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思维常变观在教与学关系上的发展

2012-01-28王洁华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教与学学科思维

王洁华

辩证思维常变观在教与学关系上的发展

王洁华*

本文从辩证思维常变观角度解读教与学关系,特别是“知识爆炸”背景下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II视角下人才培养等要素的常与变之外延和内生矛盾建构层面上探讨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研究表明,辩证思维常变观为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教与学关系自身运动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教与学;辩证思维;常变

引言

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蕴含着教学过程的本质联系、运作机制和活动规律,是教育界一直作为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在研究。但是,在结论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辩证思维常变观视角,本文从教与学关系中人才培养的常与变之外延和内生矛盾建构层面上探讨教与学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颇有收获。常变辩证思维蕴含着生机与神韵。常变辩证思维方式对科学把握教与学关系的作用尚未被认识。

1 辩证思维常变观的精髓和现实发展之需要

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常变关系表现为常变之互根。“常变”是中国辩证思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辨证思维的一种模式。“常”有恒久、常则、不变等涵义;“变”有更、改、动等涵义。“常”与“变”之间是对应统一辩证关系,以及具有以常知变,守常应变的方法论特点。“常者具有无穷之变,变者曰自然之常”[1]。常变同样贯穿于教育、课堂、教与学的整体系统。常变观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在思维中以反映、联系、变化、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常变观的精髓有“变即常,常乃变”、“常中有变,变以贞常;变中有常,常以贞变;”和“知常达变”的辩证认知方法[2]。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促进知识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特征。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需要我们尽快实现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大学教育的教与学之“时弊”是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之“潮流”是科学与人文交融、之“根本”则是重视人的发展。发掘辩证思维常变观的精髓,指导我们去构建合理化的教学关系,设计教学动势,诊治教学病态,当不失之为上等的教与学方略。

2 教育概念中的常与变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通过教育活动而实现发展的社会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着重强调教育的社会特征与社会属性。

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中国古人曰:“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因此,教育之常是:培养-生长,利用一切手段促使人向“善”生长,使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培育人性之“常”,知识之“常”。

教育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在教育的作用下主动建构自己的人生。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丰富、自我生成、自我升华的过程、是“成人”的过程。实现意识自我和认识对方、认识社会,是人类教与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在此其间,文化素质教育统贯教与学全过程是“常”。

3 以常变思维解读课堂

何为课堂(classroom)? Wikea百科对课堂的解释为: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and mobile devices make it for learning to take p lace at any time, at any place,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ly) at any pace that the learner desires (利用新技术和移动设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最重要的是按学习者所希望的进度学习)。中国古代先哲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课堂既有形,又无形;可大,可小;小到一间教室,大到全社会、乃至世界,无空间、无地域界限。校园的教室谓之堂,网络传输的虚拟课堂谓之场,学习知识的场所谓之堂,知识实践的工场谓之场。高校的课堂,应打破传统概念,建立全新的课场概念。建立现实课场的整体观,将有形和无形的结合起来,将小课堂和大社会、大世界结合起来,局限和无限结合起来,不固守“画地为牢”的课堂,不禁锢自己,束缚学生。

笔者在新学期第一堂课讲授医学英语时就引入了“新型的课堂”概念。设问“何为课堂”?借助多媒体推出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①世界顶级名校视频公开课,云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级大学,涉及经济、人文社会、工程、医学等多学科,课程内容丰富;②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英文版),是学习中医英语的好课堂;③中国学术在线,提供了对外交流、学习信息的平台,同时能帮助我们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前沿发展;④世界著名杂志“Nature 自然”、“Science科学”、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英文)等。从学课之始就引导同学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场”概念。

简言之,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当它一旦被常变规律所引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地位要发生互相渗透和转化,即使是那些纯粹属于认识客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规律等, 同时,课堂和课场也会发生位移。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关系、课场空间,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 以常变思维调控教与学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课程定位的依据。依据便是教学之“常”。如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国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基点。《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不同级别的指导性纲要。而各地各类学校则可根据自身情况变量,最大效率地实施。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个体又同时构成了学生的整体,即赋要予个性特质又兼要有整体特征是考虑学生的学情,未来走向,未来需求,以学生为基础的“常”。同时人与社会、世界又为一个整体,将现时与未来融合一体,力求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实现教学最大效能化。何谓知识“常”?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这些构成无限知识之“常”。执“常”,应对未来之万“变”。常变教与学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与时俱进”。“夯实基础”是“变”的根基,是知识扩容、重组、融合之根,为“常”。“突出特色”是人和事物的特质,是区分无数之“变”的“常”。

