题。由于师范院校生源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贫困生问题更显突出。贫困生走进大学校园,不单给学校,也给社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帮助他们渡过人生的困难期?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如何使将来走出校园的他们和其他同学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每一个贫困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是大学生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相关研究指出,师范院校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学校生活适应、学习方法、应试、应对挫折、人际交往、生活消费等方面存在着心理困扰,少数学生存在着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焦虑、自卑、冲动、孤僻、抑郁、嫉妒、猜疑、执拗等现象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的“心灵杀手”,厌学甚至轻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大量的事例给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并渗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第三是大学生恋爱问题。据某师范院校进行的小样本调查中,中高年级大学生中谈过或正在谈恋爱的学生比例较大。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恋爱引发的种种问题和不良行为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学习成绩下降、交往范围缩小、男女交往不文明、人际关系紧张、越轨行为、租房同居、失恋报复、轻生等等不一而足。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引导并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恋爱观,如何帮助其学会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又是摆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特殊问题。
三、适应未来需要的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强化人本服务意识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所注重的是教育管理者的优先地位,强调个体对群体的服从,认识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权益。这种模式往往把学生作为规范和约束的对象,要求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的要求,以不出问题作为管理的目标,不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忽视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既不适应目前师范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也不利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学生的内涵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缺少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世界和个性发展,与学生进行全面沟通,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创建条件。同时在学生中实行激励机制,诸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等,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强化服务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空间,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并为他们提供一种特殊的成长服务,是教育管理者必须形成和执行的,且适应未来需要的新型工作理念。
(二)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和素养提升
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以外,还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思想动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涉及的是学生行为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求管理者全身心的投人。只有喜欢和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才会调动自身各方面的潜能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喜欢和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到从事学生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在工作中发扬奉献精神。其次是较强的社会活动与组织能力。社会活动与组织能力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他们给学生提供的学业资助、人生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各种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服务不是凭借管理者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做到。第三是开拓与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拓创新是管理者融入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教育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要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指导和服务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富有开拓意识与创新意识,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第四是师范院校要不断加强专、兼职政工队伍的建设,提高专兼职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既要让专、兼职政工干部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待遇都有比较稳定的保证,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全面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要求。
(三)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对学生都有教育指导的责任。”[3]在学校中,无论是教学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师范院校唯有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强化教育管理,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围绕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来实施素质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这样才利于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范专门人才。另外,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涉及到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调动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争取舆论支持,正面舆论引导,以形成良好的育人大环境。
2.领导重视,分工明确
实现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建设的华美转身,离不开领导的引领和重视。因为,领导的重视往往会带动学校整体管理氛围的重视。另外,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思政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也是实现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因为,这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学生工作良性系统。还有,应该建立以党委领导挂帅,校、(院)系各级领导具体实施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局的高度规划全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明、同心协力、多管齐下,为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这样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强化领导重视的具体环节。
3.体制创新,规范管理
实现体制创新和规范管理,就是要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学生工作原则,通过将教育落实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为教育。只有两者相得益彰、互补互促,达到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目的。实现体制创新和规范管理,就是要积极推进各项制度、规范等体制的创新,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体现在学校工作要求、师德规范、校园文明公约、大学生行为守则等之中,使师生员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结合师范院校贫困生问题突出,建立健全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建立捐资助学机构等。另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扶贫济困,开辟第三产业等多种服务途径为贫困大学生解决衣食之忧,使他们安心学习。再比如结合大学生就业现状,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转变观念,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等。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教育引导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通过规章制度等外在力量约束人的行为,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
4.搭建平台,自我管理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4]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搭建平台,实现自我管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二十一世纪逐渐进入了知识与信息并存的时代,师范院校只有为社会输送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要想培养学生勇敢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性。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首先,师范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以社团和学生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围绕学生会这一龙头社团,以学生干部为中坚力量,在各个院系内组建院系学生会以及多个职能部门,提高各院系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设一些部门,赋予新部门新的工作内涵,以扩大对大学生的管理覆盖面,使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渗透到学生日常自我管理中。也就是以校级骨干社团为中心,组建院系级的分会社团,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母舰”式社团管理模式。作为师范院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以“理论学习型”为主的的龙头社团,建设以“科技、文化、社会公益”为主的校级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艺术协会、心理健康协会、自强社等,师范院校应以这种类型的社团为主体,建立各学院和各系的分会,从而形成种类多样、形式多样的学生团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目标,分别参与到这种社团活动中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其次,应重视虚拟网络社区自我管理模式的建立。如学校BBS、特色网站等,可以此为主要途径传播文化理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实现了异时异地人员的无障碍交流。作为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高校,网络更是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便利。学校将BBS和校内网站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提高传播覆盖面,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此外,学校或院系还可以建立职业规划网、心理咨询网等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并制定相应的虚拟网络管理制度或条例,完善各种培训知识和奖罚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就为进一步弘扬民主道德意识,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完善自我管理网络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学生工作的网络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可利用QQ群或者论坛等网上在线交流平台,直接面对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QQ群召开网络会议,这种“一对多”的通讯模式,让群里所有人员都能畅所欲言且不受干扰;通过论坛,也有助于教育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增进理解、自由讨论的双向互动关系。学生若想与老师交流,只需在论坛发贴即可,不一定要面对面交流。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第二,利用E-mail开展学生工作,可以凸现大学生的主体心态。大学生通过撰写电子邮件,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带来的紧张不安,有利于双方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第三,博客、微博作为新型教育管理工具,在学生的思想导向、日常管理等方面也具有突出的优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可以在其博客、微博上宣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发布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人文关怀,模式创新
