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美应对通胀的教训与启示

2012-01-28沙虎居陈刚项枫

浙江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拉美政府经济

□文/沙虎居 陈刚 项枫

拉美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调,以及经济活动的失控最终造成了上世纪80年代严重的通货膨胀。它不是单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二战后,拉美各国普遍采用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拉美各国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快的持续增长阶段,人均GDP从上世纪50年代的396美元增加到80年代的2045美元,拉美实现了从落后农业经济向先进工业经济的跨越。然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拉美经济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较为典型的是日益庞大的公共开支使政府负担日益加重,赤字猛增。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拉美不少国家开始实行负债发展经济的战略,通过举借外债维持政府财政开支,这导致政府负债迅速扩大。1982年,拉美一些国家偿债率高达41%,负债率高达331%。1982年,墨西哥率先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随后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都陷入了债务危机中。在债务危机影响下,拉美地区年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57.6%,上升到1989年的1161%。有些国家甚至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如巴西1987年通胀率达250%,阿根廷达1000%,玻利维亚达20000%。受其影响,80年代拉美GDP仅仅增长了1.2%,人均GDP增长为-0.9%。经济停滞、投资减少、物价飞涨,上世纪80年代成为拉美“失去的十年”。

拉美通胀的成因分析

拉美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调,以及经济活动的失控最终造成了拉美上世纪80年代严重的通货膨胀。它不是单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货币因素:在大多数拉美国家,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法来弥补公共部门的赤字,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凯恩斯主义对战后拉美各国宏观经济决策具有较大的影响。他强调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和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获得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结构主义也强调拉美在失业和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而过度刺激需求和供给的不足是促成拉美发生通胀的直接原因。例如,秘鲁加西亚政府认为需求不足阻碍规模经济的形成而制定了刺激需求的经济计划。这个计划冻结了食品、燃料、工业原材料价格,提高工资水平,降低利率和税率。需求扩大使供给短缺现象变得愈发严重,税收增长缓慢使财政赤字日益攀高。1988年,秘鲁政府被迫放松对商品价格控制之后,通胀率急剧上升。1988年11月,通胀率竟达到了200%。

财政因素:财政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拉美通胀的最根本原因。为了弥补公共部门的赤字,政府通过扩大货币发行量、举借内外债等途径。较为典型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尼加拉瓜,通过发行货币获取财政收入,结果年通胀率上升到1988年的33603%。拉美通胀与赤字之所以联系密切,究其原因,一方面拉美政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使公共部门赤字攀升,政府又采取了负债发展战略。巴西1987年财政赤字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4%,阿根廷为7%,墨西哥为17.4%。由于承受着巨大的赤字压力,各国政府财源又无法迅速扩大,不得不求助于货币政策,最终引发了通胀。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财政收入体系制约了拉美各国财源的扩大,特别是累退制税收体系被认为是推动通胀的动力之一。累退制税收体系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发挥税收通过吸纳一部分购买力来控制通胀压力的机能。

成本推动:(1)汇率变动。汇率变动推动了国内成本的变化。智利的官方利率1973年贬值531%,1974年贬值近800%。受其影响,智利进口商品的批发价这两年分别增长了580%和1350%。(2)国际能源危机。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上世纪70年代拉美石油价格是60年代的8倍。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价格、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使拉美进口商品上升。(3)工资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率增长速度。处于政治上的需要,拉美许多国家政府有时也支持工会提高工资的要求,但是企业为了弥补工资增加带来的损失,不得不寻求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抵消部分成本上升的损失。(4)政府实施紧缩银根政策加重企业的成本负担。银根收缩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渠道遭到压缩,企业被迫提高产品价格。1971-1973年,智利私人部门所占有的M1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均在10%以上,但是到了1974年急剧跌落到5%。

通胀预期的因素:一方面,在政府反通胀政策多变和收效不显著的情况下,强化了通胀预期,从而进一步降低反通胀政策的有效性,最终陷入了通胀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拉美诸国削减预算赤字等措施作用非常有限。巴西等国在1985年尽管预算赤字大幅度降低,但是通胀仍然在加剧。另一方面,智利等国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在制定价格的时候往往不是参照当前的价格水平,而是将3个月后价格上涨幅度考虑在内。这种预期无疑加大了通胀风险,成为推动通胀的又一要因。

