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温胆汤的经验
2012-01-28贝立民夏秀宏
贝立民 夏秀宏
1 温胆汤的组方与功效
温胆汤为孙思邈首创,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药物由制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生姜、甘草组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方中又加入茯苓、大枣,后世医家多沿用此方,该方具有清胆和胃、除烦止呕的功效,临床用治胆虚痰热上扰证。方中制半夏、陈皮、生姜辛温以导痰止呕,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清热除烦。由上述可知温胆汤的基础方是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功在治痰,枳实、竹茹清胆胃之热,除烦止呕功在清热,方名温胆,实则是清胆和胃。
2 温胆汤的作用机制
临床上温胆汤多是通过调理中焦脾胃气机而作用于胆,因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胃以降为顺,以和为通,喜润恶燥,胆随胃降,胆汁需借胃气通降之力而下行以助消化。而胆气的疏泄、宣发,也有利于脾胃的升降出入。所以温胆汤证按六经归属少阳证,按脏腑则属胆胃证,其作用机制是既治胆胃不和的痰湿证,亦治胆胃不和的痰热证,若胆胃痰湿内阻有二陈,若胆胃痰热内壅则有枳实、竹茹。
3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温胆汤方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喜其用药平淡,疗效显著,在配伍剂量上时有更动,或于本方加味,符合“平中取奇”的要求。笔者体会凡由痰湿、痰热罹患诸疾,临床症见口苦、恶心、胸闷、烦躁、惊悸、失眠、苔黄腻、脉弦滑数(其中辨舌苔更为重要),皆可用温胆汤化载。临床常用治疗下述病证。
3.1 高血压 痰热上扰者。症见头晕且胀,口苦纳呆,痰多而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若上盛下虚,阴虚阳亢,眩晕震颤明显者,温胆汤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荷叶、粉葛、丹参、炒枣仁,痰多加胆南星以清热祛痰除烦止呕。
3.2 冠心病 痰浊内壅者。症见胸闷或痛、恶心纳呆,舌暗红,苔黄腻。吾师常用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味治之。气阴不足合生脉散化裁,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致胸闷,胸痛甚者合丹参饮化裁或加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失眠加炒枣仁、琥珀末。
3.3 中风 痰浊中阻伴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痰黄稠,肢麻,语言不利。温胆汤加胆南星、全蝎、蜈蚣等以化痰通络熄风;气虚血瘀合补阳还五汤化裁。
3.4 头痛 痰热内阻者。症见头痛沉重如裹,口苦,恶心,胸闷。温胆汤加川芎、羌活,若头痛兼风邪加天麻、辛细、白芷、川芎。疼痛入络,痛如针刺加牡丹皮、桃仁、红花、粉葛。
3.5 顽固性失眠兼见口苦者 症见口苦,苔黄腻,脉弦滑者,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化裁,常加夜交藤、合欢皮等药,具有清胆和胃兼宁心安神,或加紫丹参活血化瘀通络,养血安神。
3.6 胆汁返流性胃炎 症见口苦口粘,纳呆,痞满,苔黄腻。吾师认为属脾胃升降失常,胆热胃逆,治以清胆和胃。常用温胆汤为基础方,肝胃郁火者合左金丸化裁;脾胃气虚者合六君子汤化裁。
3.7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多表现为口苦泛恶,心烦,失眠,偏于气滞者加香附、郁金;偏于火郁者加炒川黄连,山栀子;偏于阴虚有热加知母、焦柏;若咽干,口燥者加沙参、麦冬、芦根等。
4 体会
笔者体会临床运用温胆汤时,强调辨证论治,无论诊断什么病,有其证,必用其方。如上述所举病证,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诊断都不相同,发病器官各异。然胆胃不和,痰热内郁,却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均以温胆汤为主方,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使气机调畅而获效。此为“异病同治”,但兼证不同,主方加减化裁又不可雷同。
[1] 朱清哲,杨旭.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0,2.
[2] 陈珊珊.危剑安教授临床运用温胆汤经验举隅[J].中医药通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