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专院校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

2012-01-28陈培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辅导员

陈培波 韩 宁 刘 畅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漯河462000)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各层次医学毕业生呈现出由 “供不应求”转变为 “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另一方面,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情况也愈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规模挂钩规定一经出台,直接将高专院校带入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类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关系到高专院校生死存亡的大事。众多研究表明,择业观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进行顺利就业。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目前医学类高专院校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引导毕业生树立一种成熟的择业观,促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顺利就业。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次研究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护理系4个班级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7份,回收率为97.4%。经过检查、整理并回访,共得到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合格率100%。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并经预实验校正,问卷内容包括学生本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择业观、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等方面。

2 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观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目前,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在择业观方面既存在着积极因素,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在择业态度方面既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又存在着理性思考的一面。

2.1 择业观中的积极因素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调查的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着非常清楚的了解,94.1%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紧张或者就业很难。为此他们在择业观方面也进行着一些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心态更加理性,64.1%的学生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曾经有研究显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就业率可以高达91.21%。第二,就业意识逐渐增强,在问卷调查中,针对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自己的择业问题的?”的回答中,71.4%的学生选择从大一或者大二就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相关的就业资讯。那么高校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相关就业资讯时间的早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鄢智强曾经做过统计,选择在大一或大二就开始关注就业的学生中,他们最终的就业率达到83.05%;选择在最后一学期开始关注就业的学生中,他们的就业率为66.92%[1]。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就业意识的高低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起着重要的影响。第三,自主意识逐渐增强,70%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决定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同时,专业意识正在弱化,45%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职业,15.6%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专业一致性。在择业的过程中被调查者更多地关注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潜力。

2.2 择业观中的消极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对于择业观的表现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我们以薪酬预期作为主要指标对比研究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差别,我们将薪酬标准分成4个档次: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以上。结果显示:选择2000元以上的学生将有53.3%的学生找不到心理期望的工作,而工资标准在2000元以下的单位也将近有53.6%的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第二,择业地域选择过窄。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近76.3%的学生来自于河南省内的县城和农村地区,而且均为女生,因此,学生在择业地域选择上更多倾向于离家比较近的地方,占总调查人数的80.5%,另外16.2%的学生倾向于到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外就业,仅有3.3%的学生能够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到急需本专业人才的边远地区工作。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城市大医院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收毕业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学本科、专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第三,择业单位选择倾向于政府机构或者中外合资的有实力的医院,选择这两种选项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78.8%。仅有6.6%的学生愿意到私营企业里去工作。鄢智强在他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发现:47.9%的学生选择当公务员和到事业单位就业,但这部分学生中最终真正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仅占14.52%。由此可以看出,“公务员、事业单位”虽然是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热点,但是由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限,而希望到这些单位中工作的学生数量又十分庞大,造成了供需之间的严重失衡,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无法达到。以上3个因素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因素[2]。

2.3 择业态度中的盲目性 通过本次调查,也发现了被调查者在择业态度方面存在着一些盲目性的因素,除了上述的就业地域过窄、就业单位过于集中以外,首先,他们在择业观念的形成上更多倾向于父母的指导,占被调查人数的54.4%。而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培训获得的择业观仅占14%,学生本人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及趋势的理性判断。或许正是由于获得父母的经验造成了学生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的被限制。其次,在择业的主导因素上盲目的选择高薪酬、高福利,而忽视了专业及工作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提高。第三,在自己职业倾向方面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调查中近80%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职业倾向,而清晰的职业倾向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准确地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3]。

2.4 择业态度中的理性思考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观念也已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高校毕业生在进行择业时也逐渐增加理性思考的成分,主要表现在:第一,关心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居于前三位的是:综合素质404票、专业知识284票、社交能力198票。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对于毕业生素质条件认识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用人单位居于前三位的是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合作精神。第二,对本身的素质能力有了更理性的反思,抛弃了以往 “象牙塔精英”意识,认为自己在沟通协调能力、面对困难与压力的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着欠缺,确实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不断的锻炼与提高。另外,被调查者在评判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时,对于目前存在的 “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普遍认为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和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3 教育引导措施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1.1 更新择业观念 正视社会现实 高校学生中就业压力大往往是由于不正确的择业观产生的,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第三,择业时毕业生的考量不应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方面,而应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的发挥。

3.1.2 树立择业自信心 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应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平时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

3.1.3 培养独立意识 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提高自己面对问题及压力的承受能力,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

3.1.4 加强就业指导 积极开展心理教育 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5]。

3.2 强化学校和学生的竞争能力

3.2.1 以市场为导向 办学形式多样化 学校办学机制应时刻瞄准市场,提前判断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灵活多样,采用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机制来适应市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3.2.2 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 有调查显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1]。因此,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及时的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学校所设专业紧跟市场变化的需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校的专业设置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学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专业的设置和招生规模。

3.2.3 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在教学、实训和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加强就业指导,推行和促进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理想教育,确定专业归属感。通过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倾向的量化评价,让学生刚步入校门时就明确自己的职业特点、职业方向,把精力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上去。二年级指导学生深入相关行业进行考察和实践,使学生了解所选职业的人才供需状况、就业形势及该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对职业目标进行修正,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大学最后一年进行职业适应性训练,进行职业准备和求职技巧的培训。

3.4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增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因此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作为就业联络员的重要作用。高校应适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就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培训,使其能够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辅导员由于熟知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在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切合自身的的就业期望目标,从而最终提高就业成功率。

[1]鄢智强.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2-114.

[2]徐冰鸥,李小娃,张琴,等.高校毕业生择业观与结构性失业之探究[J].生产力研究,2007,(12):58-60.

[3]胡佳佳.职业倾向测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6-7.

[4]吴晓芹,赵志梅.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其教育引导措施[J].科教文汇,2008,(04):27.

[5]刘颖.高职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4):63-6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辅导员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