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低碳发展的态度分析
2012-01-28马晓梅
居 欣,马晓梅,楼 崇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的100年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20世纪初不到300ppm(ppm为计量单位,即百万分率)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也指出,温室气体以当前的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排放将会引起21世纪气候进一步变暖,并会诱发全球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预计未来20年地球温度将每年大约升高0.2℃①。未来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发展模式,地球将不堪重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理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实现社会经济的低碳发展成为新世纪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各国低碳发展的态度
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先后通过政策、技术、产业升级等方式来实现低碳发展。由于受各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对低碳发展的理解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低碳发展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态度。
1.发达国家的态度
英国作为老牌工业革命国家,最早在2003年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就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重点发展影响生产和消费的低碳技术②。2008年,英国通过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为进一步保障目标的达成,英国还专门成立了能源与气候变化部。2009年7月英国又发布《低碳转型计划》,提出2020年碳排放量较2008年减少18%,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目标,主要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
欧盟一直以来是低碳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科学界制定出详细完备的低碳发展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领域发展低碳技术,并提出3个20%的目标。即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能效要提高20%,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到20%。
日本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和倡导国,为低碳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就开始寻找替代能源,把太阳能、地热、煤炭、氢能源作为石油替代能源进行重点开发研究。2006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了《新国家能源战略》,通过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2007年,日本在《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全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阐述了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为此所需要做出的各种努力。2009年9月30日,日本正式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问题特别工作组提交了日本国家建议文件,全面阐述了其对2013年以后国际社会减排问题的主张。
美国也十分重视节能减排,一直把低碳发展作为未来可能的重要战略选择。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奥巴马一改布什政府消极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政策,恢复参加国际谈判,统筹考虑经济复苏、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即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英国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先后采取了征收气候变化税、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制定排放贸易机制、设立碳信托基金等多项政策;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则对化石燃料开征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③;美国发布实施了《清洁空气法》、《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为低碳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2.发展中国家的态度
发展中国家要求继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下,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统筹考虑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课题,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还要求发达国家要对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实现低碳发展。但是,现阶段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强制量化减排义务,既不现实也不公平。
3.中国的态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碳排放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低碳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对外,中国积极参与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次大会和协议的协商和制定过程之中,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相应国际减排义务,先后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APEC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9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2009年12月,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行动目标,即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要降低40%~45%。
对内,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低碳发展,中国不断提出并多次明确以“低碳”为目标的国家发展战略。“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都把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重要指标。“十一五”规划中基本实现了所提出的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的目标。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这一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
二、各国不同态度的原因分析
1.发达国家
美、欧盟等发达国家站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道德制高点上,积极推动全球低碳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碳的全球转移,实现了在本国消费、在他国排放的目标。从工业化进程看,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相关环保立法严格,因而利用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碳排放,无形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总量。
其次,发达国家希望利用低碳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低碳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的主流发展观点,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低碳理念、政策、技术和产业等,在低碳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希望通过低碳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下一轮增长早作准备,抢占发展先机。
最后,发达国家希望利用低碳发展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经达到高点,碳排放增量空间有限。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为进一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未来能源需求必然会有所增长,控制碳排放的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有效占据国际气候谈判的道德制高点,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可谓一举多得、一石二鸟。
2.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谋求适度低碳发展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碳排放的历史总量并不多。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早已毫无约束地、大量地排放了二氧化碳。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中,发达国家占95%;从1950年到2000年,他们的排放量仍占到总排放量的77%④。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当脆弱,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低碳发展。发展中国家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相关公约义务,率先减排。
3.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低碳发展是基本国情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不到1.4亩,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的25%;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l/20和3/5。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宗矿产资源多为贫矿和难选矿,富矿较少,后备储量不足。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我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石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⑤。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低碳发展。
(2)低碳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和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和爆发,呈现出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⑥。当前,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不仅仅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更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保守估计,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7% ~20%⑦。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保护生态环境,都要求我国采取低碳发展。
(3)低碳发展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钢材、水泥、电力等高碳产业需求强劲。能源结构中,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2/3是煤炭,电力结构的约80%来自于燃煤发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此外,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企业大多从事高碳产业,大量出口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背上了本国碳排放总量巨大的“黑锅”。低碳发展可以使我国经济社会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避免受到高碳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4)低碳发展是应对碳壁垒的需要
未来国际贸易中碳税和边境税调整、碳减排证明、碳标志和碳标准、低碳补贴等可能构成与减排温室气体相关的壁垒措施⑧。全球范围内已有德国、丹麦和瑞典等10个国家开始征收碳税。美国、法国等国家还声称要征收碳关税。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加收碳关税,一旦实施,必然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低碳发展是应对碳壁垒,加速转变以高耗能和高排放为代价的贸易方式的有力武器。
(5)低碳发展是应对国际舆论压力的需要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的碳排放国,面临着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巨大舆论压力。预计到201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发达国家也适时提出要求经济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义务,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责任论,逼迫我国做出低碳承诺,承担更多的责任⑨。同样,我国也面临来自海洋岛国在低碳减排道义上的压力。面对国际舆论压力,要维护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低碳发展已是我国必然选择。
三、结 语
当前全球低碳发展方兴未艾,全社会低碳意识空前高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实践低碳发展。各国态度积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们看到低碳发展的广阔前景,尽管这会让经济社会暂时有所损失,但也会带动新兴产业的增长,甚至会引领世界下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低碳发展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导下采取实际行动。只有每个国家、民族和个人都行动起来,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IPCC.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IPCC,瑞士,日内瓦,2007:104.
②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2003.
③徐 南,陆成林.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及其宏观背景[J].地方财政研究,2010,(8):73 -75.
④马 凯.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N].人民日报,2007-06-05(2).
⑤卢中原.“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2005.
⑥引自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上所做的报告.
⑦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80 -87.
⑧边永民,蒋 硕.一类新型的贸易壁垒措施——碳壁垒[J].中国对外贸易,2009,(10):84 -86.
⑨傅志寰,牛田瑛.关于低碳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0,12(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