以“药学英语”为例,探讨以教科书为“常”展开的“变”。

4.1 发散思维,培养科研敏感性。如以一篇《药学英语》课文名“The Other Side of Antibiotics抗生素的另一面”[3]展开想象。题目之常孕育着变。“抗生素的另一面指的是什么?既然有问题的一面,那么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目前严重程度如何?有哪些措施可遏制其发展?若继续发展后果则如何?世界最新应对此危机的方法有哪些?医学生能做些什么?”抗生素的另一面即可衍生许多问题。其中某一问题有可能成为同学学习的兴趣点、研究点,从而发散思维,驾驭“思维”升腾。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4.2 提高综合获取信息的能力。《药学英语》课文具有文长、内涵和外延信息量大的特点,如何把握“变”中求“常”,培养学生较强的获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将课文简约化,分类信息,概括总结,呈图表显示,文中大意一目了然、生动、清晰。提取、再现主要信息可采用多样化形式:写关键词形式、以目录形式写出课文要点,以画脑图形式缩、扩内容等。即利于掌握文中信息之“常”,又便于联系文中和外延之“变”,即能把书读“薄”,又能读“厚”。

4.3 依据“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性拓展联想。如《药学英语》“新药和药物给药系统”一课介绍了诸如磁性系统、植入物、生物适应的微球体、脉冲给药等多种给药系统[3]。拓展性学习时需进一步获取新知识信息。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纳米技术的介入,又将出现哪些新的给药系统?教师和同学各自查找新信息、汇总;信息共享、角色互换。

5 “知识爆炸”背景下学科与跨学科的常与变

“知识爆炸”被用来描述当今知识的急剧发展和范围的扩大,这种爆炸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其一是知识的急剧发展导致知识的专门化,即知识朝向日益相互分割的方向发展;其二是知识范围的扩大带来知识的综合化,即知识呈现出相互依赖与融合之势。在这种知识分化与融合的历史情境下,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冲破了分化与融合的二元对立,呈现出专门化和综合化的双元特征[4]。

当学科精细化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很难独立地满足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时,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的学科综合化已成为人们必然的选择。精细化与综合化是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两个过程,前者不断地将学科体系进行细分,以便于研究的深入,实现科学技术的线形突破,为后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者则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科进行有机综合,以满足人才的培养与生产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非线形突破,为前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学科在精细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彼此的知识和方法;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则需要向纵深进军[5]。

学科之所以谓之学科,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系统的事实资料,逻辑化、结构化的问题,严密的、解释力强的理论体系以及发现事实、解决问题、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学科是由专业人员以独有的领域为对象,按照专门的术语和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一致、体系严密、结论可靠的专门化知识体系[4]。“教材”是学科教与学的基础。教材的设置要根据市场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按照多学科,多层次和复合型的总目标,对教与学体系进行市场化细分或提炼,实现知常达变。

6 知识生产模式II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常与变

知识生产模式II理论的内核:知识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知识生产以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弥散化[6]。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不是按照传统上“学科导向”逻辑的知识生产,而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来源。人才的培养来源实践、跨学科和多场景;专业能力为知识集成和职业素养相结合;质量评价,以实践意义或实践价值为评价的维度。

“人才”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学理(学术、研究)型,他们主要适宜于从事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宏观决策、全局筹划等工作。对这类人的要求是:具有宽博知识、广阔视野,能高屋建瓴、总揽大局;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于思辨、能从具体事物抽象出本质来;善于表达和交流,能使己达人、使人达己。另一类是技能(应用)型。他们适宜于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解决专门技术难题的工作,可以说是专门人才或“专才”。对他们的要求是围绕专门领域有相当宽阔的知识,掌握精湛技能,能深入钻研、解决微观难题,有灵巧、敏捷的动手动脑能力。但把两种人截然分开也是不切实际的。一般人都处在这两类极端的中间,呈现出连续分布。由于两类人侧重不同,培养途径也有差异。学理型人才依靠大量知识积累和领域拓展来造就;技能型人才需要大量面向实际的实践来培养[7]。

市场不断地向高校提出问题,要求知识产品的差异性和特异性。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无法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日趋异质化、综合化、集成化,来适应社会需求新变化、日益专业化和复杂的职业环境。

结语

常变辩证思维是我国古代用以考察、阐释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思维模式,并一直发扬至今。在常变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事物内部的深层次变化。常变辩证思维博大精深,耐人寻味。表面看来,常变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组合。但是,常变思维方式的变化体现着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甚至精密到可用数字来表达的万物化生、互动系统,显示着事物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连续过程。常变思维方式的整体性、连续性、交替性和主导性为科学把握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的本质联系、运作机制和活动规律,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与学的动态平衡是在教学两仪的平衡互动中实现。教育者须善于察变观机, 随时调整教学态势,促进教学活动良性循环。发掘常变思维方式的真义,活用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的实现方法,教育形态是专业实现的组织形式的基材去构建科学的教与学关系。

[1] 杨金长,李艳,张会萍.中医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73.

[2] 孙广仁.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2-273.

[3] 胡廷熹.药学英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21-225.

[4] 朱旭东,周钧.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必然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 (1):10,7.

[5] 李晓强,张平,邹晓东. 学科会聚:知识生产的新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6):112-115.

[6] 文东茅,沈文钦.知识生产的模式II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4):66.

[7] 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14.

王洁华(1954—)女,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副教授,研究方向:医药英语教学与医药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医药文化。河南郑州 460046

*201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计划项目:2011FYY 014 2010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240044005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JKGHAD-0260

猜你喜欢

教与学学科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导览】
思维跳跳糖
楷书的教与学
思维跳跳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