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

2012-01-28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胆碱酯酶口服液黄疸

李 琴

茵栀黄含有黄芩甙、栀子、茵陈三种成分,黄芩苦寒燥湿泄热;栀子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茵陈苦泄下降专攻清热利湿。现代研究表明茵陈含多种利胆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紧张度;栀子含羟栀子甙,可显著降低血胆红素水平;黄芩含黄芩甙,有利胆作用[1,2]。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和对茵栀黄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清热、利湿、退黄、保肝、降低ALT作用疗效显著。现将临床应用概况作如下综述。

1 防治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胆红素水平升高而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3]。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 2~3d出现,4~6d达到高峰,7~10d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h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形成胆红素脑病。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光疗为主。药物治疗中最常用为茵栀黄口服液。光疗可能引起皮疹、腹泻、体温升高,损害眼部视网膜,出现氧化和抗氧化改变等副作用[4]。

1.1 预防新生儿黄疸 郑兴惠等[5]用茵栀黄预防38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防组生后第1d给予茵栀黄;对照组不用。前者 72h胆红素增高值为(137.5±6.98)μmol/L,明显低于后者(170.23±8.86)μmol/L,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菌栀黄可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翟桂悦[6]观察 160例新生儿,观察组口服茵栀黄,平均住院6d;对照组不予茵栀黄,平均住院8.5d。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在生后第1、2、6d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第3、4、5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黄疸高峰期(3~5d),观察组黄疸指数值上升、需蓝光照射人次、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口服菌栀黄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较好。任雪军[7]观察口服茵栀黄与鲁米那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62例,茵栀黄组、鲁米那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26.2%、29.1%)明显低于对照组 67.2%(P<0.01),表明茵栀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效,用药有针对性。

1.2 治疗新生儿黄疸 吕清付[8]将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56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均有效,平均起效时间l~3d,黄疸消退时间5~10d,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3例继续给予母乳喂养,未予特殊治疗,总有效率56.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口服茵栀黄可促进母乳性黄疸消退,减少停喂母乳的不利影响。但治疗组可能引起褐色大便,次数增加。夏传雄等[9]将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中药组(茵栀黄加四磨汤,3ml/次口服,3次/d)。治疗72h后对照组血胆红素水平、平均住院日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茵栀黄联合四磨汤促进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增加进奶量及排便次数,降低 72h血胆红素值、缩短平均住院日数。刘玉凤[10]将97例新生儿黄疸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茵栀黄、维生素C及肝太乐联合静脉点滴退黄,对照组不予处理。8d内黄疸消退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茵栀黄、肝太乐、维生素C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2 治疗肝病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阳黄多见。中医理论认为黄疸为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肌肤而发[11]。西医认为黄疸肝炎是由肝炎病毒破坏肝细胞、肝组织,胆小管阻塞,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位发黄。现代医学表明[12],茵陈能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强肝脏解毒作用,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防止肝坏死,促进其再生。药效学试验显示[13],茵栀黄颗粒可抑制胁氨基半乳糖致大鼠和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的急性肝损伤;降低异硫氰酸致小鼠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显著降低由CCl4引起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升高及肝羟脯氨酸含量的升高,显著提高由CCl4引起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的降低及A/G比例下降作用,保肝作用显著。

朱金照[14]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8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支持、输液等治疗,治疗组加茵栀黄和丙谷胺。2周后查血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好转(53.1±22.4、110.8±41.2)μmol/L,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5%、68.4%,P<0.05)。表明茵栀黄与丙谷胺联合应用为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经济、有效的方法。郑恩明[15]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胆碱酯酶影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茵栀黄,对照组给予易善复胶囊口服。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两组胆碱酯酶均上升,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茵栀黄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合成胆碱酯酶功能下降,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以上均影响胆碱酯酶合成,导致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下降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平行。本实验观察组胆碱酯酶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肝细胞合成能力明显提高,预后好。

3 讨论

茵栀黄作为传统的退黄利胆纯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新生儿黄疸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茵栀黄诱导肝酶系统增强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产生退黄作用,给药方便、安全性高,是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制剂,但给药方法和剂量并不统一。大便是胆红素排泄的主要途径,用药后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提示在茵栀黄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出入量,适当补液。其他疗法还包括光疗、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换血等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不论何种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胆汁的长期滞留会导致肝细胞水肿坏死以及肝小叶纤维组织增生;茵栀黄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受损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且可调节免疫功能,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

需注意的是,茵栀黄为中药制剂,提纯难度大,提取工艺不稳定,临床工作者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重视。据王亚华等对1978~2008年国内报道的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其所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4.7%),重度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占71.6%,最早在用药后2min。此外,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与年龄有关,笔者认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时应慎用,但口服液相对安全性高。使用之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加强用药过程观察及时对症处理,才能保证其使用过程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更好地用于临床。

[1] 胡彦兴,巫国胜.茵栀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64例[J].福建中医药,2001,32(5):23.

[2] 刘青云.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161.

[3]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5.

[4] 刘义.新生儿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诊治进展[J].新生儿科杂志,2004,19(4):187-189.

[5] 郑兴惠.茵栀黄口服液预防 388例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17.

[6] 翟桂悦.茵栀黄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9):933.

[7] 任雪军.口服茵栀黄颗粒与鲁米那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52-53.

[8] 吕清付.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09,11(6):1207-1208.

[9] 夏传雄,孟浦.茵栀黄联合四磨汤佐治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8):632.

[10] 刘玉凤.茵栀黄与肝太乐维生素C联合静点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J].武警医学,2002,13(9):545-546.

[11] 赵长普.茵栀黄颗粒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0,22(8):1497-1498.

[12] 崔建华.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38例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30(2):50.

[13] 郭青龙.茵栀黄注射液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l,32(6):440-443.

[14] 朱金照,张忠坚.茵栀黄注射液联合丙谷胺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289-290.

[15] 郑恩明.茵栀黄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胆碱酯酶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63-64.

猜你喜欢

胆碱酯酶口服液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胆碱酯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