拉美应对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稳定宏观经济,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财政赤字,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减少财政赤字举措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调整财政收入结构,防止政府财政赤字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主要包括:(1)税制改革。多征国内税,少征外贸税;建立了监督大税户的特殊机构。大多数税收管理机构放弃了过去根据税收划分功能的做法,采用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2)收入平衡的纠正。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压缩开支,如压缩行政费用、裁剪政府雇员和国营企业员工、暂停和缓建一些大型发展项目、取消对农牧产品的进口补贴,以期在政府财政收入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减少政府的预算赤字。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建立一个以个人资本化原则为基础的私人养老金基金。一些国家在改革中力求用各种方法使新的资本化制度与旧的公共制度联系在一起,以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旧制度的财政失衡。(3)重新安排债务。拉美国家的政府通过谈判以及协商,与国际金融机构对债务进行重新安排,争取获得有利的还款条件。

通过贸易自由化大幅度降低贸易壁垒。由于主要拉美国家的制造业多靠进口零配件支撑生产,而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有限,本国货币对西方货币的兑换率不稳,为减轻因汇率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一些国家相继调整了贸易政策,采取减免进口税,调整进口商品结构的自由贸易政策。墨西哥政府在“契约”签署后,减免进口税率,开放国内市场,由于大批外国商品涌进国内市场,迫使一些企业降低成本、压低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价上涨的压力。阿根廷对进出口贸易结算方式进行变更,实行双重汇率,出口按低汇率结算,进口按高汇率结算,以期减轻汇率变动带来的压力。

政策持续的原则。在拉美诸国遏制通货膨胀的对策中,往往因为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或者是缺乏持续性,使拉美等国通胀经常出现了反弹。巴西1985年2月推出“克鲁扎多计划”,当一些遏制通胀措施的实施使通胀率出现短暂下降时,政府不再强调控制总需求和压缩财政赤字,由于实际工资的迅速提高,加上公众手中货币持有量在计划实施后一年内每月增长7.1%,通胀率又出现迅速回升。从拉美的经验可以看到,控制财政赤字和压缩总需求的任务不能半途而废,反通胀计划的短期目标是迅速降低通胀率,长期的目标是防止通胀率再次回升。

对拉美应对通胀的总体评价

伴随着拉美应对通胀的经历,拉美许多国家的战略也出现了调整。这场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缺陷。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拉美多数国家对本国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内向型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开始实施以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外向型发展战略,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取消出口管制,减少或取消对外资的诸多限制。这个调整使拉美国家变更了发展模式,逐步从严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为上世纪90年代及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拉美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来看,有步骤地、分批地实施是重要的经验。全盘地紧缩通货会使经济长期失去活力,也无助于改善民生。同时,从欧美的经历可以看到,应对通胀势必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也需要较长时间承受增长的减缓带来的对经济社会的冲击。

从拉美国家抑制结构性和恶性通胀的措施来看,单纯采用减少货币投放量等传统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非传统的措施。在短期改革计划中,冻结工资和物价可以迅速遏制通货膨胀,但却有碍于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也有碍于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以有效地在各个经济部门重新分配资金。在短期内可以降低通胀率,但是取消价格控制后很容易使通胀“死灰复燃”。

从拉美国家政府预算政策的实施上看,预算的制定既要考虑稳定财政金融,又要顾及到结构改革和恢复经济的增长。在大多数拉美国家的预算安排中,在提高居民工资收入和削减开支之间,往往侧重于选择后者,而削减开支的本身却要求减少对生产和基本建设规模的投资,还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投资,这样的节约开支与长期计划中的预算难以适应。因此,国家财政开支的情况应尽可能与国家经济活动的效应相协调,包括资金的重新分配和使用。

从通货膨胀的化解方式上看,拉美国家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的实践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放宽对外贸易的限制,可以促使通胀率降低,增加供给,有利于资金流向出口创汇部门。但是,对进口过分、迅速地放宽限制,会导致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趋于恶化。放宽对外汇和银行领域的限制,同时需要保持国家的调控作用,保持国家对资本进出口的控制。

猜你喜欢

拉美政府经济
没有非洲拉美裔历史的国家拉美裔传统月是不完整的【精读】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经济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