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简要思考
2012-01-28天津科技大学常志勇徐学臣
□天津科技大学 常志勇 徐学臣
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简要思考
□天津科技大学 常志勇 徐学臣
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竞争愈加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工会在科研教学中的作用是当今工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工会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性、基本内涵和如何发挥优势与丰富载体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使工会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作用、展示作为。
高校工会;教学科研;发挥作用
面对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融入学校发展中心、服务学校改革建设大局已经或正在成为高校工会工作的一条主线。教学科研是高校始终不变的主题之一,是高校工会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工会应结合各校实际,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紧迫性、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以便使高校工会在学校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展示作为。
一、充分认识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
1.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是新形势下履职的需要
维护和发展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高校工会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与维护群众具体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主要体现在学校发展上。只有学校发展,广大教职工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而作为学校发展最重要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学校整个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是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
2.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和行动。而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支撑高校做大做强的两大支柱。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切实发挥作用,就是从根本上抓住了学校发展的重点,也是以自身行动为学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是维护广大教职工权益的需要
高校工会维护教职工的权益,不仅包括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权益,而且包括维护广大教职工发展的权益。高校工会通过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教职工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施展才华,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从根本上维护了教职工的发展权益。
二、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内涵
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有别于学校行政部门,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结合高校实际,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作为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人员聚集的场所,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使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当前高校中“文人相轻”、“学术腐败”、“追逐名利”等歪风邪气还有一定的残存,继而影响着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但是,高校工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树立典型、批评歪风、弘扬正气、激励后进的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活动,有助于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展示工会作为
学校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年度,都会对中心工作作出部署并提出要求,而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高校工会要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找准位置、发挥特色,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发挥作用,展示作为。
3.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广大教职工成长成才
办好学校,关键是教师。教学科研上水平,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要使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在教职工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地助力广大教职工成长成才。
4.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工会要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善于以各种形式为载体,积极为教职工搭建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台,诸如加强校企联合、组织教职工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等,帮助广大教师及科研工作者走出校门,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增长才干、发挥作用。
三、找准位置、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丰富载体,在教学科研中展示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与其他行政部门相比,高校工会组织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因此,高校工会应结合实际,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丰富载体,力求用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活动,在教学科研的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善于总结和研究各地高校工会围绕教学科研发挥作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高校工会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挥作用。
1.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广大教工成才成长、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毋庸讳言,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上,目前有的高校还存在不少问题。作为高校的工会组织,既要及时收集、反馈大家的意见、建议与要求,又要善于通过评、选、树活动,用典型来弘扬先进、弘扬正气,发挥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还要通过推动公平、公正、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协助有关部门调整与理顺好分配关系,使各类人员的利益得以充分保障和体现。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为提升教职工特别是教师队伍素质做贡献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保障。而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则是建设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的重要方面。为此,高校工会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师德建设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当前师德建设活动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教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和把握他们的现状和需求,进而增强工会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明确和端正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取向,保证师德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理性层面,要大力倡导教师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协作精神、自律精神。从行为层面,要教育引导教师热爱祖国、献身教育、遵循规律、教书育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讲究文明,行为示范。
三是推动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师德建设活动能够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运行。
四是适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师德建设活动的内容与途径,改进师德建设的形式和方法,增强师德建设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大力加强和改进青年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青年教职工作为一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生力量,不仅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也是教学科研中的生力军。实践表明,做好青年教职工工作是高校工会组织的优势。要根据青年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结合实际,开展适合他们特点和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二是结合实际,帮助他们过好教学关、科研关。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各类青年教职工基本功大赛、观摩教学、组织老中青教学科研团队、校企联姻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是及时了解掌握青年教职工交友难、结婚难、购房难、子女学入托难等困扰青年教工生活上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是有计划地开展适合他们需求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他们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得以健康身心,提升品位。
4.加强和改进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调动和发挥好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关键和中坚作用。高校工会要以真诚的服务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关爱专家、服务人才”的活动。对此,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把“反映诉求、做好服务、听取建议、发挥作用”作为“关爱专家、服务人才”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在工会工作机构中设立教授工作委员会,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三是以服务为重点,组织开展适合他们需求的多种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活动,诸如组织休闲健身活动,组织教授论坛或教授恳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教授专访等,使他们在享受愉悦服务的同时,增强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提升教师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做贡献
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需要,也是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需要。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与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本着共进双赢的原则,为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施展才华、锻炼提高自己创造条件。例如,不少高校工会加强了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既可为企业培训职工而开展讲座,解决他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使广大教师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不少教师反映,走上社会实践的第一线,不仅为地方、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
6.开展校园助学活动是提升教学科研服务能力的新载体
育人是学校最基本、最根本的任务。目前,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因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导致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群体。高校工会可以结合育人工程,为他们创造条件、开辟路径、排忧解难。例如,我校工会在学生中开展了师生结对子“一帮一”金秋助学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该项活动从机制到体制,从方法到内容已经不断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有针对性的帮扶,不仅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继而在科研上发挥特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得该项活动成为培育师生情感,共克教学科研难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1]姚木远,何云金,等.工会教代会工作探索与实践[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0,69.
[2]李伟萍.关于加强高校工会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D].北京工业大学,2007.
[3]彭金柱.增强高校工会服务效能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
G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