在传统教育管理工作中,各大高校一般采取“领导”和“命令”的管理模式。这就在无形中确立了学生处于“被领导”和“被管理”的地位上,也决定了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疏远关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教育对象逐渐发生改变,而被动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受到了学生的不满和排斥。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管理者来说,应该在遵守“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使学生在学校的人文关怀中,感受到教育管理模式的人性化。由此可见,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应由思想灌输逐渐过渡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上,从而逐步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和规范性,高效完成教育管理工作。
6.注重规范制度,工作制度化
“师范院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细化与延伸,这一制度作为师范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指导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联系。”[5]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已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如:《学生管理工作指导细则》《辅导员管理办法》《班主任考核制度》《学生会干部工作职责》《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办法》等等,这些制度比较完善地体现了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任何管理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管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和盲点,尤其在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时候,其缺陷性就容易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立足于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加科学化。当然,师范院校也可以构建学生信息反馈体系,制定相应的反馈制度,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管理思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临时管理条例,以弥补现有制度的缺陷。当然,衡量一种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都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好而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感和积极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师范院校管理人员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定期考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如《团支部评比细则》《优秀班级评比制度》《党员示范岗位管理办法》等,以激发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师范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7.培养名师,发挥名师效应
争创一流是很多大学和科研院目前所进行的重要工作活动。创建一流大学并不能单纯依靠“大而全”,还必须具备一流的大学教师,以及一流的管理人才。不可否认,一流的名师与管理者在大学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并且可以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闻名世界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早在19世纪还只是一家级别很低的社区院校,其目标主要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到了20世纪初期,天文学家“霍尔”请来两位教育大师,其中一位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前任校长,著名的化学家“诺依斯”,另一位则是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教授,也就是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密立根”。当这两位大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后,最终将这所不起眼的院校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著名大学。
此外,建立一所知名大学不但需要具备一流的科研设备、实验设施,更加需要具有一流头脑的软件制作人才。为了完善学校的“软件”储备,很多院校都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渠道招募各类人才,给出了各种诱人的条件:待遇优厚、有房有车等等,以为只要条件优厚,就能招来一流的人才。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人才发展更需要的是宽松、自由、民主的工作环境。因此,高校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具有人文特点的校园环境,树立学校优秀的学风、校风,以此来吸引人才的加入,并使一流的人才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徒”。
8.科学评估,形成体系
对学生工作进行评估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学生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评估和奖惩制度,是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现代化和适应未来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师范院校不仅要有学生工作的评估体系,还要在实施过程中科学评估、精心组织、形成系统,防止搞形式、走过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一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方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因此,师范院校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为了充分发挥综合测评体系的积极作用,师范院校应遵守“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指为综合测评的权重、标准、指标等方面提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围绕“德育为主”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坚持创新实践这一重点方式,促使学生的知识、品格、素质、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及和谐发展,从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铺垫。
“构建科学、合理的测评制度,完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不但有助于管理资源的整合,而且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师范院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7]自从进入21世纪,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在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如今,大多数企业或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渐提升,不但要求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市场对创新型、复合型、经验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而且注重考量他们的进取心、团队精神、操作技能、创新意识、执行能力、以及交际水平等多个方面。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想要从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同时,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也是各大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师范院校,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形势,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首先,师范院校应利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考察依据设计符合实际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不断完善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争取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其次,综合测评制度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并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良好的学习风气;其三,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提高测评效果,为学生毕业后顺利择业与就业奠定基础。
此外,作为师范院校,要建立公正、公平的测评体系,从而准确评价学生发展情况,为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提供客观依据。同时,有效的评价体系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尺之一。通过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利于学校在不断的测评过程中发现各种实质问题,并进行及时改进,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的深化,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做好铺垫。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定不仅有助于量化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而且有助于推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师范院校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而且是今后师范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范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将人文化、系统化、科学合理化的教育管理模式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珏.“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
[2]王宏.构建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J].理论前沿,2009,(2).
[3]张宝君.建构“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4]李俊霞,常亮,张岑岚.大学教育管理实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皇甫贤昌.分阶段、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6]赵亮.论西南联合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对当代教育管理创新的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
[7]严万山.浅谈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