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题
2012-01-28齐卫平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题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基本问题紧密相联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水平的提高,正是通过对这三个基本问题思考的深化和理论的发展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蕴含着把握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行动,实现它对当代中国的真理价值,集中表现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同质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最重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步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基本问题;三大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发展的能力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水平,党的建设科学化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国家建设、政党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相结合。因此,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应该思考它是沿着什么样的发展规律向前推进的。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崭新环境,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它在崭新环境中的实践和理论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个基本问题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1]P7-8这一论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个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三个基本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域中的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传统,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党的整个历史实践。然而,脱离中国国情,教条主义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时常发生,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曲折和损失。正确地说,在党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在克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超越,建立在克服此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基础之上。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有人用3个30年来概括党的历史,即从1921年到1949年的30年,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这个概括很有意思,它比较有代表性地突出了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所走过的历程。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思考,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历程呈现的则是不同的境遇。如果说,以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标志的话,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理论成果用了24年的时间。而我们如果以2007年党的十七大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标志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则用了50多年的时间。这说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比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更艰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更繁重。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很大。缺乏经验,这对任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经历曲折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首先,生产力底子薄弱使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相应的基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压迫,长期的破坏和国内的动荡不宁,造成经济文化发展的严重落后,掣肘着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步伐。第二,中国背负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重荷,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又不彻底,陈旧和落后的封建主义思想遗毒未得到有效的批判和彻底的清算,其实际影响力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妨碍始终存在。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国际环境比较特殊。党执政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反对和敌视之下,政治打压、思想攻击、经济封锁、贸易断绝,使社会主义建设面临重重困难。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开始分裂,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最终导致两党两国分道扬镳,曾经可以寻求和依靠的国际力量也失去了。第四,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严重不足,新民主义时期28年的实践,使党搞懂了如何领导革命胜利的道理,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却缺乏深入的研究。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体会,党引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是从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但毕竟只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来自书本知识上的对资本主义危害的肤浅认识,不仅连什么是社会主义都缺乏科学的认知,就连什么是资本主义也事实上没有真正弄清楚。以上这些特殊原因,再加上国家大、人口多、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等具体情况,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程度加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传统使我们党保持着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识。例如,我国政治体制的架构、对待资产阶级和富农的政策、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自己的特色。尤其是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所察觉,因而曾鲜明地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主张走自己的路。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认识和历史条件的局限,这样的探索实践却因严重的指导失误而陷入困境。始终没有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没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多次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心意思就是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立足本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63邓小平认为,我们之所以早就发现苏联模式有问题,但长期没有摆脱它的束缚,原因就在于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传统。在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邓小平以及他领导下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思维角度。其一是实践上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二是理论上必须认真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思维角度结合在一起,首先凝聚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
实践表明,改革开放的推进是伴随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而实现的。国内社会的每一种变化都意味着对传统社会主义认知的突破。股份制、个体经营、混合所有制对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改变,社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多种新社会阶层对社会成员构成的变化,市场配置方式对统一计划管理体制的结束,使社会主义建设从苏联模式下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打磨中国特色中得到体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诞生的。
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风云剧变的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经受一番震撼性的波动以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冷战时期的尾声以一个出乎意料的局面拉开帷幕。从80年代起,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最后的结果是东欧一些共产党在思想纷乱中迷失方向,改革走向改旗易帜,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1991年曾经被视为领军旗帜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有过辉煌业绩的苏联共产党也由此垮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拷问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命运,也挑战着共产党存在的价值。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同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国际上一些人预料中国将会与东欧和苏联的改革遭遇同一个命运。改革开放将中国推到了何去何从的风口浪尖,既要放弃传统社会主义的建设思路,又要避免重蹈东欧和苏联的翻船覆辙,巨大的风险构成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将执政党建设任务提到战略地位,在继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同时,又形成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思想聚焦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问题的延伸,即它不仅要解决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如何使党的执政方式与社会的变化相匹配的问题。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的环境下,共产党建设如果不从理念、机制、方法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不进行改革创新,就难以胜任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从国家建设延伸到政党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突出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拉开了新历程的帷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又将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提到战略地位上来。