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精髓”论探析
2012-01-28李后强胡学举
□李后强 胡学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邓小平“精髓”论探析
□李后强 胡学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一“精髓”论第一次比较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并由此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因此,坚持邓小平“精髓”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理论;精髓;科学发展观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是从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代伟人,他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提炼出来的“精髓”论,第一次比较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始终坚持邓小平的“精髓”论,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邓小平“精髓”论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提出和完善的
所谓邓小平的“精髓”论,是指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的科学回答。在邓小平看来,“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邓小平的“精髓”论,就是“实事求是”论。
邓小平的“精髓”论,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提出和完善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人民无不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当时党和国家的某些领导人却抛出了“两个凡是”论,继续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所谓“两个凡是”论,就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从表面上看,“两个凡是”论好像是维护了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两个凡是”论本身就与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相违背,它是一种将毛泽东思想教条化、庸俗化的做法。
为了把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邓小平认为有必要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早在1977年7月恢复工作的时候,邓小平就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1]P10的论断。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汇报工作时又谈到:“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2]P126弄清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人们就不再囿于毛泽东的只言片语和个别论断,从而彻底打破了“两个凡是”论的思想禁锢。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精髓”论,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解放思想的大潮中提出来的;反过来,邓小平“精髓”论的提出,又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党内外对“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这场争论,重点是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了平息这些无谓的争论,再次解放人们的思想,邓小平于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P382这就表明,“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的“精髓”论也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邓小平“精髓”论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精髓”论第一次比较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并不是完全清楚的。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完全清楚”,意思是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少问题还是清楚的,只是没有像邓小平那样说得那么清楚、提炼得那么准确,这就使得人们难以抓住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其结果就是经常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个别结论当作了普遍原理到处运用,在实践中就难免遭到失败。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实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历代马克思主义者都先后做了程度不同的回答。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变革中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也由此而形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无疑,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这个理论体系中最富于创造性的内容,也是理解整个理论体系的要诀。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他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这就从内容上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然而,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每个部分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不能进一步区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人们在实践中仍然难以准确把握。不过,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有一个重要概括。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3]P213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去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克服教条主义的错误。但是,当人们在面临具体问题时,怎样去具体分析?具体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阶段。毛泽东在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最典型的是他对中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诠释,从而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从词源来看,“实事求是”最早出自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的颜师古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即刘德搜集古籍,务必考据翔实,力求得到真本。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P801这个诠释,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诠释,为中国革命事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必须认识和尊重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如此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自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之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甚至把1961年定为实事求是年。尽管如此,毛泽东生前并未把“实事求是”提炼为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一工作是由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完成的。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逐步提出和完善的“精髓”论,认为“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第一次比较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弄清了这个问题之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既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那么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谁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谁抱住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只言片语不放、谁固守自己的过时经验,谁就是主观主义者。
上述表明,邓小平的“精髓”论第一次比较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从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邓小平“精髓”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精髓”论,因其比较科学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就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如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样,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也不是完全清楚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P29在邓小平看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既然连“老大哥”苏联共产党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就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因此,他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向全党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3的号召。此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了“中国特色”的问题。比如,1983年1月12日,他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221984年6月30日,他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的谈话,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62。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我们是在中国这一特殊国情条件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党过去出现的一系列失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使其制定的不少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国情。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一系列创新观点,第一次比较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从而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坚持邓小平“精髓”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正是以邓小平“精髓”论为理论基础,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真正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精髓”论,既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直接的理论依据,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连实事求是都做不到,又何谈科学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违背实事求是的事例却比比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有的负责人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论证就盲目决策,结果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还有的负责人为了自己能升官发财,明知故犯,大搞假政绩,欺上瞒下,影响十分恶劣。这种违背实事求是、弄虚作假的风气从党政部门逐步蔓延到各行各业,致使学术造假、食品造假、假球假药、假票假唱等事件层出不穷,不断冲击广大民众的容忍底线。
为什么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会出现那么多违背实事求是、弄虚作假的事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是由于人的认识很容易脱离客观实际。因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比如,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获得了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性认识,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性认识,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具有完全的真理性。当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已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如果我们仍然简单地运用在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的认识来指导实践,比如用搞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搞建设,就必然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这也就是最早对“实事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诠释的毛泽东,在其晚年却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而犯下严重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这就警示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没有止境,我们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应不断解放思想,不断使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其次,是由于个人主义的严重泛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甚至共产党员也允许拥有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利益追求就不受限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产生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的价值观区别。今天的现实是,集体主义的行为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和嘲笑,而一些弄虚作假的个人主义者反而能够升官发财,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其结果就必然导致弄虚作假之风愈演愈烈。因此,要扭转这股社会风气,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压制邪气、发扬正气,真正让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
其三,是由于我们党的执行能力尚需加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取决于它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而执行能力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比如,尽管邓小平早就告诫全党,在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党员干部却是“GDP至上”,致使“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果我们党到现在还不痛下决心,全面加强自己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那么就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只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都能以邓小平为榜样,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践行党的宗旨。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n Analysis of Deng Xiaoping’s“Essence”Theory
LI Hou-qiang HU Xue-ju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 610072,China)
Deng Xiaoping thinks that be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is the essence of both Maoism and Marxism.This“essence”theory clearly answers the question“what is Marxism”for the first time,and the correct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ound since then.Be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is the essence of Marxism;of course it is also the essenc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Therefore,to persist in Deng Xiaoping’s“essence”theory i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through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Dengism;essence;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849
A
1674-0599(2012)06-0019-04
2012-09-28
李后强(1962—),男,重庆云阳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政策学和系统科学;胡学举(1965—),男,重庆大足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编审,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