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生态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2012-01-28天津中医药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朱 琳
所谓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1]。媒介生态是一个由多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诸因素之间是关联互动、动态平衡的整体。正如美国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所言:“当一种新的因素被导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情境加该新因素,而是一种新的环境。当然,新的程度取决于新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旧系统。[2]”目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革,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变革与新兴媒体的出现也展现了媒介自身强劲的发展态势。而急剧转型的社会与发展着的媒体的相互作用,促使我国的媒介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新媒体凭借其显著的“草根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特征,正在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潮分析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介生态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需要重新修订和扩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范式亟待转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需从媒介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三个维度考虑。
一、我国新媒介生态的特点
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首先要明确其现实起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特别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媒介生态现状,构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和发展的现实语境,是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起点。
1.大众传媒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众媒介开始导入市场经济机制,从原来纯粹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经济实体,到1996年,国家正式将媒介经营管理列入第三产业,使得我国大众媒介走上了媒介集团化道路。加入WTO以后,我国媒介整合与集约强度不断提升,境外媒体纷纷进驻,境内外媒体竞争加剧,呈现出内变外进的新格局。这场变革的积极意义当然毋庸置疑。在媒介彼此之间展开市场竞争,争夺受众的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可读性、时效性以及与受众的互动均有所增强,同时有利于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但这种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小视。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忘却了自身所应负的社会责任,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盲目迎合受众,过分追求点击率、阅读率和收视率,出现了浅薄化、低俗化、娱乐化的文化倾向。在新传媒语境下,大众媒体的这种娱乐化浪潮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洗礼,蔓延于西方的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价值空间,各种话语不断冲突、融合,构成了当今我国的新媒介生态。
2.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定位改变
自从大众传媒产生之后便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前中国的新媒介生态下,政府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始终在寻求一种关联互动的平衡点。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民主社会化进程的加剧,大众传媒在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的同时,其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社会中,政府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至高权力机构,媒体往往是政府组织控制的对象,通过控制媒体来控制社会的沟通方式,从而使得媒体成为政治服务的舆论工具。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政府组织需要转变原有的媒介观念和行为,在政府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不仅要让人们共享经济发展的物质成果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重新在媒介生态系统中重新定位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让人们拥有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媒介一方面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自身的经营行为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逐步完善,传媒企业自身也在参与竞争中得到发展和壮大。因此,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媒已由原来的单一社会角色转变为现在的双重社会角色,认清这一改变也是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和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背景和媒介环境。
3.大众传媒的传播技术融合
随着互联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Web2.0时代的博客、微博和SNS社区等社会性软件不断出现,新兴的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与传统的媒体共同在数字化环境中呈现媒介融合的趋势。不同的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融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联动互动,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技术融合也为新媒介的运作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基础。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普通公民有了参与信息制作和传播的能力和机会。信息传播呈现 “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草根化”和“聚合传播”的特点,使得媒体受众的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特别是微博信息“核裂变式”和“碎片化”的传播,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信息的真伪辨别更加困难。新媒介生态的全员参与文化迫切需要传统媒介素养教育范型的改革和转向。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由批判性分析、理解、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转向理解、选择和质疑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制作、传播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1.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舶来品,由于其学科交叉的特点导致学界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在本地化过程中有不同的翻译和称谓,但是其内涵大致比较统一。一般意义上讲,学界比较认同的媒介素养概念[3]来自于学者伊丽莎白·汤姆曼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汤姆曼在《媒介素养资源索引》一书中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体各自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 (ability to question)、 评估能力 (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3]。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限定于大学生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方法、措施和策略。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笔者前期的调查研究[4]表明,大学生针对新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大部分人能够意识到媒介信息对其知识结构、思维和观点的影响等等,但是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评估和建构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当前SNS社区和微博盛行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表征和建构功能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笔者认为在新媒介生态下,大学生的媒体参与深度、广度和频度较之前传统媒体有了极大的提高,利用新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同样媒介素养的内涵也应该重新修订和扩充。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应该更加强调个体对新媒介音频、视频和文本信息的理解、创造和传播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培养个体在社会化网络社区中的互动参与能力,从而提高个体利用新媒介的社会交往能力。
2.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吴鹏泽、杜世友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2004-2010年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仍处于理念推广期,从研究目标而言主要集中于解释性研究及实验性研究;从研究方法而言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及部分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方法的正确走向;研究内容方面将从综述研究及调查研究逐渐转移到媒介素养教育策略、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在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上将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在研究内容及结构上将更加务实,其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将不断突显出来”[5]。这为媒介素养的研究从宏观上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然而,具体到当今我国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处于严重缺失状态,这将严重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针对我国大学生所面对的独特的媒介生态,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在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策略等方面重新考虑媒介素养研究在新媒介生态的转向。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1.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转型
在新媒介生态下,媒介素养的内涵需要扩充和修订,同样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也应该随之转型。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专家大卫帕金斯所称的“保护主义”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是指面对大众传媒的色情、暴力和刺激消费主义的内容,采取远离媒体的方式避免不良媒介信息的侵蚀。然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以微博、SNS社区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单对多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多对多和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传播内容较传统媒体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模式的转型促进了受众对传播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得新媒介文化景观异彩纷呈。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如果无视这种互联网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那么必然会造成媒介素养教育与现实的脱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将传统的媒介参与能力进行扩充。传统的媒介素养中的“参与”更多的是指媒体的制作,比如录像、视频的制作,媒体机器的使用等等,而当今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媒体,媒介“参与”具有更加丰富的外延,更多的是指自媒体的互动式参与,是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交往的能力。因此,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继承融合传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批判意识,完成由媒介批判向媒介主动参与的范式转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和修养,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新内容和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具有同一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在教育方法上具有共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播活动,而其传播的现实语境就是当前的新媒介生态。新媒介生态下传播模式和传播格局的改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新媒体独特的传播情境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通过在第一、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中有意识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面对新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反映能力以及利用新媒介的社会交互参与能力。因此,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和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对解读信息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对合理利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更多的控制权,从而避免被媒介所建构的社会现实所控制。
3.媒介、学校和自我教育三维一体教育体系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构建囊括媒介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维一体的教育体系来实现。其中媒介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自我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关键途径。
(1)强化媒介引导功能,提供良好的媒介生态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和引导,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是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条件。大众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参与力量,不仅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媒介自身信息的有效表达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直接推送到大学生群体,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众媒介自身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媒介信息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和构建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另外,大众媒介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不断普及媒介知识,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理解、质疑和参与运用能力。
(2)发挥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学校教育存在明显的满后现象。高校应当明确媒介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合理的路径设置是改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措施。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合理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开发教育资源和完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媒介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丰富的新媒介信息平台和资源是提高大学生媒介实践和参与能力的保障。
(3)加强大学生在媒介参与中的自我教育是关键
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成功的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媒介知识的自我学习、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等几个方面来完成。首先,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媒介信息鉴别能力,当新兴媒体不断出现时,通过对新兴媒体的自我学习来完成对媒介知识的自我认同、自我选择和自我接受,从而将媒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其次,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主要是指在媒介互动与参与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完成对媒介信息的自我选择能力培养和信息甄别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自省、约束和慎独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媒介品质,自觉抵制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诱惑,在没有现实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的虚拟世界中,做到慎独修身,通过道德自觉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8.
[3]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Ontario Ministry of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C].Toronto: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4]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3-87.
[5]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