这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世纪以来,几个重大节点性的事情成为反思实践、总结经验、巩固基础和开拓前进的契机。一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以中国社会深刻变动的蓬勃生机和崭新的建设格局,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二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展示政治发展、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显著成就,树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信心。三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回顾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提升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这三个事情无疑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世界形势变化的深刻性前所未有,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在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展开,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加剧,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非传统安全因素和波及世界的突发性事件增多,各国发展战略不断进行着调整。另一方面,国内发展不仅受到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也因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而暴露出一系列社会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呈扩大态势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呈尖锐冲突的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都是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现实下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科学发展成为战略谋求的新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在国家建设和政党建设两个层面上形成根本问题的思考,而且需要在社会建设层面上形成根本问题的思考。中共十六大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思想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问题的进一步延伸。
如果我们将国家建设、政党建设、社会建设作为既具有各自涵义又具有内在关联的整体的话,那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正是与这个整体紧密相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分别针对了国家建设、政党建设和社会建设三个维度,由此引出的思考构成引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发展的根本问题。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以及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正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根本问题而展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水平的提高,正是通过对这三个基本问题思考的深化和理论的发展来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蕴含着把握规律的基本要求。这个命题中,“马克思主义”是由科学理论构成的思想形态,“中国化”是由行为主体构成的实践行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行动,实现它在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真理价值,不是靠机械的理论移植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即使是科学理论,也需要在事物规律的不断显示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在深刻把握规律的层面上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行动,实现它对当代中国的真理价值,集中表现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他们构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以后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实践的指南。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想到率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不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生产力落后的俄国,也没有预料世界东方会形成实践社会主义的中心,更不可能意识到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还会遭遇失败。因此,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各国共产党不断地从规律上深化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实践行动,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上的收获,显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
从理论逻辑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规律探索的过程。然而,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规律逐渐显露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认知规律有一个思想自觉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已经表现出鲜明的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思想自觉。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表达了“走自己路”的决心,尤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发生分歧和两国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那个时代摆在党面前的严峻任务。党中央提出“以苏为鉴”,并认真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暴露的问题,力求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结合我国摸索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曲折,毛泽东曾两次发起读书活动,建议党中央领导同志研读两本书,一本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另一本是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毛泽东指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此,“规律,开始是少数人认识的,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的”。[3]P104-105他坦陈,我们对于社会主义规律还知之很少,必须“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3]P198遗憾的事情是,由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差,革命年代传统思维的惯性支配以及“左”倾错误的滋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也因此受到影响。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全党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时,突出地讲了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恢复起来。他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2]P173明确我们搞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4]P121改革开放初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重新捡起了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初党中央聚焦思考的问题,再次续上了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思想自觉。不同的是,邓小平从反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曲折和照搬苏联模式的深刻教训出发,将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要求首先归结为要真正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P63这样的话,邓小平说过很多次;这样的问题,邓小平提得很直白。如果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没有弄清楚,就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谈不上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采取的每一项举措,形成的每一种理论,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与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相联系。不仅如此,认知规律的思想自觉也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中不断得到提升。
三大规律的提出显示了党中央思想自觉的一次飞跃。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党的建设中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坚持,也是对历来党中央重视规律思想的继承。值得强调的是,在党的建设中提炼出三大规律加以概括性的强调,则表明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自身建设的高度思想自觉。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三大规律的时代背景,对于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走向很有帮助。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形势和国内情况发生的深刻变动,用党中央概括的词来说是“前所未有”。从世界形势看,首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发展,不仅构成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严峻挑战,而且也使人类社会发展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次,东欧、苏联等共产党思想迷失、执政失败、组织垮台,使社会主义遭遇了共产党执政从未有过的何去何从的困惑。从国内形势看,经济体制的改变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阶层构成、生活样式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系统必须作出符合实践要求的补充和创新。共产党如何执政,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急需从规律把握上提高水平。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党中央领导的报告和文件中反复强调的话语。党中央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胡锦涛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揭示社会发展规律”。[1]P114引导全党要懂得,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P241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1]P250可以说,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使命,抱负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中揭示的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在人类历史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迈进的漫长过程中,共产党能否以有效的执政来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仅需要一步步实践的检验,而且还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新知,通过新的发现在规律上获得提升。