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价值论
2012-01-28曾德盛
□曾德盛
(广西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广西南宁 5300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价值论
□曾德盛
(广西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广西南宁 530022)
理论的实践价值是指理论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属性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是由其实践品格所决定的内在属性,即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执政兴国的根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价值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其实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而这种属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对象。所谓理论的实践价值,是指理论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属性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是由其实践品格所决定的内在属性,即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P1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伴随工人运动而创立并在指导工人运动中传播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期,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2]P34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理论基础,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把这一科学世界观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脉相承首先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虽然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山之作的邓小平理论,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3]P143邓小平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从新的实践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提出了许多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4]P56这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这一要求既秉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基础和动力的基本原理,又突出强调了发展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永续发展,既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因此,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途径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江泽民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5]P350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正如胡锦涛所说的:“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6]P33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一)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丝毫也不能动摇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为此,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入党章,高度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五大重申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并首次在党章中把它确立为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自然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指导意义。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
由于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所以改革和建设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只有科学的理论才对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伟大事业具有实践价值。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创立和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够抓住机遇,应对风险,迎接挑战,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着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方略。
(一)党执政兴国方略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7]P336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理论创新是为领导国家发展、建设现代化事业提出系统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治国方略,以实现富民兴国的目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价值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党执政兴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方略
一个政党的执政方略,是指该党治国理政最根本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系。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执政兴国的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本性的要求,也是其实践价值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正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党确定了一整套执政兴国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方略。譬如,依据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依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确定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据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发展条件的理论,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依据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等等。这些基本方针和基本方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指南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而系统地探索和回答了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科学指南。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科学指南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坚持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指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阐述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二是理论武装的作用。党的理论武装要随着党的理论创新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摆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能够使这一理论体系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指南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执政,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确立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民主执政,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执政,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确立的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党领导立法的方式和带头守法、保证执法的机制。二是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提高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的重要途径。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的根本举措,对于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指南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P312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执政党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入地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更加全面地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ENG De-she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ning,Guangxi 530022,China)
The practical value of a theory means its property of satisfying the people’s practical demand.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trinsic property determined by its practical character,that is to say,it serves practice.Seen from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PC leading the mass people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mainly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the scientific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for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basic guideline of reform and opening -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the basic strategy for governing and building the country,and the scientific guide for boosting the new great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oretical system;practice,value
D610
A
1674-0599(2012)06-0013-06
2012-09-26
曾德盛(1945—),男,广西北流人,广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基金批准号:09XKS00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