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忧
2012-01-28郭斯兰
走在转型道路上的中国企业应有基本的商业道德,但一些企业却一再背道而驰,这已成为转型最大的阻碍
央视最近对我国食品、药品行业的“阴暗面”来了一次大起底。4月15日,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废料制成工业明胶后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生产企业,其中不乏知名药企;4月24日,央视曝光了山东、杭州等地部分工厂蜜饯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浸泡池内竟有苍蝇虫子,工人随意添加添加剂,伪造检测报告……销售渠道竟然有知名的零食销售连锁店;4月26日,央视又曝光了使用硼砂生产的有毒萨琪玛,据称正常人一次摄入1-3克硼砂即可中毒。
用各类工业原料生产食品和药品,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厉害的“创新”吗?有时候真的特别佩服一些商人的想象力,通过运用他们无敌的“小聪明”,将工业原料应用得出神入化。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以毒胶囊事件为例,某媒体算了一笔账,即使全国的空心胶囊都是问题胶囊,最多也只能为全国制药企业节省12亿元。而目前有近1/3为合格胶囊,也就是说,问题胶囊最多为全国药企节省成本8亿元,再具体分摊到单个企业,节省成本就更加有限。显然,商业道德的缺失正在捆绑企业转型的脚步。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必将使无良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
哲学术语中有一个词汇叫“正命”,首先出现在佛教中的八正道,意即要求人们在现世中达到觉悟和觉醒。正命哲学认为,最好的职业是那些忠诚、不牵涉撒谎或不伤害他人的职业。可在如今的社会,想把这一理想付诸实施,可谓困难重重。
“仁、义、礼、智、信”及“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集中体现。走在转型路上的中国企业理应都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传统,但一些企业却一再背道而驰。
“人”的活跃之处在于凭借其智慧,或创新性地重组各种要素,或发现、开发出新的发展要素、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但再完美的制度、再优越的发展条件,如果作为执行者的“人”,理念是错误的,那么前述的一切都有可能向反方向发展,甚至最活跃的因素可能会成为转型最大的阻碍。
本次毒胶囊事件使有“胶囊之乡”美誉的新昌县走下神坛。媒体调查显示,新昌的胶囊产业已经在政府的引导下曾有过两次“产业升级”。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将手工作坊转向半自动化生产;第二次是2001年政府和药监部门一起,对当地300多家企业进行了一番洗牌重组,数量锐减为32家。结果如何?新昌的部分胶囊生产企业仍然违规操作,且早已掌握了一套应付检查的办法;即使被发现违规处罚力度也很小,只有3-5万元不等的罚款。违法成本太低、产业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工作失范以及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推进企业重组,都令新昌县胶囊产业走上了下坡路。
这样看来,面对转型,如果缺乏道德的觉醒和法律的规范、缺乏缜密的思考和务实的举措,那么有时候“有为”并不比“不为”高明多少。