这样一个过程,要求党必须将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紧密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迄今为止,距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相差十分遥远,其发展规律的显露还只是冰山一角。无论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获得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付出长期和艰巨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任重道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党理论创新的过程。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上,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事情,既没有现成理论可以依据,也不存在已有的经验可以汲取。尤其重要的是,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动因是社会主义建设遭遇重大挫折,传统发展模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这个事实说明,虽然马克思主义旗帜不能丢,但是却必须另辟蹊径,重找出路。经过30多年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确立,改革开放选择的正确性已经为实践成效所检验。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执着努力,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硕果。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性过程相统一。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深刻变动之迅速、之频繁、之深刻,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很多方面甚至超乎人们的预料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个前进步伐都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发展轨迹看,迄今为止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到1992年初邓小平巡视南方讲话,主要特点是改革思路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理论大体确立。第二个阶段为1993年党中央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初步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特点是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格局。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开始到现在,主要特点是谋求社会全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相互促进。三个阶段构成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整体过程,但各个阶段性目标不一样,具体工作任务不同,所处的环境也有差别。因此,实践面临的问题和理论需求的重点必然呈现阶段性的特点。无论是解决实践面临的新问题时,还是在思考理论面对的新需要时,每一届党中央和各个阶段的领导人都会根据他们当时的形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形成思想关注的焦点,从而使理论带上那个阶段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样的阶段性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1]P244-24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三个阶段性的思想硕果。
第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创新性过程相统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特有的品质,坚持思想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生命活力的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创新就是为了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时期。因此,改革开放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不断向深层次推进的过程就是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另一个阶段的问题和矛盾又会产生,实践的发展不断制造出对理论的新需求,思想理论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5]P12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6]P158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P10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诞生。从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看,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第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整合性过程相统一。如上所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表现为改革开放进程中三个阶段性成果,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是对这三个阶段性理论成果的整合,就是说,它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都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围内,从而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其重要意义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发展的完整思想脉络得到清晰的显示,阶段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思想,它们既反映着特定阶段的历史特征,又具有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价值。习近平曾从思想整合的角度揭示了这个意思。他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邓小平不仅最早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也以一系列创新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铺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现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20世纪推进到21世纪的使命,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传递性的贡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新世纪胡锦涛领导的新一届党中央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有着丰满成熟的意义。这里,对三个阶段性理论成果作出的评价十分恰当,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视为一个连贯的过程,突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而三个阶段性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整合成为同一个理论系统,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同质性。换句话说,是因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以及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而结出的理论成果。这样的思想同质性最显著的体现,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都紧紧围绕着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而展开的,由此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理论都表现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同质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最重要的基础。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已经成型,但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最终完成,就不会终止其继续丰富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向不断推进的实践开放,向继续创新拓展的理论开放。而中国共产党也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步伐。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Three Basic Issues Related to Marxism Sin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QI Wei-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Marxism sinifi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ree basic issues: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what party to build and how to build the party;and what development to realize and how to develop.It is through deepening the thinking of these issues and developing related theorie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level of Marxism sin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realized.Marxism sinification itself contain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understanding relevant laws.The realization of the truth value of Marxism through the CPC’s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intensively embodied in the deepe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the CPC’s governance,the law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and the law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Marxism sinification is the very process of the CPC’s theoretical innovation.The ideological homogeneity of Marxism sinifi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integrate important strategic thoughts such as Dengism,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represent,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The CPC will take new steps in Marxism sinification by further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ification of Marxism;three basic issues;three laws;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8
A
1674-0599(2012)06-0005-08
2012-10-16
齐卫平(1953—),男,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0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